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接不上话,怎么办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i0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听了我的课,都觉得课堂上“接学生的话”这方面,我做得好,希望我能说说自己的“秘密”。
  其实,课堂上学生发言后我的瞬间反应,纯属对语言的敏感,算是条件反射。“想都没想”,嘴上就冒出这样一句。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我把这样的答案说给身边几个徒弟听,大家评价说“真小气,有保留”。窘迫之余,追溯十几年前着力修炼课堂教学基本功时,还确实针对“如何接话”有过一段自我修炼的方法,具体、实在、可操作。十几年后的今天,实践证明——管用。
  摘掉隐晦,我把时针往回拨,和青年朋友们分享这个尘封已久且“不为外人道也”的修炼要义。如同周星驰卧床看《演员的自我修养》一样,我是走“理论 实践”的研修路径的,如果大家想知道,要有心理准备——每一个你看到的艺术画面,背后都是无数的技术修炼积累。
  来,给你看油画背面的斑驳……
  课堂接话的研修方法有四个:“看相”“听话”“找茬”“表达”。四项目不能变序,不能遗漏,执行时不得马虎。
  所谓“看相”,指的是课堂接话时,教师要走近儿童,和他面对面,察言观色。这样做,你能更容易走进儿童内心。人说话,表情联通内心,对话中蕴含思维,话语间神色是有差别的。如,神色紧张、轻松自然、欢快活跃、目光聚焦、低头自顾自说话、环顾左右而言他……“相由心生”,神色联通内心,有助于教师在接话时做出判断,处理自己的话语内容,把握言说分寸,选择发声方式。比如,看到一个学生涨红着脸说出高亢的词,这个时候就不要再次追加激情鼓励了,适当调节温度,给他降降火,说:“这是你的观点,大家看看,还有什么要补充?”这时候,要用语言转接思考,留给他冷静的空间。再如,学生羞涩地表达,眼神恍惚,几乎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说得“符合教师的心意”,他在惶恐中猜度,你就不要雪上加霜地做出判断和评价了。不如先邀约同伴送上掌声,之后再言其他。请大家关注我被拍摄的课堂教学照片,你会发现和学生对话时,我们几乎都是“面对面”的近距离接触,还邀请全班聚焦“我俩”。实际上,我就是在察言观色。巧合的是,这样的距离除了带给我关注的便利外,还带给学生亲切感。的确,“我的眼里只有你”,被关注的感觉很让人温暖。
  心暖了,话就有温度了。
  所谓“听话”,就是要用心去听。走近学生,更有利于你能介入听,听清楚。很多教师听学生讲话,只是在装样子:看上去在听,实际上只是在等待——等学生讲完后说出自己的台词。要真正去听学生到底说了些什么。如何做到真的用心在听?可以侧耳听,这是姿势上的建议;可以耐心听,这是心态上的提醒;可以边听边记话语内容,这是操作上的方法;还可以尝试简单概括与复述话语内容,这是对听话的检测与回应。之前说“察言观色”,其实是双方共有的,你在看学生,学生也在看你;你用心,学生也用心。中国人擅长“凭感觉”,感觉真的很准,可以从姿态、对话的内容上敏锐地传递出来。
  原因很简单——被尊重,是师生双边的共同需要。
  逻辑学说:“为了使论证正确有力,我们必须关注事实(内容)与形式(结构)。”在你用心倾听后,你能发现学生在说什么,在如何说。“内容”和“形式”的获取,为你接话做好了准备,也许你可以凭此获得“论证的有力”。接下来,你要在话语流中“找茬”。所谓“找茬”,就是找到学生话语中的“端口”。接话,就像联通设备一样,需要找到“输入的端口”——发现并接入“端口”。“茬”,可以看作是学生话语中的缺漏,也可以是话语中的亮点、话语中的延伸处……让你觉到有意思、有疑问、能拓展、能引用的任何有可能的地方。例如,我问:“什么是写作前的构思呢?”学生回答:“就是写作前的思考。”这里他用“思考”直接替换“构思”,“话茬”出现了,于是可以接茬说:“那么请你说说,什么又是写作前的思考呢?难道是构思?”幽默的效果就此产生了。因为我们关注了学生言说中的“内容”,找到了逻辑漏洞,所以可以顺藤摸瓜。如果不注意听,就会简单重复学生的话,回复说:“好的,构思就是一种思考,还有别的答案吗?”教师变成认可这一回答,并满世界寻找其他的答案,很忙,但无效。
  第四是“表達”,也就是接上话了。有了前三步,很自然就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这时的表达不是“独角戏”,而是一种真真正正的“对话”。所谓“对话”,就应该是一一对应的,一个学生发言,教师就对他说的进行评述,之后引发全班关注和延展讨论。也有面向集体的宣讲,那是和每个人的分享。所以,教师的“表达”不应该是自说自话,须提示这样四点。其一,表达要有指向性,内容学生要一听就懂,不要用大人喜欢的那种“欲说还休”的话外音。就像贾志敏老师的课堂,学生表述的话不通,贾老师不会问:“你觉得哪里不通?”贾老师会这么说:“既然这里不通,请跟我说一遍,然后自己改一改。”其二,表达要有互动性。教师说完不是“就此打住”,而是引发学生参与,诱导出下一次的对话,推进教学发展。所以“你来说说”“听听你的想法”都是常挂嘴边的。那句“元芳,你怎么看”不妨作为大家的对话口头禅吧。其三,表达要有现场感。对话是面对面的,“面对面”就提示话语的在场,符合对话者年龄,契合学习内容,吻合当下情境。和低年级学生对话,教师可以加入一些肢体语言,让身体帮助说“形象的话”;和高年级学生对话,也可以让对话形象生动,富有亲和力和指示性。例如支玉恒老师在指导朗读时,手势就起到重要作用:“让雪下得再大一些。”此时,支老师大手一挥,有力地提示重音,如同指挥家。学生的朗读在形象化的引导下瞬间出彩。最后还有一点,对话要真诚,要懂得尊重学生。对话就是链接,用话语和学生心连心,尊重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意识,它会表现在对话中的每一个细节里。例如,对话时,你是否居高临下,站得笔直;对话时,你是否眉宇轻佻,傲气十足;对话时,你的言语中是否带有讥讽,盛气凌人;对话时,你是否武断评判,俨然法官……带有尊重意识的对话,才能让双方都感到优雅。
