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因此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互动的学习氛围。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电工教学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学以致用;创设有具体任务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注重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强调师生互动。
【关键词】建构主义 电工学 教学 情景
电工学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电工理论的学习有一定难度,而且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经验不足,对电工实践也会产生畏惧心理。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教学模式不但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更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其结果往往是,理论学不好,而实际动手能力又差。这种教学模式下,即使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也只能是改变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张:首先,对于学习者来说,先前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讲解一些电现象和概念时,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发现问题和阐述问题,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潜在知识经验,使学生感觉书本知识只是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概括总结。其次,知识是个体主动构建的,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第三,尊重个人意见。知识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因此,教师不应单以正确或错误来区分不同的知识概念。第四,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气氛,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
2.教学改革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现今该门课程部分内容已不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用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对其知识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
2.1 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电力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包括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各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调试和维护,以及其它与机械产品相关的工作。从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对知识要求方面考虑,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意义突出。
2.2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2.5年,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对于在就业岗位上很难用到或根本用不到的知识点应该有所删减,这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中在工作需经常用到的重点内容。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电工教学改革
3.1 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教学的目的让学生获得知识,对知识形成深层理解。电工学是研究电能的转换、输送、分配和控制的科学,是一门直接服务于生产实际的应用性的基础学科,而建构主义电工教学理念,不是强调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的推导、概念的记忆和原理的分析,能否计算典型习题,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工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电工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掌握电工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基础上,能正确使用电工仪表,能阅读和分析电路原理图、分析常用电器设备工作原理,会使常用电器设备。可见,使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知识综合能力,满足市场要求是电工教学的最终目的。从认知结构上分析,对知识的理解是实践应用的基础,实践能力是验证学生对知识是否深刻理解的唯一依据,所以学以致用又是电工教学的核心目标。
3.2 教学要理论结合实践。
电工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实践电工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电工教学离不开实验。学生不但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实验来感悟电工的重要作用,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电工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按照教师或教材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验证理论结果即可,只是加强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的主观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建构主义强调把学习置于一个真实、具体的任务情境中,面对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设想,而不是让学生直接接受结论。教师要重视实验,把实验作为探索知识的手段。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开展实验,直接对各种现象进行实验探索,与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再通过实验检验假设。新电工基础教学大纲规定将实验单独设课,提高实验课比例,为发挥实验功能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兴起,虚拟仿真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体会实验过程,提高动手能力。
4.教学改革目标
以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熟悉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能力为主线,打破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的界限,从认知规律和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整合与提高,达到基本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的完备,同时突出机械设备中电动机控制和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控制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4.1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
以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碰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
4.2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喜爱学习,如此方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克虎,王振翀.工科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进方向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7:122-123.
[2] 秦曾煌主编.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3] 林平勇,高嵩主编.电工电子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4] 谢守勇.《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改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5(4):168-170.
【关键词】建构主义 电工学 教学 情景
电工学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电工理论的学习有一定难度,而且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经验不足,对电工实践也会产生畏惧心理。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教学模式不但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更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其结果往往是,理论学不好,而实际动手能力又差。这种教学模式下,即使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也只能是改变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张:首先,对于学习者来说,先前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讲解一些电现象和概念时,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发现问题和阐述问题,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潜在知识经验,使学生感觉书本知识只是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概括总结。其次,知识是个体主动构建的,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第三,尊重个人意见。知识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因此,教师不应单以正确或错误来区分不同的知识概念。第四,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气氛,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
2.教学改革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现今该门课程部分内容已不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用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对其知识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
2.1 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电力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包括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各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调试和维护,以及其它与机械产品相关的工作。从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对知识要求方面考虑,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意义突出。
2.2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2.5年,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对于在就业岗位上很难用到或根本用不到的知识点应该有所删减,这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中在工作需经常用到的重点内容。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电工教学改革
3.1 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教学的目的让学生获得知识,对知识形成深层理解。电工学是研究电能的转换、输送、分配和控制的科学,是一门直接服务于生产实际的应用性的基础学科,而建构主义电工教学理念,不是强调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的推导、概念的记忆和原理的分析,能否计算典型习题,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工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电工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掌握电工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基础上,能正确使用电工仪表,能阅读和分析电路原理图、分析常用电器设备工作原理,会使常用电器设备。可见,使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知识综合能力,满足市场要求是电工教学的最终目的。从认知结构上分析,对知识的理解是实践应用的基础,实践能力是验证学生对知识是否深刻理解的唯一依据,所以学以致用又是电工教学的核心目标。
3.2 教学要理论结合实践。
电工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实践电工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电工教学离不开实验。学生不但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实验来感悟电工的重要作用,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电工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按照教师或教材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验证理论结果即可,只是加强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的主观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建构主义强调把学习置于一个真实、具体的任务情境中,面对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设想,而不是让学生直接接受结论。教师要重视实验,把实验作为探索知识的手段。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开展实验,直接对各种现象进行实验探索,与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再通过实验检验假设。新电工基础教学大纲规定将实验单独设课,提高实验课比例,为发挥实验功能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兴起,虚拟仿真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体会实验过程,提高动手能力。
4.教学改革目标
以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熟悉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能力为主线,打破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的界限,从认知规律和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整合与提高,达到基本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的完备,同时突出机械设备中电动机控制和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控制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4.1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
以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碰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
4.2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喜爱学习,如此方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克虎,王振翀.工科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进方向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7:122-123.
[2] 秦曾煌主编.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3] 林平勇,高嵩主编.电工电子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4] 谢守勇.《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改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5(4):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