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恰当的处理三者之间的对话,讲求对话技巧,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一、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先行一步,初步独立、自主、探索文本
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具体的说,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自己先谈一下对课文的理解,整体感知课文的各方面的知识点,让学生和文本展开对话,正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体现,是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自己探究的过程。因为从认识论、阅读学的角度讲,每个人最初读一篇文本后,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个理解是摒弃了前人阅读的心理定势,重新回到文本层面,对作品陌生化的品读。这种阅读理念不依赖于前人的阅读经验,而是重新解读作品,然后获得个性化的感悟。
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说: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文本的意义在于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虽然文本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多次对话,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高度重视这第一次对话,因为它是读者对文本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需要,也是语文课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契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通过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独特的解读,可以锻炼自己理解、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后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热点,教师的行为应以此为依据,教师不仅要备知识,还有备学生,学生的原始理解及课文本身的个性特点以及课本体现出来的共性都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学生对课文中心把握的程度如何,学生的难点在哪,学生有什么新的见解,这些都对教师有启发,以便于教师及时修订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多元理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开阔发展,思想自由驰骋。不像以前,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走,受到极大的限制,老师又完全迷信盲从教参,为前人研究的观念,寻找寄托物,老师的思维也受到限制,往往学生的自由思想火花可以给老师带来灵感。我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这个平等的含义不仅表现在老师和学生互相尊重、合作交流。还表现在学生和老师的思维都是自由发展的,老师跟着学生走,同时又拉拽着学生,以免学生过分自主,走向极端,就像放风筝一样,风筝在天空中自由放飞,但总有一根线在拉着它,该拉的时候使把劲,不该拉的时候不要约束它。让学生独立初步感知课文感受,展开和文本的对话,正体现了这一点。
二、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先行一步,为文本的理解做铺垫
对于一些中心内容多元、复杂的文章,学生的学习难点比较多,老师的教授也很难达到理解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入的学习课文,学生和老师在课前可以先进行对话,讨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看似与课文无关、实则有内在联系的话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在讨论话题的过程中,还可以激起学生的原始积累和创新思维,也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合作、探究的过程。
例如:《风筝》这一课,中心内容复杂多元,可以多角度的理解课文,从兄弟情、作者的为人品质角度理解,学生都能想到,但从游戏的角度,当时的教育状况,社会状况的角度理解,却很少有学生能想到。如果在课前针对“游戏”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对于文本注意的把握就容易的多,许多学会说呢过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游戏的利和弊,尤其是针对当今的热门话题“上网”的利弊谈的较多,还谈到了当今的教育状况、社火状况,最后老师把学生们引入课文:今天我们来看一下鲁迅儿时对游戏有什么样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当时的社火状况,教育状况是怎样的。在这个话题的讨论中,还体现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例如《济南的冬天》这一课,从课文的题目上看,文章的地域比较强,内容体现了地方特色。作为异地的学生,要想了解自己没有哦去过的异地风光,最好能和自己本地的冬天风光进行一番对比,这样才能突出异地风光的独特之处,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描述一下我们乌鲁木齐的冬景,体会一下乌鲁木齐的冬天的特色,然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处处进行对比,济南冬天的特点就会突显出来。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学习、互相竞技,何乐而不为呢?
三、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可以同时进行,相互交融,寻找一个发散点,从整体具体分析课文
旧式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质疑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把课文四分五裂,狂轰乱炸,学生的学习很被动,思维受到限制。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发问质疑,互问互答,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在这种流行教法的影响下,许多教师都走向极端,无论什么课都让学生互问互答,学生提的没完没了,没边没沿,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的思维却很混乱。其实,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让学生去探究质疑,难点较多的文章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对于通俗易懂的文章,教师可以寻找一个发散点,去质疑,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课文,这个质疑最好能覆盖全篇,学生对课文的具体分析是从整体上进行的,这样不至于把课文分割开,学生的思路也较清晰,而且学生的思维仍让是发散的,自主的探究性的。
例如《羚羊木雕》,这篇文章短小,通俗易懂,就是反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就可以直接提问,让学生讨论:这件事到底怪谁?在辩论中是非曲直就很明确了。又比如《绿色蝈蝈》这一课,除了介绍说明蝈蝈的声音、外形及食性外,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而且这篇说明文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着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鉴于此我寻找这样一个覆盖全篇的发散点:你喜欢哪些语句,不喜欢哪些语句,结果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有的谈到喜欢比喻拟人修辞的句子,有的谈到喜欢体现蝈蝈外形和声音美的句子,有的谈到喜欢蝈蝈和睦相处的句子,有的谈到不喜欢蝈蝈的凶残、自私。在这两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发散活跃,气氛也热烈,知识点也落到了实处,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还体现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研究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阅读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刻不容缓,这是社会的需要!这是时代的需要!
