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培养语感的重要性。现结合自己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浅谈几点认识:
一、读——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融情范读,传染语感。叶圣陶指出:教师在范读时,要“把文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课堂教学中,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朗读不到位时,尤其需要范读指导。教师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并把自己的感情融铸到文章中去。范读得好,文意、文情、文势、文趣都可以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体现。学生能从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获得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从中领略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为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奠定了基础。
导引自读,触发语感。学生的自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全班齐读,男女分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声中收到感染熏陶,培养语感能力。分角色朗读尤其适用于小说、戏剧等对话较多,人物个性鲜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感情丰富,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不断品味,体验人物的情感,从而触发语感。
二、品——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让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詞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比较揣摩,领悟语感。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
想象联想,丰富语感。语感取决于人的直觉,与人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以及文学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和想象、联想连为一体。语感教学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重视。
联系生活,深化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低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三、累——培养学生语感的保证。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感
熟读成诵,积淀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熟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的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的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注解。
广泛阅读,拓展语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的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
四、用——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学生的语感能力,归根结底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口语交际、阅读、写作才得以形成和提高的,因此,自觉运用语言尤为重要。在交流与表达中运用语言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当然,任何培养语感的手段,都不是独立的,要相互协同,相互促进。
首先,听说结合,感受语言魅力,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举行了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其二,读写结合,培养语感.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必要的练笔,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其三,勤记多背,积累知识,丰富语感.“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此外,在口语课中引进读写,安排一定时间阅读教材;阅读教学中可围绕课文进行问答或谈读后感;在写作课动笔之前进行审题、构思、讨论,讲评作文时请学生进行口头评价等。这样的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感能力。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的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培养和交流语感的机会。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教师应时刻挖掘捕捉“语感”点,让学生产生正确的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一、读——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融情范读,传染语感。叶圣陶指出:教师在范读时,要“把文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课堂教学中,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朗读不到位时,尤其需要范读指导。教师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并把自己的感情融铸到文章中去。范读得好,文意、文情、文势、文趣都可以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体现。学生能从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获得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从中领略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为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奠定了基础。
导引自读,触发语感。学生的自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全班齐读,男女分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声中收到感染熏陶,培养语感能力。分角色朗读尤其适用于小说、戏剧等对话较多,人物个性鲜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感情丰富,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不断品味,体验人物的情感,从而触发语感。
二、品——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让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詞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比较揣摩,领悟语感。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
想象联想,丰富语感。语感取决于人的直觉,与人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以及文学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和想象、联想连为一体。语感教学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重视。
联系生活,深化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低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三、累——培养学生语感的保证。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感
熟读成诵,积淀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熟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的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的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注解。
广泛阅读,拓展语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的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
四、用——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学生的语感能力,归根结底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口语交际、阅读、写作才得以形成和提高的,因此,自觉运用语言尤为重要。在交流与表达中运用语言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当然,任何培养语感的手段,都不是独立的,要相互协同,相互促进。
首先,听说结合,感受语言魅力,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举行了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其二,读写结合,培养语感.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必要的练笔,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其三,勤记多背,积累知识,丰富语感.“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此外,在口语课中引进读写,安排一定时间阅读教材;阅读教学中可围绕课文进行问答或谈读后感;在写作课动笔之前进行审题、构思、讨论,讲评作文时请学生进行口头评价等。这样的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感能力。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的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培养和交流语感的机会。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教师应时刻挖掘捕捉“语感”点,让学生产生正确的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