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语文教学理性与感性的融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f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活动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的培养人的活动。理性与情感相统一的和谐境界一直是思想者追求的终极目的。语文教学理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将理性与感性融合,从而达到和谐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理性 感性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65
  教学是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实施的系统工程,它有必要让理性精神贯穿始终。而感性,就是一种感觉,有时候是说不出的理由。理性的深入,能促成感性的升华,二者互融,相得益彰。
  《迟到》一文的课文篇幅虽然比较长,我通过对字词句、写作手法、背景资料等的理性分析,激起了学生深刻的感性体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品词析语——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
  “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维果茨基语)。《迟到》一文,通过品析关键词句,学生更能直接有效地获得情感体验。
  抓住父亲打小海音的三个动词“拖”“抄”“抡”,让学生入境体验,这粗鲁的动作,带来最直接的结果便是鼓起的、红肿的、发着热的鞭痕。课堂上,教者挥起教鞭甩出“咻咻”声,给学生营造视觉和听觉的双冲击,学生的触觉仿佛也能感受到这切肤的疼痛。
  再看父亲赶到学校给女儿送夹袄和铜板的画面,没有对话,“打开”“拿出”“递给”“看着”“拿出”,父亲一系列动作分明是要告诉小海音:女儿,爸爸是多么爱你。小海音虽然没说什么,但是心里早已原谅并理解了父亲。无声的画面蕴涵了千言万语,此时,启发学生补白父女的心声,恰到好处。
  对词句理性地分析,更有助于创设感性的学习情境。这就如同架起作者与文本人物之间的心桥,能让沟通更便捷。
  二、唇枪舌剑——牵引敞开式内心独白
  课堂学习是师生对话的形式占主导。教者若能提供更多的学生相互对话的机会,学生更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迟到》时,教者抛出一个问题:父亲该不该打女儿?学生持两种观点,各执一词,展开辩论。
  不该打:(1)迟到不是什么大错误。(2)主张讲道理的说服教育。(3)暴力教育容易给孩子心灵留下阴影。
  该打:(1)在父亲的眼里,迟到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意味着懒惰与退缩,是一种陋习,长此以往,必将限制孩子的发展。(2)作者赖床迟到的问题“每天”都在发生,由此可见,父亲应该有过说服教育,但是毫无作用,如今已经发展到“赖学”的地步。(3)从文章的结尾来看,“打”使小海音改正了错误,达到了教育目的。
  在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有理有据地辩驳之后,学生理解了父亲打女儿的初衷,对深沉的父爱有了更独到的感性体验。
  三、对比设计——凸显反差式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往往会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样,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海音父亲是一个集严爱与慈爱于一身的好父亲,可偏偏是通过“打”这件事来体现的,就这一素材来说,作者的选择就与众不同了。
  文章以“打”凸显爱,父亲教育的形式和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可是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打”入手,尽量体会这场“狠打”,进而挖掘出蕴藏的深爱,课堂情感体验提升之时也正是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形象转变之契机。
  作者的心情也发生着转变,从被打时的伤心,到理解父爱后快乐地上学,她的形象也从“狼狈的小狗”转变为一个幸福的小女孩。
  通过对人物形象前后对比的理性分析,学生能感同身受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也能完全理解并接受人物的言行的前后反差。
  四、资料援引——助推起伏式情感波澜
  语文拓展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好的拓展能增加文本的厚度。《迟到》一文的教学,教者援引了一下资料。
  1.引用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深入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毕淑敏的真情告白也是父亲心绪的表达。这样的拓展,能消除学生对父亲的不理解,加深了学生对父爱的感受。
  2.父亲坎坷的人生经历,是促成他在看到女儿迟到、赖学后猛打她的根本原因,父亲人生经历的简介对理解父爱,甚至心生内疚之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小海音最终成为著作等身的作家,终身勤勤恳恳、笔耕不辍,也是父亲“打”出来的爱影响了她,使她改正了错误,因此对林海音写作成就的介绍不可或缺。
  资料的援引,使学生对文本理解步步深入,情感波澜也推向高潮。
  语文教学应立足理性本真,追求感性创新与提升,从而使教学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融合。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以看出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充分地读书,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我们很多教师只注意引导学生读书,却没有引导学生去感悟,也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注重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恍然大悟”“涵泳品味”“妙由心悟”等
“提问法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钱梦龙语)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就将停止。教师对提问作用的认识,对问题的设计以及提问中的行为等,都关系到语文课堂提问的效果。人们常说:“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但是,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着种种弊端。  一、透视语文课堂上的“不智”之问  1. 提问目的缺乏指向性  提问目的不明确已经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头号杀手:有的提问从头到
[摘 要]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体现,因此,教师要在关键处用足工夫,把阅读和技巧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提问 重点词语 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81  是否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不仅是学生现阶段语文水平的直接呈现,也制约着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要实现阅读的突破,教师就要注意在关键处用
[摘 要]对情景交融的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创设说话情境;借助“宝塔诗”的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以生活经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如此教学才能用活文本资源,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图文结合 宝塔诗 写话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81  《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课文生动地讲
[摘 要]目前,第一学段写字课堂中存在“苦行僧修行”式、“依葫芦画瓢”式和“一锅煮粗暴”式等不符合学情特点的教学,这导致学生写字情绪低落、学习效率低下。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变这种现象,可采取以俗解雅、由表及里、因“迹”施教等策略,构建高效的写字课堂,让学生爱上写字。  [关键词]第一学段 写字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是一首具有情、景、意、趣等美学特质的古典诗词。词中描写了作者年少时的一次愉快的荷塘郊游情景——归途中因醉酒而划船误入藕花深处,惊飞了暮宿荷塘深处的鸥鹭,表现出词人的美好心境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快乐。那么,教学时,我们又将如何向学生展示并引导学生感知和鉴赏这首语言生动、节奏轻快、令人回味无穷的古典诗词,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呢?努力营造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的情境。  
[摘 要]逆向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或改变思维方向,通过结论来分析形成结果的原因和根据,进一步从本质上理解与记忆要学习的内容的方法。运用逆向阅读法进行教学,可以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后羿射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82  在語文教学中,说起阅读教学、解读文本等,大多数教师都
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的知识积累,是学生全方位获取语言信息、立体化发展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如何才能引领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将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落到实处,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功夫在课前,做好阅读交流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外阅读前,学生往往对要了解的名著知之甚少,有些甚至一无所知。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就某本书进行细致的指导。我想至少达到以下目标。  1.激发浓厚的阅读兴
人教版语文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脉络十分清晰,体现了教材的整合性特点。如六年级上册教材共八组,其主题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围绕专题和教学目标,每个单元选择了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四篇文章,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传统的教学往往按部就班,每篇课文的教学各自为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道出了语文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王崧舟老师教学的《去年的树》(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正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线,并将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以“学习语用”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1.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语用训练  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