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东省青州市谭坊镇郑母村素有状元故里的美称,历史上曾出过四名宰相和尚书级高官,状元赵秉忠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多个版本分析了状元赵秉忠与貔子精的故事。
【关键词】:状元;赵秉忠;貔子精
山东省青州市谭坊镇有一个叫郑母的小村庄,素有状元故里的美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这个小村庄历史上曾出过四名宰相、尚书级的高官:北宋名相王曾、元朝尚书董进、明代侍郎冀镧、状元赵秉忠等,因他们均葬于原籍,故被称为四大御葬,他们生前活动遗迹随处可见。据《儒林公议》记载:“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达,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状元及第后不久,赵秉忠曾一度丁忧乡里,时“各郡读书之人多以其鼎元而往就之”。文风素著的郑母,纯朴的乡民以“六魁天下”的赵秉忠为莫大的荣耀。他们世世代代以朴素的方式讲述着赵秉忠和他的各种传说,其中,最精彩的就是《状元与貔子精》的传说。
该传说在民间流传的有两种版本,一种讲述了青州府赵秉忠高中状元做官后在老家买地盖房,无意中触动了貔子精的老窝。貔子精专横霸道,对赵秉忠颐指气使,妄想霸占状元宅第。面对貔子精的威胁,赵秉忠毫不妥协,一把火烧了貔子窝。多数貔子精被烧死,老貔子精仓皇逃走。一路上它反复张贴赵秉忠要造反的无头帖子,一直贴到皇宫。皇帝动怒,将赵秉忠削职罢官。赵秉忠回乡后,貔子精又去挑衅,结果被才华横溢的状元郎一顿抢白当场气死。(见《青州民间文学集成》)另一种版本前部分与第一种版本基本一致,只是结局与第一种版本不同,是说皇帝在得知造反的无头帖子后,非要赵秉忠的头,赵秉忠愤懑而死。(见《状元赵秉忠》)影射是魏忠贤当时的势力之大,以至于在朝廷一手遮天,害死了赵秉忠,更加深了人们对魏忠贤的厌恶。当地人比较推崇第一种说法,用貔子精终被气死的结局反映人们相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美好愿望
赵秉忠(公元1574—1626年),字季卿,号山其阳。明青州府郑母人,其自幼聪慧,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25岁以进士第一人授翰林院修撰。他31岁任会试同考官,39岁晋庶子,典试江南,如孙承宗、孔贞运、张玮、姚希梦等皆出自门下,或忠节,或介直,皆为一代名臣。后赵秉忠升任礼部侍郎,掌管詹事府。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魏忠贤专权乱政,陷害异己。副都御史杨琏上疏举发魏二十四大罪状,草疏者即赵秉忠的得意门生缪昌期。后缪昌期被魏构陷获刑。为此,魏忠贤责问赵秉忠,赵秉忠不予理睬,魏恨之入骨,并多次在熹宗面前诬陷他。由于朝政日非,赵秉忠深感无力回天,于是多次上疏乞归乡里,最后,熹宗恩准,晋礼部尚书,致仕还乡。但乡居不久,就因挚友刘钟英一案受株连,以“与刘钟英久倚门户”的罪名,被削职夺俸。其后,魏党愈演愈烈,朝政更加不可收拾,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赵秉忠愤恨辞世,终年53岁。崇祯初年,魏阉铲除,朝政又为其平反,复其原官,加太子太保,按大臣礼节重新安葬。现中国历史上明和明以前唯一存世的国家一级文物状元卷就是他的殿试卷,它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献。由赵秉忠的第13代孙赵焕彬先生于1983年捐献给国家,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科举制度时间长达近1300年,有据可考的文武状元770余人,但能让后人目睹状元答卷其风采的,唯有赵秉忠这一份。
“貔子”则是郑母一带常常出现田间地头的一种动物,比狐狸小,比黄鼠狼稍大,性狡而诈,以荒山野岭为巢,常害及农家家禽。此物寿命较长,当地人有关貔子年长“千年”能“得道”、“成精”的传说很多。此传说中,老百姓用“貔子”来喻魏忠贤,显示了人们对魏忠贤的厌恶。
该传说起源于明代末年,根据明代青州状元赵秉忠这一真实历史人物为历史依据,经人们口耳相传,世代加工,流传至今,其古代传承已不可考,现在我们听到的是由青州谭坊镇赵家集体传承的,今天我们能追溯的传承者(第一种版本)由赵延华这代开始,赵延华(1895-1964),传至其子赵其德(1920-2004),后传至赵兴信(生于1946年,赵秉忠第十二代孙,笔名风信子)。
