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使我国云南省昆明由过去的边陲省会城市,成为国内9+2泛珠江三角区域联盟和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交汇点,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大通道的主枢纽。如何围绕枢纽、创新、孵化和领航四大功能,将昆明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现代化区域性国际城市,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从大西南开发来看,云南与广西是突出的两个亮点,滇桂两省(区)同处中国与东盟的结合部,同为发展对东南亚、南亚经贸投资合作的前沿;如果说广西的区位优势聚焦于环北部湾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那么云南的区位优势则聚焦于昆明,准确地说是大昆明(即以昆明为中心,含玉溪市、楚雄市、曲靖麒麟区、陆良县等在内的滇中城市群)。
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云南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这是行政区划和国内地理的视角;而在全球大视野下,昆明是中国以至东亚大陆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主枢纽。综合多视角下昆明的定位,将其发展目标定位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现代化区域性国际城市,是既符合实际,又具前瞻性的。
作为现代化区域性国际城市,理所当然的应当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环境优美、特色突出;问题是应该沿着怎样的路径,采用什么模式,构建起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文化、优美的环境和鲜明的特色。我认为应该从昆明的城市定位所要求的功能出发,结合昆明比较优势和潜质的发掘,不断提升与完善和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功能,具体的说即枢纽、创新、孵化和领航四大功能。
一是枢纽功能:要使昆明不仅成为沟通云南与内地,更是连接“三区”(东亚、东南亚、南亚)、沟通“两洋”(太平洋、印度洋)国际大通道的主枢纽,成为推进中国与东盟十国、与南亚各国南来北往、东来西往的物流、客流、信息流、资金流便捷畅通运转的基地与中枢。成昆、贵昆、南昆和内昆铁路的扩能提速、昆南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一系列高速公路和昆明主城外部交通的高速化、网络化,特别是昆明北部新机场按照面向东南亚、南亚,连接亚、欧两大洲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要求建设,将为新昆明承担枢纽功能奠定坚实的物资基础。
二是创新功能:昆明市集中了云南主要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专门人才,理应成为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进行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基地;同时,针对云南多气候带、多物种等资源开发的特点和地域性课题,应培育原创性科研开发的实力,成为云南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使昆明和整个云南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使昆明的创新源成为推进全市、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有力技术支撑,实现通过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引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是孵化功能:早在2003年昆明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集体企业改革,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等领域,拓展了发展空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已由1997年的25%飚升到2004年的45.5%;在建设现代新昆明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应是始终坚持的方针。
四是领航功能:这包括吸引来华投资经商的东南亚、南亚的公司在昆明设立地区总部;亦包括在云南投资经商和利用大通道到中南半岛各国投资的粤商、浙商、沪商等公司的地区总部;更包括起步于云南各地、州、县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力图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的本土企业,欢迎他们将公司总部迁入昆明。
围绕四大功能的完善,在产业发展上,简要地说,即做强二产、加快提升三产、转化一产。
第一,在继续贯彻工业强市战略的同时,大力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十五”中期,昆明市选择了工业强市战略,制定了《昆明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强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这对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云南,和全省近半数的大中企业集中于昆明的实情,是一个符合实际的历史选择。几年来,通过改革、改制、改组、改造相结合,成效明显,工业总产值早在2004年就突破了千亿元,工业经济效益和企业活力显著上升,无论在国有还是民营企业中,都涌现出了一批优强企业和企业集团。今后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原有优势明显的行业(如卷烟、医药等)如何保持并扩大优势;面临挑战的行业(如冶金等)采取怎样的对策,化险为夷;加强自主创新,强化品牌培育,降低能耗、物耗、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城市,以及结合主城区“退二讲三”的结构调整,工业向郊县转移,带动县区工业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等等;将是今后继续贯彻工业强市战略应予重点考虑的问题;抓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做强、做大,抓工业园区走循环经济集约发展之路是有效的切入点。
这次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加快发展服务业独立成篇,并明确指出:“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我想这两句话对扮演国际大通道主枢纽的昆明完全适用;特别是大力发展各种生产性服务业;首先是构建以通信、航空为先导,铁路、公路为骨干,辅以水运和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和信息网络组成的综合运输传导体系,相应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发展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围绕大通道主枢纽的功能与总部经济,大力发展法律服务、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经济鉴证类服务、咨询服务、专业工业设计、广告、会展等各种商务服务业;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培育服务贸易出口。
