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新意 视角独特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y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6月18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和中国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瞿秋白同志就义70周年。同年10月,龙德成先生怀着对瞿秋白同志无限崇敬的心情,经数年艰辛研究而撰写的《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瞿秋白同志牺牲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瞿秋白同志有过多次评价。1985年6月18日,在中共中央为纪念瞿秋白就义50周年而举行的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尚昆代表党中央发表的讲话对瞿秋白同志的一生给予了新的评价。杨尚昆同志说:“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秋白同志“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工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国情,对于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广泛地研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在他的论述里,虽然不免包含某些偏颇和失误,但是他无疑是我们党早期探寻中国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的最优秀的先行者之一。”[1]本书就是以党中央对瞿秋白的上述新的评价为纲对其展开研究的。
  瞿秋白牺牲70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一直在研究他。据不完全统计,发表、出版研究瞿秋白同志的论著多达1500篇(部)。这么多的论著大致涉及11个方面对瞿秋白的基本评价:早期思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伟大贡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几个问题;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对中国新闻出版教育事业的贡献;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所起的作用;对瞿秋白诗文、译作的探讨;瞿秋白与左翼文化运动的关系;对《多余的话》的评析;瞿秋白与共产国际的关系等。而从“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等视角去研究瞿秋白的专著即使在1985年党中央重新评价瞿秋白以后也尚未见到。
  龙德成先生撰写的《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一书正好是从这个视角去研究瞿秋白同志的,算是填补了这个方面的空白。
  读了《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一书后,使我们能够更深刻理解1985年6月18日杨尚昆同志代表党中央对瞿秋白同志的新的评价。
  作者首先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入笔来研究瞿秋白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成长历程的,因为“哲学家”是其他“家”的基础。就瞿秋白本人而言,作者认为,1923年秋应是一条历史的分界线。从1921年6月在莫斯科入党到1923年秋开始在上海大学讲授《社会哲学概论》和《现代社会学》之前,瞿秋白是一位具有共产主义觉悟与理想的战士,但还称不上“家”。从他讲授《社会哲学概论》和《现代社会学》到次年春正式出版这两部讲稿为书开始,瞿秋白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面目与身份出现在中共党内和当时中国社会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尽管当时党内外都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直到1985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在纪念瞿秋白就义50周年时,才正式给了他“理论家”的评价。根据李维汉同志回忆,八七会议之所以推选瞿秋白为党的总负责人,是“由于瞿秋白同志理论水平比较高”。[2]
  作者还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和“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角度探讨了瞿秋白同志的革命生涯,以史论结合的方法证明了中共中央1985年对他的正确评价。
  在探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的瞿秋白时,作者吸收了十多年间瞿秋白研究的新成果,认为在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等方面,瞿秋白同志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作者分别以“无产阶级文学家”和“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为题,论述了瞿秋白对无产阶级文学、对左翼文化运动的卓越贡献,实际上论证了党中央评价瞿秋白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这一结论。
  作者在探讨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瞿秋白时,在吸收其他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瞿秋白提倡的“大众文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先导。
  总之,该书具有一定新意而视角独特。其史料价值、学术价值较高,是瞿秋白研究方面原创性、思想理论性较强的学术专著。
  
  注释:
  [1]《人民日报》1985年6月19日。
  [2]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八七会议》,第191页。
  
  作者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其他文献