《状元与貔子精》的传说从明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情节曲折,感染力强,传说紧扣赵秉忠生平事实和历史背景,它从始至终贯穿着创作者对状元赵秉忠拥戴、热爱的思想情节。对于研究中国明代和明代以后民间文学及明代人物都有较高的历史参考价值。传说在历代传承中保留的相对完整,承载了世世代代青州人的审美情趣、文化理念以及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的并用,反映着该传说的世代传承者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传说利用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等多种修饰方法,神话色彩浓郁,生动的烘托出状元赵秉忠在百姓中不畏权势、敢于担当的高大形象,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从故事的开头赵秉忠盖房触怒貔子精并火烧貔子窝,后遭貔子精陷害被削职夺官,影射赵秉忠与奸臣魏忠贤的激烈斗争。用修炼多年的貔子精影射奸臣魏忠贤;用貔子精想强行占用赵秉忠府地的情节影射魏忠贤的丑恶嘴脸;用贴在无人可及的宫廷城墙的无头帖子影射魏忠贤的势力之大、能量之强。传说故事生动真实、富有神话色彩,耐看性强,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与文学品味,同时讲述了中华民族不畏邪恶、勇于斗争的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韵味丰厚,感染力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科学价值,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学精品,通过这一传说,为青州状元文化增添了鲜活的民族文化色彩,形成了深具感染力的景观文化与旅游文化。
状元赵秉忠一生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原青州府特别是老郑母一带深受其影响,衍生出很多神话传说,《状元与貔子精》的各种版本也广为流传。但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的开展,许多状元遗物被烧毁,状元遗迹被破坏,与状元相关的传说更被视为封建迷信遭到批判扼杀,流传受到了影响。《状元与貔子精》这一民间文化的经典之作被尘封,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逐渐被当代人所淡忘,赵秉忠面对邪恶不卑不亢、凛然应对的精神也逐渐被青年人淡化。熟悉此故事的老人相继去世,少部分讲述者也只能复述大概,且语言生涩,传承面临断层,现在甚至连青州市旅游景点的导游也很难完整、生动的向游客诉说这一故事。青州赵秉忠状元文化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传扬。1983年,随着海内外孤本明代状元卷和状元画像的出世,状元文化再度引起社会关注。
参考文献:
[1]栾绪夫.秉正为民卓荦著雄文 忠君斥奸铁肝凝诗魂——赵秉忠《状元卷》及其诗歌[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6(02).
[2]栾绪夫.明赵秉忠《状元卷》译注[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2(02).
【关键词】:状元;赵秉忠;貔子精
山东省青州市谭坊镇有一个叫郑母的小村庄,素有状元故里的美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这个小村庄历史上曾出过四名宰相、尚书级的高官:北宋名相王曾、元朝尚书董进、明代侍郎冀镧、状元赵秉忠等,因他们均葬于原籍,故被称为四大御葬,他们生前活动遗迹随处可见。据《儒林公议》记载:“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达,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状元及第后不久,赵秉忠曾一度丁忧乡里,时“各郡读书之人多以其鼎元而往就之”。文风素著的郑母,纯朴的乡民以“六魁天下”的赵秉忠为莫大的荣耀。他们世世代代以朴素的方式讲述着赵秉忠和他的各种传说,其中,最精彩的就是《状元与貔子精》的传说。
该传说在民间流传的有两种版本,一种讲述了青州府赵秉忠高中状元做官后在老家买地盖房,无意中触动了貔子精的老窝。貔子精专横霸道,对赵秉忠颐指气使,妄想霸占状元宅第。面对貔子精的威胁,赵秉忠毫不妥协,一把火烧了貔子窝。多数貔子精被烧死,老貔子精仓皇逃走。一路上它反复张贴赵秉忠要造反的无头帖子,一直贴到皇宫。皇帝动怒,将赵秉忠削职罢官。赵秉忠回乡后,貔子精又去挑衅,结果被才华横溢的状元郎一顿抢白当场气死。(见《青州民间文学集成》)另一种版本前部分与第一种版本基本一致,只是结局与第一种版本不同,是说皇帝在得知造反的无头帖子后,非要赵秉忠的头,赵秉忠愤懑而死。(见《状元赵秉忠》)影射是魏忠贤当时的势力之大,以至于在朝廷一手遮天,害死了赵秉忠,更加深了人们对魏忠贤的厌恶。当地人比较推崇第一种说法,用貔子精终被气死的结局反映人们相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美好愿望