(作者单位:新疆乌市第四十二中学830000)
一、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先行一步,初步独立、自主、探索文本
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具体的说,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自己先谈一下对课文的理解,整体感知课文的各方面的知识点,让学生和文本展开对话,正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体现,是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自己探究的过程。因为从认识论、阅读学的角度讲,每个人最初读一篇文本后,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个理解是摒弃了前人阅读的心理定势,重新回到文本层面,对作品陌生化的品读。这种阅读理念不依赖于前人的阅读经验,而是重新解读作品,然后获得个性化的感悟。
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说: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文本的意义在于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虽然文本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多次对话,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高度重视这第一次对话,因为它是读者对文本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需要,也是语文课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契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通过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独特的解读,可以锻炼自己理解、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后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热点,教师的行为应以此为依据,教师不仅要备知识,还有备学生,学生的原始理解及课文本身的个性特点以及课本体现出来的共性都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学生对课文中心把握的程度如何,学生的难点在哪,学生有什么新的见解,这些都对教师有启发,以便于教师及时修订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多元理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开阔发展,思想自由驰骋。不像以前,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走,受到极大的限制,老师又完全迷信盲从教参,为前人研究的观念,寻找寄托物,老师的思维也受到限制,往往学生的自由思想火花可以给老师带来灵感。我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这个平等的含义不仅表现在老师和学生互相尊重、合作交流。还表现在学生和老师的思维都是自由发展的,老师跟着学生走,同时又拉拽着学生,以免学生过分自主,走向极端,就像放风筝一样,风筝在天空中自由放飞,但总有一根线在拉着它,该拉的时候使把劲,不该拉的时候不要约束它。让学生独立初步感知课文感受,展开和文本的对话,正体现了这一点。
二、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先行一步,为文本的理解做铺垫
对于一些中心内容多元、复杂的文章,学生的学习难点比较多,老师的教授也很难达到理解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入的学习课文,学生和老师在课前可以先进行对话,讨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看似与课文无关、实则有内在联系的话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在讨论话题的过程中,还可以激起学生的原始积累和创新思维,也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合作、探究的过程。
例如:《风筝》这一课,中心内容复杂多元,可以多角度的理解课文,从兄弟情、作者的为人品质角度理解,学生都能想到,但从游戏的角度,当时的教育状况,社会状况的角度理解,却很少有学生能想到。如果在课前针对“游戏”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对于文本注意的把握就容易的多,许多学会说呢过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游戏的利和弊,尤其是针对当今的热门话题“上网”的利弊谈的较多,还谈到了当今的教育状况、社火状况,最后老师把学生们引入课文:今天我们来看一下鲁迅儿时对游戏有什么样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当时的社火状况,教育状况是怎样的。在这个话题的讨论中,还体现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例如《济南的冬天》这一课,从课文的题目上看,文章的地域比较强,内容体现了地方特色。作为异地的学生,要想了解自己没有哦去过的异地风光,最好能和自己本地的冬天风光进行一番对比,这样才能突出异地风光的独特之处,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描述一下我们乌鲁木齐的冬景,体会一下乌鲁木齐的冬天的特色,然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处处进行对比,济南冬天的特点就会突显出来。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学习、互相竞技,何乐而不为呢?
三、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可以同时进行,相互交融,寻找一个发散点,从整体具体分析课文
旧式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质疑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把课文四分五裂,狂轰乱炸,学生的学习很被动,思维受到限制。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发问质疑,互问互答,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在这种流行教法的影响下,许多教师都走向极端,无论什么课都让学生互问互答,学生提的没完没了,没边没沿,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的思维却很混乱。其实,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让学生去探究质疑,难点较多的文章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对于通俗易懂的文章,教师可以寻找一个发散点,去质疑,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课文,这个质疑最好能覆盖全篇,学生对课文的具体分析是从整体上进行的,这样不至于把课文分割开,学生的思路也较清晰,而且学生的思维仍让是发散的,自主的探究性的。
例如《羚羊木雕》,这篇文章短小,通俗易懂,就是反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就可以直接提问,让学生讨论:这件事到底怪谁?在辩论中是非曲直就很明确了。又比如《绿色蝈蝈》这一课,除了介绍说明蝈蝈的声音、外形及食性外,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而且这篇说明文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着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鉴于此我寻找这样一个覆盖全篇的发散点:你喜欢哪些语句,不喜欢哪些语句,结果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有的谈到喜欢比喻拟人修辞的句子,有的谈到喜欢体现蝈蝈外形和声音美的句子,有的谈到喜欢蝈蝈和睦相处的句子,有的谈到不喜欢蝈蝈的凶残、自私。在这两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发散活跃,气氛也热烈,知识点也落到了实处,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还体现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研究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阅读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刻不容缓,这是社会的需要!这是时代的需要!
(作者单位:新疆乌市第四十二中学8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