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对话”变“对戏”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ju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教学的形式是师生互动,教学的内容是教材文本,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可现实是:对话教学只闻雷声不见雨点,传统意识禁锢一些老教师,现代教改束缚一些新教师,课堂对话徒有形式。不管是老教师的“一言堂”,还是年轻教师的“声光电”,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教学不相长已经成为常态。变味的对话,怎么看都像是“对戏”。教师和学生沦为演员,有“观众”时卖劲地表演,没有“观众”也难以走出角色,只因入戏太深,戏剧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结果当然是习以为常、积习难改。如何实现自我解放,让教学返璞归真,如何及时纠偏,还对话教学以本真,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
  一、对话教学乱象丛生
  1.伪“对话”真“对戏”,教师学生皆演员
  对话教学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也许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们对话教学中的很多做法和教育规律是背道而驰的,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放之四海而皆准。可在我们实际对话教学过程中却被束之高阁。对话教学不是师生的真正对话,而是有几分像戏曲中的“对戏”。教师始终是主角,一呼百应,学生跑跑龙套,凑凑热闹。教学不相长,也是必然的结果。
  听过一节公开课,学习的是《生命的壮歌》一文。教师课堂提问相当频繁,学生配合也相当默契。有些问题不等教师问完,早就看到一片丛林般的小手举起来了。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学生的答案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些问题在课前已经过“彩排”了。这不是“烫剩饭”吗?教师和学生分明是在演戏给我们看。
  2.传统教学讲板演,酷似国粹京剧
  “一言堂”教学,教师就是自己在唱独角戏,把课堂变成一个人的舞台,生旦净末丑全包了。常常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却是昏昏欲睡。教师明白了,学生糊涂了。正如著名教育家罗杰斯所说:“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
  虽然有些教师也搞双边活动,但教师已经把活动内容死死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学生参与进来还是要背“台词”,对话流于形式。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回答,这是最常见的互动形式。且不说主动举手回答的都是班级中的“精英”,只说教师设计的问题就好没有道理,因为每道问题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回答问题就像是赌博中的押宝,前仆后继投注,最后中奖者出现,大家皆大欢喜。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一上来就给学生出这样一道题:天鹅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这问题很简单,结果他让10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还没有达到让他满意的程度,原因是学生没有答出“高雅”“高傲”这两个词语。像这样的对话教学就显得太过古板教条了,学生被折腾了半天也没有得到什么有益的收获。
  3.现代教学多色彩,课堂变成秀场
  现代教学手段的确是丰富多彩,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引入,让教学浓妆艳抹起来,仿佛让人走进声光电的游乐场,真是目不暇接。视觉冲击有了,听觉震撼也有了,教育效果呢?有限又有限。有一位教师在准备《三顾茅庐》这课的教案时,请了好几位老师帮忙制作课件,原来他要将《三国演义》电视剧做片段截录,还要将主题曲加工,把示范朗读录音都加进去,还要制作一些动漫等。看这架势,肯定要为学生准备“大片”了。谁知,他上完课,回来就抱怨:学生看也看了,听也听,效果却不好。这又能怨谁呢?教师作秀,学生也只能过过眼瘾吧。
  现代课堂教学说容易很容易,说难又很难。课前要备课,备课少不了制作课件,这当然不容易。上课就是走教案,轻点鼠标就能完成教学,这当然又是很容易的。不管容易还是不容易,我们最终是要看教学效果的。有的教师以是否进行完教程为标准来衡量教学效果好坏,这当然是不科学的。也有人说考试才能见证效果,这也是有失偏颇的认识。因为应试教育本身就是备受诟病的,考试当然不能全面检验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新知,心智得到历练,获得了真切的体验,情感被激活了,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效果。
  二、对话教学亟待正名
  1.教师莫做小丑
  教师在对话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被强化,直接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对话教学被模式化,学生成长自然也被概念化,个性发展被制约,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当然是不利的。教师要把学习权利交还给学生,这也许是眼下教学中最为紧迫的任务。