第二,把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到新水平。
昆明既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花枝不断四时春”的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有石林、滇池、西山等风景名胜百余处,国家黄金旅游线路10余条,无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中西部各省会与首府城市中一直位居前列;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展开,为昆明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更大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两者的渗透互动,有可能成为双赢共进的有效途径。从本质上说,旅游是对异质风光、异质文化的摄取与体验,而后者能更长时间地吸引游客的眼球与身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城市(区域)魅力最终取决于文化;突破单一的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复合型转变,是进一步做大旅游业的重要举措。和依靠兴建形形色色人工景点,打造旅游城市不同,发展城市旅游,是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浸润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整个城市建设,城市建筑,和特异的城市风貌、市民生活风情来吸引游客,将使旅游业呈现全新的景象;这样,昆明就可以既是国人到东南亚等国出境游,和东南亚各国入境游客的集散地,同时又成为过往游客乐而忘返的旅游目的地;走出目前入滇游客在昆明停留时间仅为1.33天的窘境。
发展水平有限的文化产业,和深厚多彩的民族文化底蕴的巨大反差,是许多省、市以至全国存在的共性问题,究其原因,恐与传统文化发掘、培育时与市场脱节,与高新技术脱节,与现代服务业相脱节有关,变三脱节为三融合,文化的产业化就大有希望。杨丽萍女士的《云南映象》即将进入国际文化市场,张艺谋先生的《印象丽江》等得到了广泛好评,使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就在眼前。作为民族文化大省省会的昆明,在文化产业化这篇大文章中,承担扛鼎之作,是理所当然,势所必然。
第三,转化、提高一产。
建设现代新昆明中的“三农”问题,要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提升、转化一产,就中有两层涵义:一是推进传统农牧业向市场化、现代化农牧业转变;这包括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支持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壮大,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推动城市连锁超市下乡、构建农产品与农村流通体系,破解农民买卖“两难”,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检测等现代农业技术支持体系等等。二是城郊型农业,在发挥为城市提供蔬菜副食等作用外,要更加重视发挥其旅游功能和生态功能,把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趋近市区。显然,以上两点更适合于昆明市域内相对发达的6个区(市、县),并经由他们带动相对欠发达及尚未完全走出贫困的8个县(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从大西南开发来看,云南与广西是突出的两个亮点,滇桂两省(区)同处中国与东盟的结合部,同为发展对东南亚、南亚经贸投资合作的前沿;如果说广西的区位优势聚焦于环北部湾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那么云南的区位优势则聚焦于昆明,准确地说是大昆明(即以昆明为中心,含玉溪市、楚雄市、曲靖麒麟区、陆良县等在内的滇中城市群)。
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云南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这是行政区划和国内地理的视角;而在全球大视野下,昆明是中国以至东亚大陆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主枢纽。综合多视角下昆明的定位,将其发展目标定位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现代化区域性国际城市,是既符合实际,又具前瞻性的。
作为现代化区域性国际城市,理所当然的应当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环境优美、特色突出;问题是应该沿着怎样的路径,采用什么模式,构建起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文化、优美的环境和鲜明的特色。我认为应该从昆明的城市定位所要求的功能出发,结合昆明比较优势和潜质的发掘,不断提升与完善和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功能,具体的说即枢纽、创新、孵化和领航四大功能。
一是枢纽功能:要使昆明不仅成为沟通云南与内地,更是连接“三区”(东亚、东南亚、南亚)、沟通“两洋”(太平洋、印度洋)国际大通道的主枢纽,成为推进中国与东盟十国、与南亚各国南来北往、东来西往的物流、客流、信息流、资金流便捷畅通运转的基地与中枢。成昆、贵昆、南昆和内昆铁路的扩能提速、昆南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一系列高速公路和昆明主城外部交通的高速化、网络化,特别是昆明北部新机场按照面向东南亚、南亚,连接亚、欧两大洲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要求建设,将为新昆明承担枢纽功能奠定坚实的物资基础。
二是创新功能:昆明市集中了云南主要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专门人才,理应成为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进行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基地;同时,针对云南多气候带、多物种等资源开发的特点和地域性课题,应培育原创性科研开发的实力,成为云南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使昆明和整个云南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使昆明的创新源成为推进全市、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有力技术支撑,实现通过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引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是孵化功能:早在2003年昆明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集体企业改革,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等领域,拓展了发展空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已由1997年的25%飚升到2004年的45.5%;在建设现代新昆明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应是始终坚持的方针。
