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试教育、重智轻德、道德灌注、唯他律观,是目前造成中小学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以邀请教育理论为指导的邀请型学校德育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率。
关键词:邀请型学校德育;实践;思考
一、目前中小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分析
1.学校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虽然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但传统的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特别是有升学压力的学校,由于家长、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唯升学率性,许多学校明知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却又不得不把升学率当做头等大事来抓,难以走出这一怪圈。
2.重智轻德成为广大教师的无奈
虽然学校每学年都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然而“德”是软指标,“能”是虚指标,“勤”是实指标,“绩”是硬指标,这已成为教师的共识,而教学成绩则成为硬中之硬,“分数至上”“重智轻德”便成了教师的无奈。
3.道德灌注仍是德育的主要方式
在学校的许多德育活动中,空洞的说教、训诫,刻板的灌输,强制学生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养成等现象随处可见。这种简单而又粗暴的德育方式、道德规范被学生真正内化的效果可想而知。
4.唯他律观仍很盛行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问题是应有一个怎样的育人观、如何育人?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以权威者的身份,以训诫的口吻、变相的体罚等,要求学生服从、忍让,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这种唯他律的育人观,忽略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怎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呢?
二、邀请型学校德育构建的理论依据
1.德育的含义、性质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实践,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2.邀请教育理论
邀请教育是1968年美国的威廉姆和贝蒂首先提出的。它是一种基于知觉心理学、自我概念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教育理论。
邀请教育认为,学生是有能力、有价值和有责任感的,学校应相信并尊重学生的能力和价值。
邀请教育从人本主义教育观出发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1)尊重——受教育者应受到尊重,这种尊重是通过教育者的关爱行为以及教育者创建的教育环境、教育方针、教育计划和教育过程体现出来的。(2)信任——教育是各方面共同协作的活动,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家长和学生应互相尊重各自在教育活动中的意见和态度。(3)乐观——教育者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个学生将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4)有意性——教育者必须有意识地对教育环境、教育政策及教育过程进行专门的设计,使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具有亲和力。
三、我校邀请型德育工作的实践
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低效的状况,几年来我校以邀请教育为指导,扎实进行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优化实践,初步形成了“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
1.确立了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理念
理念一:不让一个孩子落伍。
理念二:让学校成为最有亲和力的地方。
理念三: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理念四:让教师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2.提出了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的原则
原则一: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原则二:教师要信任学生是有能力、有价值和有责任感的。
原则三:教师应关爱每一位学生,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原则四:教师应具备有意邀请的工作态度。
3.开展了以“双主”为核心的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1)每学年利用教师节举行全校教师“爱生誓词”宣誓活动以及全校师生参加的“红烛颂”演讲比赛活动。
(2)变“他律”为“自律”的学生自主管理已形成制度。每周一学生自主举行升旗仪式;住校生自我管理模式;“学习、健体、纪律、卫生”四项评比的值周班检查制;“校园十佳”竞评制;校园环境卫生学生保洁制;校园绿地班级维护制等,有效地落实了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开展了各类结对帮扶活动。①师生结对帮扶——邀生备课、邀生作业、德育导师制;②生生结对帮扶——学优生与学困生结对、文明生与规范欠缺生结对。
(4)深入开展了以“让学校成为最有亲和力”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的显性文化彰显邀请特色,形成了以“关爱、合作、进取、创新”为特点的良好校风。
(5)搭建了弘扬学生个性的“学生成长平台”。每月举行一次“星级学生”“学习进步之星”“行为规范进步之星”评选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卫生红旗”评选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两室(教室、寝室)文化”评比活动;每学年的艺术节、校运会已成制度;每学年举办体育、美术、音乐等兴趣班活动等。
(6)开展并实施了“邀请型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场所,变“苦学”为“乐学”。
四、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1.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提升了学校办学内涵
学校先后被评为兰溪市素质教育达标学校、金华市减负工作先进单位、金华市文明单位、浙江省示范初中等。
2.克服了“重智轻德”现象,学校的办学质量逐年上台阶
学校多次被评为兰溪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近几年在学校综合考评中位居全市前列;连续多年获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被评为金华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成为首批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学校已成为兰溪市窗口学校。
五、对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实践的思考
1.通过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我们认识到:(1)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2)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2.通过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让我们明白,德育与智育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德是一个人的灵魂,它能促进智的发展,而智力低下的人,往往德也会出问题。
3.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是要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佟月华.邀请教育的理论化与实践.外国教育研究,2002(7).