  说实话,以上四条都是旧经验,都是最后的“结果”。结果背后的真相才是关键,如果你不知道的话,永远无法迎接到这样的“结果”。课堂接话的智慧结果,和谐的艺术效果,背后有四个原因必须和大家说破:   第一,统整式备课。备课要有全局观,既要观照整篇课文,通篇考虑设计,全盘构思方案,还要兼顾读与写,不要生硬霸道地施教。备课格局大了,课堂就大气。接话,看似随意,无招的背后是无数招。
  第二,要了解儿童。一个问题抛出来,是否适合学生是关键;适合什么样的学生,这也是关键。所以,在了解儿童、认识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要有三个预设的回应:“你的回答和我想的一样”,此时,我该如何推进教学,而不是简单地停留于鼓励;“你的回答与我想的相反”,我该如何应对,而不是断然否定;“你的回答和我想的无关”,当学生回应的信息中没有明确的立场,该如何引导,让游离的教学重回目标。
  第三,忘我的精神才是精髓。
  要想课堂接话流畅,教师要做到“进入课堂,忘记自我”,这是师父于永正对我的叮嘱——进入课堂,眼中只有学生。这才能忘记自己要说的话,全心全意面对课堂。看上去,此条和前面的表述是悖论。深入琢磨,所谓“忘我”,就是不要执着于自己的设计,不要在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设想不同时,生拉硬拽。多一份优雅,多一份等待,多一份回旋,多一份引导,我相信这会让你的课堂更温暖。忘记,不是让你变得盲目,而是一种宽容。
  第四,学一点逻辑,让对话更有理性。拉布吕耶尔说,逻辑是让人信奉真相的技术。逻辑学强调,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应该懂你的意思。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是以理服人的。例如,当学生的回答中只有现象,仅仅在举出例子时,你是否会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将建立在学生形象化表述基础上的语言信息整合成大家都能接受的理性表达,让对话成为教学资源。回想一下《晏子使楚》中的针锋相对吧,每一次都不是聪明能起决定作用的;再回忆一下三國故事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吧,哪一次的对话不是逻辑让诸葛亮以一抵万?再回到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主张“儿童中心”,教师的言语反而被学生牵着走。具备基本逻辑常识后,相信大家心中更加笃定,应对更加坦然。
  最后,可以有一点幽默。没有什么比幽默更适合于所有孩子了。幽默是调味剂,而且大家都能接受。课堂教学中有一点幽默,能缓和对话时的尴尬,能解燃眉。退一万步说,“接不下去”时,可用幽默的自嘲给自己退路。
  冯骥才写《俗世奇人》时提到:一个作家,必须具备语言常识,还必须具备百科知识。教师何尝不是如此。接话,居然背后还藏着如此学问。不怕,话接好了,课就活了。从这个角度看,研修接话,一本万利。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推荐语  作为语文教师,课文读不好,何以教学生?读课文是钻研教材的基本内容,是语文备课的重要环节,课文读明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王伟福老师回忆过去又书写现在,写下了他读课文的经历、体验、想法,从中看到了他真实的阅读故事和阅读体验。他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们,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通过一丝不苟读课文,就能走进文本,把握课文脉络,掌握课文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做到如朱熹所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近几年,我关注“整本书阅读”教学,听过很多老师上这样的课,或者是读之前的推介课,或者是读之后的分享课,我发现课堂呈现出来的面貌真是迥然不同。有的课上,学生兴致盎然、思维活跃、乐于表达、善于思辨;有的课上,学生则沉闷不语、表情呆滞、胆小怯懦,只会迎合教师。常有老师抱怨这是学生阅读基础和学习习惯的问题,我觉得是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我问过很多老师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带着学生开展整本书
