网络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浅论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zi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运用网络资源环境辅助课堂教学
  
  1,主题式读写结合训练成为主要方式
  主题式读写结合训练是在主题式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鉴别,择取自己喜爱的表达方法,就某一主题进行自己的表述。而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大量阅读相关文本。这是信息社会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阅读的典型方式,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时查找资料、研读文献所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式。这种技能在当今及未来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从小培养。
  由于信息的繁杂,在这种主题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丰富的主题中进行合适的选择,而且要注意量的控制。主题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切不可漫无边际。要认识到课文是学生学习的典型信息,要细致解剖,促进学生对高密度信息的宏观性了解和对典型信息的微观性掌握。
  2.声像语境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中介
  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以往的读写结合训练中,由于中介物往往就是语言,学生由读到写迁移的困难很大,出现了语言虽有积累,却无法内化、不会运用的现象,这显然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标。而要让学生将能理解的“消极语言”转化为能运用的“积极语言”,就要模拟语言环境。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无疑为创设语境带来了许多便利。以声像资料的引入而言,在阅读中,通过声像资料可以及时把课文中的语言信息转化为形象信息,使学生有所感受,有所体验,通过对课文主体的介入,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声像资料可以弥补学生平时生活的局限,唤醒学生对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通过处理的声像资料还可以增强信息的典型性,而反复再现的声像信息又有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细节。
  值得指出的是,语境的创设同样要注意适度,它必须是为文本内容的学习服务的,语文课不能搞成了录像课或音乐课。阅读时的语境创设要为学生的想像留有足够的余地,避免以所谓的科学性扼杀学生的阅读个性、情感个性。
  3.以语文课文内容为中心,拓展研究主题
  在学习了古诗词单元后,老师以古诗词为中心点,运用发散思维寻找古诗与数学、地理、音乐、美术的联系,然后用多媒体写作方式表达这种内在联系。
  诗中有数。有的学生研究出古诗词与数学的联系,几位同学检索了“电子图书馆”里的几百首古诗词,找到了许多诗中都包含着数字的诗句。诗中有画、诗中有音乐。有的学生研究出古诗词与音乐、美术的联系。还有一些学生研究出诗与花的联系,他们以花为题材,在网上广泛收集到了带有花名的诗句。教师以此为契机,可以引导学生按更多的类型对诗歌加以归类整理。通过这样的整合课例的实践,落实了网络阅读教学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思想,在各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中,即巩固了所学的语文知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网络教育资源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1.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
  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甚至在学生的学习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优质“示范课”给我们师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与教师一道观看这些名师所授的课堂实录,教师不仅可以学会如何去授课、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而且可以指导学生如何从“示范课”中的学生听课中获得启示,学会如何学习。
  2.运用网络资源中的“同步课堂”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学活动
  在远程教育下载的资源中,“同步课堂”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对于中学语文来说,仅靠一本教科书是不可能让学生学好语文的。在“同步课堂”里,语文教师可以用好以下一些内容:一是直接使用其中的有关资料,如作家作品、语文知识。特别是阅读材料,从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二是把“同步课堂”中的相关课件稍加改变或者直接使用,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3.活用网络教育资源中的优质课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掌握网络技术已成为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功,网络教育下载的资源中,大多数课件都是用软件制作的,学习起来并不是十分难,如同前面所说一样,我们语文教师对某些课件可以稍作改变就能使用,还有些则是我们学习的绝好范例。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高中语文课标改变了历年来教学大纲的很多提法,增加了不少文学名篇和古诗文阅读篇目,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途径,但相对于涵盖文、史、哲、音乐、绘画、建筑,融儒、释、道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课本的内容连冰山一角都谈不上,其覆盖面极为有限。这些限制中除了文本本身以为,当然还有多种因素制约。尤其是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在一时之间很难有所改观,目前然以高考作为教育教学的指挥
期刊
一、更新观念,冲破思想牢笼    1.必须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开放教学思维。传统的应试教育,把语文知识的教学推向高峰,教师用全部把教材嚼烂,用分析的手术刀把一篇篇文章支解,同时教师死死抱住教科书的内容教参中的答案,不敢雷池半步,这样,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教材不是教条,标准不是“套子”,我们追求的是语文教育人文底蕴的积淀,期盼的是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传统教育的弊端
期刊
首先,正确引导学生去了解、认识自然,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农村虽没有城市的繁华,没有钢筋水泥建筑物的鳞次栉比,没有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但农村有广袤的土地,有青的山绿的水,有蓝天白云,鸡鸭成群,黄牛耕地,白鹭相伴。文章的灵感来自现实,而大自然正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农村学生尽管长期与这些动植物打交道,但他们的认知是直观的,学生们是好奇懵懂的,针对农村学生的这种特点,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
期刊
“文以意为主”,“意”就是文章的主题。它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中考作文大多是话题或材料作文,没有明确的标准,如何立意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作文有了主题思想,文章才有灵魂,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语言,也才有依据,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立意呢?这里就自己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为例谈谈我自己的观点。   1.正确,有针对性  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正确与
期刊
思维和探究都从问题开始,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提问不仅能够启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知识、开拓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培养能力;而且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掌握其思维方式、接收能力,便于教师灵活掌控课堂,检测教育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提问必须讲究艺术。怎样才能让课堂提问达到理想效果,具有艺术性呢?  一、提问要具有针对性,“问”就问在点子上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联系学生的
期刊
一、导入    爱因斯坦曾留下一个关于成功的公式,这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W=X+Y+Z”。爱因斯坦说:“X代表艰苦的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少说废话。”当然,公式中的X、Y、Z,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解读“成功”吧。   (学生自由回答)  很好。大家对同一个公式作出不同的解读,不仅表现出独特的认识,也体现了创新的精神,实在可贵!其实,刚才同学们的不同解读,就是围绕话题
期刊
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不幸于一身的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成功塑造的典型形象。  鲁迅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从初到鲁镇的“顺着眼”,到再到鲁镇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到讲阿毛故事时的“直着眼睛”,到捐门槛后的“眼光也分外有神”,到四婶依然阻止她祭祀后的“眼睛窈陷下去”,到“我”遇着时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祥林嫂的眼睛,展示
期刊
看罢易中天的《品三国》,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随即感慨:原来,学术的东西可以这么写,原来,我们的课堂可以变得如此生动。  幽默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传入我国却是20世纪的事。幽默发展到今天,已经无处不在地渗透到我们的方方面面。正如《简明牛津词典》所定义的,近代幽默被概括为“戏谑”和“戏剧性”,并被认为“比起才智来,少了些识见,多了些同情”。幽默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然会
期刊
从事教育工作几年下来,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的育人之语,诸如“同学们不准私自调换位置”“同学们不准在课堂上随便讲话”“同学们今晚必须完成”等等。听着这些话总感到不自在。这倒实在不是对老师有偏见,也不是听不惯老师们的“不准”,而是感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实在有点单薄无力。  老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特别是中学生这一群体有其鲜明特征: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的发育尚未成熟,对问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期刊
能熟练准确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是高中学生必备的能力,也是高考的一个必考点,为此,我将文言文翻译的有关常识进行归纳。    一、文言翻译的标准    信——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雅——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且规范得体,简明优雅。  达——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二、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抄、换、释、调、删、补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