赵秉忠(公元1574—1626年),字季卿,号山其阳。明青州府郑母人,其自幼聪慧,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25岁以进士第一人授翰林院修撰。他31岁任会试同考官,39岁晋庶子,典试江南,如孙承宗、孔贞运、张玮、姚希梦等皆出自门下,或忠节,或介直,皆为一代名臣。后赵秉忠升任礼部侍郎,掌管詹事府。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魏忠贤专权乱政,陷害异己。副都御史杨琏上疏举发魏二十四大罪状,草疏者即赵秉忠的得意门生缪昌期。后缪昌期被魏构陷获刑。为此,魏忠贤责问赵秉忠,赵秉忠不予理睬,魏恨之入骨,并多次在熹宗面前诬陷他。由于朝政日非,赵秉忠深感无力回天,于是多次上疏乞归乡里,最后,熹宗恩准,晋礼部尚书,致仕还乡。但乡居不久,就因挚友刘钟英一案受株连,以“与刘钟英久倚门户”的罪名,被削职夺俸。其后,魏党愈演愈烈,朝政更加不可收拾,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赵秉忠愤恨辞世,终年53岁。崇祯初年,魏阉铲除,朝政又为其平反,复其原官,加太子太保,按大臣礼节重新安葬。现中国历史上明和明以前唯一存世的国家一级文物状元卷就是他的殿试卷,它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献。由赵秉忠的第13代孙赵焕彬先生于1983年捐献给国家,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科举制度时间长达近1300年,有据可考的文武状元770余人,但能让后人目睹状元答卷其风采的,唯有赵秉忠这一份。
“貔子”则是郑母一带常常出现田间地头的一种动物,比狐狸小,比黄鼠狼稍大,性狡而诈,以荒山野岭为巢,常害及农家家禽。此物寿命较长,当地人有关貔子年长“千年”能“得道”、“成精”的传说很多。此传说中,老百姓用“貔子”来喻魏忠贤,显示了人们对魏忠贤的厌恶。
该传说起源于明代末年,根据明代青州状元赵秉忠这一真实历史人物为历史依据,经人们口耳相传,世代加工,流传至今,其古代传承已不可考,现在我们听到的是由青州谭坊镇赵家集体传承的,今天我们能追溯的传承者(第一种版本)由赵延华这代开始,赵延华(1895-1964),传至其子赵其德(1920-2004),后传至赵兴信(生于1946年,赵秉忠第十二代孙,笔名风信子)。
《状元与貔子精》的传说从明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情节曲折,感染力强,传说紧扣赵秉忠生平事实和历史背景,它从始至终贯穿着创作者对状元赵秉忠拥戴、热爱的思想情节。对于研究中国明代和明代以后民间文学及明代人物都有较高的历史参考价值。传说在历代传承中保留的相对完整,承载了世世代代青州人的审美情趣、文化理念以及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的并用,反映着该传说的世代传承者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传说利用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等多种修饰方法,神话色彩浓郁,生动的烘托出状元赵秉忠在百姓中不畏权势、敢于担当的高大形象,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从故事的开头赵秉忠盖房触怒貔子精并火烧貔子窝,后遭貔子精陷害被削职夺官,影射赵秉忠与奸臣魏忠贤的激烈斗争。用修炼多年的貔子精影射奸臣魏忠贤;用貔子精想强行占用赵秉忠府地的情节影射魏忠贤的丑恶嘴脸;用贴在无人可及的宫廷城墙的无头帖子影射魏忠贤的势力之大、能量之强。传说故事生动真实、富有神话色彩,耐看性强,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与文学品味,同时讲述了中华民族不畏邪恶、勇于斗争的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韵味丰厚,感染力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科学价值,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学精品,通过这一传说,为青州状元文化增添了鲜活的民族文化色彩,形成了深具感染力的景观文化与旅游文化。
状元赵秉忠一生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原青州府特别是老郑母一带深受其影响,衍生出很多神话传说,《状元与貔子精》的各种版本也广为流传。但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的开展,许多状元遗物被烧毁,状元遗迹被破坏,与状元相关的传说更被视为封建迷信遭到批判扼杀,流传受到了影响。《状元与貔子精》这一民间文化的经典之作被尘封,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逐渐被当代人所淡忘,赵秉忠面对邪恶不卑不亢、凛然应对的精神也逐渐被青年人淡化。熟悉此故事的老人相继去世,少部分讲述者也只能复述大概,且语言生涩,传承面临断层,现在甚至连青州市旅游景点的导游也很难完整、生动的向游客诉说这一故事。青州赵秉忠状元文化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传扬。1983年,随着海内外孤本明代状元卷和状元画像的出世,状元文化再度引起社会关注。
参考文献:
[1]栾绪夫.秉正为民卓荦著雄文 忠君斥奸铁肝凝诗魂——赵秉忠《状元卷》及其诗歌[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6(02).
[2]栾绪夫.明赵秉忠《状元卷》译注[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