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读文本,对教师来说,是一项基本功。同样的文本,不同的教师解读,往往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学会从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文本,继而选择试点,挖掘文本内涵,以便推促课堂精彩生成。
一、紧扣标签,在质疑中解读
课堂上,对学生来说,也许所学的课文是新课文,但经过课前预习,新课文已经变成看过的“旧课文”。因此,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借助学生的初步感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还能实现阅读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例如,针对《九色鹿》这一课,学生在预习中已经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在自由交流中,学生也能说出自己对国王、九色鹿与调达这些人物形象的认识和评价,甚至一些学生还能用“忘恩负义”“美丽善良”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表面上看,学生已经理解了文本主题,但实际上,學生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要想让学生深度把握文本主题,还需要推促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尝试让学生对调达被救后的“信誓旦旦”与看到皇榜后的“见利忘义”进行对比,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从调达身上得到哪些人生启示?在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些概念性标签,推促学生在大胆质疑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以便真正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二、紧扣故事,在逻辑中解读
小学教材中叙事类文本相对较多,要深入解读文本,应该立足于深层次挖掘文本中所蕴藏的逻辑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紧扣因果关系进行解读,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尝试揭开故事表层,深层次挖掘文本内涵。
例如,针对《三顾茅庐》这一课,教师从因果逻辑关系入手,先引导学生说说三国分别是哪三国,接着对比刘备、曹操、孙权三家力量,让学生思考,一个贩卖草鞋的最底层的人,为何能在家族力量最强大的时候崛起,并且最终成功?此外,诸葛亮早就有“卧龙”之称,说他旷世奇才不为过,凡是想争霸天下的势力都想得到他,为何最终被刘备请出山?引导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次走进文本,他们就不是死读书,而是研读文本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为他们的看法找到依据。对于文本解读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故事的因果关系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解读,带着问题思考。
三、紧扣插图,在对照中解读
教材中每一个标点、每一幅插图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教师需要的是能够充分与编者对话,尽可能整合文本资源,以便为学生的解读提供便利。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对照插图之间的差异性,或对照插图与文本之间的互补性,让学生在图文对照中不断形成自己的个性阅读风格,从而为课堂生成精彩奠定基础。
例如,针对《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为了展现母爱的力量,文本中设置了两幅插图。一幅母亲比较年轻,气色很好,身体健康,正肩挑重担;一幅是母亲年老生病在床,脸色苍白,非常疲倦。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为何母亲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母亲会这样?逐步把学生的思考从插图转移到文本上来。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思考,难道生活对于母亲来说,仅仅是“担子”吗?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母亲形象变化的内在原因,这样学生的感知就会更丰富,自然对于文本内涵的理解也会把握得更准。
总之,对于文本解读来说,教师应该尝试从学生“学”的角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继而有效解读文本,这样不仅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更重要的是还能推促学生准确把握文本主题,在对文本的触摸感知中,提升其课堂教学精彩的逐步生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新建南路校区)
(责任编辑 张 妤)
一、紧扣标签,在质疑中解读
课堂上,对学生来说,也许所学的课文是新课文,但经过课前预习,新课文已经变成看过的“旧课文”。因此,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借助学生的初步感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还能实现阅读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例如,针对《九色鹿》这一课,学生在预习中已经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在自由交流中,学生也能说出自己对国王、九色鹿与调达这些人物形象的认识和评价,甚至一些学生还能用“忘恩负义”“美丽善良”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表面上看,学生已经理解了文本主题,但实际上,學生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要想让学生深度把握文本主题,还需要推促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尝试让学生对调达被救后的“信誓旦旦”与看到皇榜后的“见利忘义”进行对比,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从调达身上得到哪些人生启示?在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些概念性标签,推促学生在大胆质疑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以便真正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二、紧扣故事,在逻辑中解读
小学教材中叙事类文本相对较多,要深入解读文本,应该立足于深层次挖掘文本中所蕴藏的逻辑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紧扣因果关系进行解读,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尝试揭开故事表层,深层次挖掘文本内涵。
例如,针对《三顾茅庐》这一课,教师从因果逻辑关系入手,先引导学生说说三国分别是哪三国,接着对比刘备、曹操、孙权三家力量,让学生思考,一个贩卖草鞋的最底层的人,为何能在家族力量最强大的时候崛起,并且最终成功?此外,诸葛亮早就有“卧龙”之称,说他旷世奇才不为过,凡是想争霸天下的势力都想得到他,为何最终被刘备请出山?引导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次走进文本,他们就不是死读书,而是研读文本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为他们的看法找到依据。对于文本解读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故事的因果关系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解读,带着问题思考。
三、紧扣插图,在对照中解读
教材中每一个标点、每一幅插图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教师需要的是能够充分与编者对话,尽可能整合文本资源,以便为学生的解读提供便利。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对照插图之间的差异性,或对照插图与文本之间的互补性,让学生在图文对照中不断形成自己的个性阅读风格,从而为课堂生成精彩奠定基础。
例如,针对《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为了展现母爱的力量,文本中设置了两幅插图。一幅母亲比较年轻,气色很好,身体健康,正肩挑重担;一幅是母亲年老生病在床,脸色苍白,非常疲倦。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为何母亲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母亲会这样?逐步把学生的思考从插图转移到文本上来。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思考,难道生活对于母亲来说,仅仅是“担子”吗?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母亲形象变化的内在原因,这样学生的感知就会更丰富,自然对于文本内涵的理解也会把握得更准。
总之,对于文本解读来说,教师应该尝试从学生“学”的角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继而有效解读文本,这样不仅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更重要的是还能推促学生准确把握文本主题,在对文本的触摸感知中,提升其课堂教学精彩的逐步生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新建南路校区)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