(作者单位 浙江省兰溪市第八中学)
关键词:邀请型学校德育;实践;思考
一、目前中小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分析
1.学校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虽然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但传统的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特别是有升学压力的学校,由于家长、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唯升学率性,许多学校明知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却又不得不把升学率当做头等大事来抓,难以走出这一怪圈。
2.重智轻德成为广大教师的无奈
虽然学校每学年都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然而“德”是软指标,“能”是虚指标,“勤”是实指标,“绩”是硬指标,这已成为教师的共识,而教学成绩则成为硬中之硬,“分数至上”“重智轻德”便成了教师的无奈。
3.道德灌注仍是德育的主要方式
在学校的许多德育活动中,空洞的说教、训诫,刻板的灌输,强制学生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养成等现象随处可见。这种简单而又粗暴的德育方式、道德规范被学生真正内化的效果可想而知。
4.唯他律观仍很盛行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问题是应有一个怎样的育人观、如何育人?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以权威者的身份,以训诫的口吻、变相的体罚等,要求学生服从、忍让,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这种唯他律的育人观,忽略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怎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呢?
二、邀请型学校德育构建的理论依据
1.德育的含义、性质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实践,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2.邀请教育理论
邀请教育是1968年美国的威廉姆和贝蒂首先提出的。它是一种基于知觉心理学、自我概念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教育理论。
邀请教育认为,学生是有能力、有价值和有责任感的,学校应相信并尊重学生的能力和价值。
邀请教育从人本主义教育观出发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1)尊重——受教育者应受到尊重,这种尊重是通过教育者的关爱行为以及教育者创建的教育环境、教育方针、教育计划和教育过程体现出来的。(2)信任——教育是各方面共同协作的活动,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家长和学生应互相尊重各自在教育活动中的意见和态度。(3)乐观——教育者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个学生将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4)有意性——教育者必须有意识地对教育环境、教育政策及教育过程进行专门的设计,使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具有亲和力。
三、我校邀请型德育工作的实践
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低效的状况,几年来我校以邀请教育为指导,扎实进行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优化实践,初步形成了“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
1.确立了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理念
理念一:不让一个孩子落伍。
理念二:让学校成为最有亲和力的地方。
理念三: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理念四:让教师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2.提出了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的原则
原则一: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原则二:教师要信任学生是有能力、有价值和有责任感的。
原则三:教师应关爱每一位学生,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原则四:教师应具备有意邀请的工作态度。
3.开展了以“双主”为核心的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1)每学年利用教师节举行全校教师“爱生誓词”宣誓活动以及全校师生参加的“红烛颂”演讲比赛活动。
(2)变“他律”为“自律”的学生自主管理已形成制度。每周一学生自主举行升旗仪式;住校生自我管理模式;“学习、健体、纪律、卫生”四项评比的值周班检查制;“校园十佳”竞评制;校园环境卫生学生保洁制;校园绿地班级维护制等,有效地落实了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开展了各类结对帮扶活动。①师生结对帮扶——邀生备课、邀生作业、德育导师制;②生生结对帮扶——学优生与学困生结对、文明生与规范欠缺生结对。
(4)深入开展了以“让学校成为最有亲和力”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的显性文化彰显邀请特色,形成了以“关爱、合作、进取、创新”为特点的良好校风。
(5)搭建了弘扬学生个性的“学生成长平台”。每月举行一次“星级学生”“学习进步之星”“行为规范进步之星”评选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卫生红旗”评选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两室(教室、寝室)文化”评比活动;每学年的艺术节、校运会已成制度;每学年举办体育、美术、音乐等兴趣班活动等。
(6)开展并实施了“邀请型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场所,变“苦学”为“乐学”。
四、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1.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提升了学校办学内涵
学校先后被评为兰溪市素质教育达标学校、金华市减负工作先进单位、金华市文明单位、浙江省示范初中等。
2.克服了“重智轻德”现象,学校的办学质量逐年上台阶
学校多次被评为兰溪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近几年在学校综合考评中位居全市前列;连续多年获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被评为金华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成为首批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学校已成为兰溪市窗口学校。
五、对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实践的思考
1.通过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我们认识到:(1)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2)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2.通过邀请型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让我们明白,德育与智育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德是一个人的灵魂,它能促进智的发展,而智力低下的人,往往德也会出问题。
3.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是要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佟月华.邀请教育的理论化与实践.外国教育研究,2002(7).
(作者单位 浙江省兰溪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