四是领航功能:这包括吸引来华投资经商的东南亚、南亚的公司在昆明设立地区总部;亦包括在云南投资经商和利用大通道到中南半岛各国投资的粤商、浙商、沪商等公司的地区总部;更包括起步于云南各地、州、县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力图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的本土企业,欢迎他们将公司总部迁入昆明。
围绕四大功能的完善,在产业发展上,简要地说,即做强二产、加快提升三产、转化一产。
第一,在继续贯彻工业强市战略的同时,大力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十五”中期,昆明市选择了工业强市战略,制定了《昆明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强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这对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云南,和全省近半数的大中企业集中于昆明的实情,是一个符合实际的历史选择。几年来,通过改革、改制、改组、改造相结合,成效明显,工业总产值早在2004年就突破了千亿元,工业经济效益和企业活力显著上升,无论在国有还是民营企业中,都涌现出了一批优强企业和企业集团。今后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原有优势明显的行业(如卷烟、医药等)如何保持并扩大优势;面临挑战的行业(如冶金等)采取怎样的对策,化险为夷;加强自主创新,强化品牌培育,降低能耗、物耗、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城市,以及结合主城区“退二讲三”的结构调整,工业向郊县转移,带动县区工业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等等;将是今后继续贯彻工业强市战略应予重点考虑的问题;抓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做强、做大,抓工业园区走循环经济集约发展之路是有效的切入点。
这次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加快发展服务业独立成篇,并明确指出:“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我想这两句话对扮演国际大通道主枢纽的昆明完全适用;特别是大力发展各种生产性服务业;首先是构建以通信、航空为先导,铁路、公路为骨干,辅以水运和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和信息网络组成的综合运输传导体系,相应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发展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围绕大通道主枢纽的功能与总部经济,大力发展法律服务、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经济鉴证类服务、咨询服务、专业工业设计、广告、会展等各种商务服务业;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培育服务贸易出口。
第二,把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到新水平。
昆明既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花枝不断四时春”的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有石林、滇池、西山等风景名胜百余处,国家黄金旅游线路10余条,无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中西部各省会与首府城市中一直位居前列;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展开,为昆明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更大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两者的渗透互动,有可能成为双赢共进的有效途径。从本质上说,旅游是对异质风光、异质文化的摄取与体验,而后者能更长时间地吸引游客的眼球与身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城市(区域)魅力最终取决于文化;突破单一的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复合型转变,是进一步做大旅游业的重要举措。和依靠兴建形形色色人工景点,打造旅游城市不同,发展城市旅游,是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浸润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整个城市建设,城市建筑,和特异的城市风貌、市民生活风情来吸引游客,将使旅游业呈现全新的景象;这样,昆明就可以既是国人到东南亚等国出境游,和东南亚各国入境游客的集散地,同时又成为过往游客乐而忘返的旅游目的地;走出目前入滇游客在昆明停留时间仅为1.33天的窘境。
发展水平有限的文化产业,和深厚多彩的民族文化底蕴的巨大反差,是许多省、市以至全国存在的共性问题,究其原因,恐与传统文化发掘、培育时与市场脱节,与高新技术脱节,与现代服务业相脱节有关,变三脱节为三融合,文化的产业化就大有希望。杨丽萍女士的《云南映象》即将进入国际文化市场,张艺谋先生的《印象丽江》等得到了广泛好评,使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就在眼前。作为民族文化大省省会的昆明,在文化产业化这篇大文章中,承担扛鼎之作,是理所当然,势所必然。
第三,转化、提高一产。
建设现代新昆明中的“三农”问题,要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提升、转化一产,就中有两层涵义:一是推进传统农牧业向市场化、现代化农牧业转变;这包括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支持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壮大,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推动城市连锁超市下乡、构建农产品与农村流通体系,破解农民买卖“两难”,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检测等现代农业技术支持体系等等。二是城郊型农业,在发挥为城市提供蔬菜副食等作用外,要更加重视发挥其旅游功能和生态功能,把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趋近市区。显然,以上两点更适合于昆明市域内相对发达的6个区(市、县),并经由他们带动相对欠发达及尚未完全走出贫困的8个县(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