  既然要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教师就要去角色化。教师自己不再演戏,这话说起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教学活动有一些限制是很难被打破的。如,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行为等都有一些限制,教师自身是没有权利去突破的。但这不是说,教师就无能为力了。其实,不是这些限制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是教师自己把这些教学规范当成了桎梏,画地为牢。
  有一位教师教学《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遇》),从上课开始,就组织学生识字、朗读、背诵、分析、练习等,直到下课,学生就没有一次主动发言的机会。这哪里是对话教学,是标准的“单边行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被忽视,教师喧宾夺主了。
  2.教师莫做奴隶
  教师之所以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这其实不是教学规范的错。教材是什么?教程又是什么?教具是什么?教师应该知道:教材就是学习的载体,就像建筑工地的建筑材料,搭建什么样的房屋,不是这些建材的事;教规、教程是教学管理的基本程序要求。按照教规办事没有错,但人是活的,教规是死的。活人被这些死的东西所左右,恐怕也不科学吧。教具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就像大辞典,有它没它,学习都要进行。因此,归根结底,人才是决定因素。教材、教程、教具都交给教师了,如何构建课堂模式,如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
  3.教师莫作秀
  俗话说:“买卖无真,学问无假。”如果教师不小心沦为“戏子”,那这对话教学还能有多少真呢?无论教授什么样的内容,教师应该始终本着不作假、不演戏的原则,每一个环节不是做给谁看的,也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实施的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对话教学返璞归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潜心学习才成为可能。   教师教学的功利行为也是隐形的病毒。为了应试需要不惜牺牲学生学习自由,凡是学习内容都搞统一要求,企图把学生变成工厂生产的零件,这其实是抹杀学生个性发展的行为,这种教学分明是“毁人不倦”了。有一位教师在指导习作时,要求全班学生背诵优秀作文,说考试时可以套用。作文教学靠背诵范文,这事听起来就荒唐,但现实中还真就不乏其人。
  三、对话教学需要升级
  1.教师对话教材要用心,不能无病呻吟
  教材是学习的载体。师生都要把它当做一个学习的平台,大家畅所欲言,进行学习体验。教师站得高看得远,应该当向导,给大家指指路。做向导才是对教师的准确定位。有些教师肯定不满足于这个定位,自觉不自觉向导演方向靠近;有时感觉还是不过瘾,直接上吧,集编剧、制作、导演、演员一身,把对话教学变成自己的独角戏。
  对话教材要用心。教学真实不真实,关键要看教师是不是被教材所打动。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推荐给别人,那感觉是什么呢?一个字——假,两个字——虚假。在学习《鸟语》时,有一位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准备五句带有“鸟”字的古诗名句。很多学生费了好大的劲才完成任务。而教师不对此内容设计做什么解释,学生做了也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不明不白的对话,像不像打哑谜呢?
  2.教师对话学生要用情,不要自欺欺人
  既然师生对话是对话教学的基本形式,那就要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细节体现对话的内涵和要义。
  (1)对话是交流,不是问答。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是不是对话呢?当然是,但肯定不是对话的全部内涵。对话应该是一种交流方式,不论课上课下,师生对话活动都不能间断。有一次,一个学生笑着问我:“老师越来越漂亮了,这身衣服真帅。”我也笑着回答:“因为和你们在一起的缘故,你们都穿得花枝招展的,我当然就还老返童了。”同学们都笑了。这种交流有调侃的味道,但交流效果却是不错的。学生说我漂亮表达的是好感善意。敢和老师调侃,说明师生之间没有芥蒂,师生关系融洽。这正应了那句教育名言:“亲其师,信其道。”
  (2)对话是心动,不是嘴动。对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言语对话只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在具体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全方位的。教师的一个眼神,很多学生就能读懂其中的意思,他们也会相时而动;教师的一个动作,有些学生也能够会意,并作出积极回应;教师一个表情,对某些学生来说就是一张晴雨表。
  在课堂上,教师能否运用丰富的对话手段,和学生充分对话,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学习《沙漠中的绿洲》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阿联酋人民是怎么建设绿洲的?应该说这个问题很有针对性,结果有一个学生建议道:“老师,这个问题有什么值得讨论的,课本都说得很明白了。不如改,改成:‘阿联酋人民为什么要建设绿洲?’”我当时的感觉就是羞愧。对啊,课本上都有的东西有什么可讨论的呢?只有根据文本内容说说课文之外的东西,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3)对话是求实,不是求同。我们上学时就有这样的经历:回答教师的提问,答对了会受到表扬,答错了就要遭到批评了。现在,轮到我们站在讲台上,对“异己者”同样没有好颜色。这算不算霸道?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求“大一统”呢?