初识校长深感幸运  “雪莹,快来!你师父到了!”当我赶到会议室时,另一位应邀来评课的专家已经开始评课了,悄悄看了看坐在那边的曾校长,她正朝我眨眼微笑呢!“嗯,是曾校长,一如既往,干练漂亮!”只见曾校长梳着一头整齐的半扎发,黑色绒质西装外套上别着镶嵌着珍珠的银色三角胸针。  “如果我来上这堂课,我会这样设计……”曾校长开始点评了,她字字珠玑,紧扣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给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我和其他青年教
小练笔看起来简单,但涵盖的内容却非常丰富,除了可以培养学生写话能力外,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运用刚学过的字词,养成自我修改的好习惯。小练笔指向不同,落实的目标也不同。  一、指向词语,在运用中理解巩固  随着年级的升高,字词教学所占的时间明显减少,教学的重心向阅读和写作倾斜。此时课文篇幅却明显变长,生字词也大量增加,于是,很多学生在书写中错别字增多了,对一些词语的理解也不够透彻。面对这一现状设计指
【教学设计】  板块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师:初次见面,老师带来一盆月季花作为见面礼。  (2)师出示写花的词组,指名读。  (3)揭题。(提示:“瓣”的中间是“瓜”,写得瘦瘦长长紧凑才好看。)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注意生字的写法,准备默写。  2.预习检测,理解词语。  (1)默写。将字写正确、写美观。(指名一生上黑板写)  
在我想来,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都应该会住着那样一个人:无论独处或喧嚣,无论失意或自足,无论是人生的巅峰或低谷,无论是勃发的青春岁月或温婉的夕阳时光,她,总会浸润在你的沉思里,渗透在你的气息里,沉淀进你的人生里……她,就在那里,不言不语,不远不近,却微笑盈盈,一天一天地督促你向前,再向前,向前遇见那个更美好的自己。  记忆溯流而上,回到了五年前的秋天。那个黄昏的夕照特别的美,把金秋十月的通源小学渲染得
提到“起跑线”,可能热度最高的当属“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了。关于“起跑线”,中国的家长有很多话题和经验,更有很多教训。“赢在起跑线”是太多家长的梦想,因为梦想驱动,家长对孩子的各种开发、各种抢跑都投入了极大热情,“零岁方案”“提前占坑”一片火热,让人目不暇接。不少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抢先起步,就可以抢先成功,因此大家乐此不疲、甘之如饴,有人亦步亦趋,也有人叫苦连天。那“赢在起跑线”究竟靠
文本解读  《金木水火土》是统编本一上识字部分的第一篇学习写字的课文。本课是一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儿歌,向我们揭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观念,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儿歌首行以“一二三四五”起句,五个数字是先人认识世界的开始。第二句,介绍自然界最基本的五种物质。第三、四句,介绍天在上,覆盖万物;地在下,衍生万物。太阳、月亮一直贯穿古今。  本课是第
有一次,我把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瀚的《凉州词》两首边塞诗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学习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对战争场面、宴飲场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会,对诗词内涵和情感的把握都还算到位,朗读也呈现出看得见的变化,教与学的效果都达到了我的心理预期。高兴之余,我问了一个问题:“两首诗学到现在还有什么问题不懂吗?”  一个男孩子缓缓举起了手,我把话筒递给他。  “我不懂‘醉卧沙场君莫笑’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我
在苏教版教材中,有两位大家的书信都谈及了“奉献”的道理。《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高尔基在给儿子的信中也谈到了“奉献”的道理。  两封大家的书信是学生学习的宝贵教材。其朴素又不乏生动的语言,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其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亟待补充的思想之钙;其就地取材、现身说法的大智慧,则给学生学习说理以很好的启示。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