周钟岳(1876—1955)字生甫,号惺庵,云南剑川(今属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毛泽东主席称颂的“云南三老”之一。  周钟岳青年时代曾随从老师赵藩(字樾村,云南白族学者,曾任四川盐茶道,是成都武侯祠“能攻心则反侧自消”名联作者)在成都生活两年时间(自辛丑迄癸卯,其间曾赴湖北公干约一年)。从他留下的《惺庵诗稿》卷二《蜀游草》中部分诗
期刊
现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成都翰林中国书画艺术进修学院国画系主任、研究生导师的祁博文教授,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他形成了自己重气韵、富传神、寓巧于拙的画风。他长于写意花鸟画和行草书,尤擅写梅,有“祁梅花”之誉。其精品无不体现出以书法笔趣入画、画中有书的艺术个性和意境。    一、老树春深更着花    祁博文先生于1924年出生于四川荣县,其父能诗会文,知书善画。他在父亲的教育培
期刊
公元3世纪,有一位名叫宝掌的印度僧人,经缅甸沿南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他游历了长江、黄河流域的许多名山大川,然后再经长安,越过秦岭,入蜀地,上峨眉,先后在灵岩寺、洪椿坪、宝掌峰等处搭起茅棚,驻锡修持。相传他在山中住了一百多年,成为颇为神奇的千岁宝掌。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又和众多名山大川进行比较,遂作出“三峨高出五岳,秀甲九州……此震旦国第一山也”(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三)的评价。峨眉山名列“震旦第一
期刊
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画《文姬归汉图》存世本子多达九个: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摹本各一幅、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各藏一幅、日本奈良大和文化馆藏一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幅、瑞士苏黎士私人藏一幅以及至今下落不明的“艺林本”。它们上迄唐宋,下至元明,形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系统。其间尤以南宋宫廷画师陈居中所绘的画幅影响最大。但是,有关陈居中的相关事迹至今仍旧鲜有人知。  (南吕宫)(瑶台月)“从今至古,自
期刊
时光荏苒,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的日子来临。此时此刻,回首半个多世纪来四川舞台艺术事业走过的历程(1997年重庆市直辖,行政区划上不再属四川,本文涉及重庆方面的内容乃此时之前的),可谈论的内容多多。下面,就扼要述说二三,以供读者窥豹。    一、往事闪回舞台撷英    话剧之于中国是舶来品。1907年,川人曾孝谷与李叔同、欧阳予倩等成立“春柳社”,拉开了中国话剧的帷幕。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等地大批进
期刊
20世纪的四川美术在我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审美愉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新中国建立以后,来自原国统区与解放区的美术家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联合起来先后在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行政区的美术组与西南美协、重庆美协、四川美协、四川省文化局美术工作室、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师范学院、省文史馆、四川人民出版社(后美术出版社)和一些报刊等单位院校的积极组织、团结、指导下,学习有关方针政
期刊
辨别“乌”、“鸟”  书刊和解说文字中,有以“鸟”代“乌”之误植,可借对文校勘。例如:  1、据对文探讨词性。“……顾鸟帽青鞋,难得梁逢大佛;……问黄冈赤壁,何如乡郡挟飞仙。”“乌、青、黄、赤”为颜色词,构成对仗。故“鸟帽”为误植。  2、据对文探讨声律。“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乌”平声,“燕”仄声,对仗。故“飞鸟(仄声)”是误植。  3、据对文探讨典故。“燕来雁去……兔走鸟飞……”
期刊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层次的对生命意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有着数千年的传统,门类众多,博大精深。单就书法而言,它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干壮、枝繁叶茂、花团锦簇、硕果累累。从古至今,不乏其人在攀爬它、培植它,但能开花结果的又有多少人?!它也如同浩瀚的大海,在这片艺术海洋中遨游的人不计其数,但能鱼跳龙门自成一家者,也较为鲜见。一名书法家要
期刊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党史国史研究在曲折中凯歌行进的60年(本文所论不涉及大陆以外)。这样的判断,主要基于三个基本事实: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党史国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曲曲折折;后30年虽有曲折,但明显趋势是凯歌行进。二是前30年研究中左的意识形态影响甚巨,尤其是在作为标准教本《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示范作用下,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篇一腔的调门、结论。
期刊
王光祈(1892—1936),四川温江人,五四新文化运动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音乐学家,出身于封建的书香门第,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年稍长就读著名的成都高等学堂附设中学堂。他在近代新式学堂读书这一重要经历,奠定了他民主爱国的思想基础。当时,各种报刊书籍均针对时弊,提出改革社会、救国救民的主张,对年轻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劼人曾回忆说:“我在中学时,喜欢看《民报》、《神州日报》、《民呼报》、《民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