  师生对话的目的是交流,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有异议是正常的,没有异议才是失败的。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我说:“母爱是世界上最纯洁,最伟大的爱,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母亲是怎么爱你的。”结果有个学生却说母亲是如何打他骂他。对这样另类答案,我给予很高的评价,并讲解爱的形式也包括打骂。我感觉这样的交流才有价值。
  师生对话是对话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对话教学的实质体现。不管传统意识多么根深蒂固,也不管新教法新模式多么有冲击力,我们都应该坚守一点,那就是真心实意地和学生对话。课堂不是舞台,教学不是演戏。哪怕有人来听课,我们也不能“装”。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学生就是主角,当然不是在饰演主角,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体。教师既不能取代学生抢主角,更不能够忽视对话的实质。剔除课堂的“表演”成分,还需我们教师不断反思改进,去伪存真,实现朴素真实的对话教学,这样才能达到课堂高效的目标。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人教版语文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脉络十分清晰,体现了教材的整合性特点。如六年级上册教材共八组,其主题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围绕专题和教学目标,每个单元选择了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四篇文章,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传统的教学往往按部就班,每篇课文的教学各自为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道出了语文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王崧舟老师教学的《去年的树》(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正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线,并将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以“学习语用”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1.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语用训练  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
[摘 要]教学活动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的培养人的活动。理性与情感相统一的和谐境界一直是思想者追求的终极目的。语文教学理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将理性与感性融合,从而达到和谐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理性 感性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65  教学是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实施的系统工程,它有必要让理性精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元素构成的,这两个因子不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且只有达到一定的契合度才能发挥效能。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教学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有报道称,一位教师为保持课堂肃静,将班级中二十多个学生的嘴用胶带封住了。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多么荒唐可笑,仅从课堂教学活动的双边性来看,这样做已经人为删除了一个“边”,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表演,教学还在吗?新课改要求引入自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个性化阅读中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而品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个性化阅读与品读的有效结合就是个性品读,通过个性品读,可以使学生有效品味文本语言、触摸文本意境、体验文本情感,从而让阅读课堂更高效。  一、在个性品读中品味文本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很多课文都是一些文字优美的名家
[摘 要]改变教和学的方式,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少教多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少教,要求教师抓住课堂的关键点,指导方法,用巧力;多学,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开展预习、交流、讨论等活动,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少教多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承担了指导学生作文入门的重任。这是件令农村语文老师头疼的工作。一提起作文,农村三年级的孩子就谈虎色变。他们怕作文,不会写作文,对习作缺少兴趣,写出来的作文,要么照搬照抄,东拼西凑;要么言之无物,像记流水账一般。因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他们走上习作的康庄大道,并在这条路上走稳、走好,越走越远,是每个小学语文老师一直关心的话题。我在此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所做的探索。  一、搀一搀,
带领学生有效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也都提出了很多解读文本的策略与方法,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对课文前后内容进行对比,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的教学来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前后段对比,理清文章的结构  阅读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内容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
“字词句段篇,内容一大片”,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共识。日常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教师将学生带进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貌似吃透文本,而实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支离破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成体系。如果我们能紧扣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夯实一项训练,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简单高效。  一、紧扣一个
[摘 要]《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都以写景为主题,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也都谈到了徐霞客。要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及表现主题进行梳理,教师不妨从徐霞客入手,了解徐霞客其人,了解徐霞客与黄山、黄果树瀑布的渊源,了解风景中的徐霞客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关键词]徐霞客 写景 黄山奇松 黄果树瀑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