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中国扇子”的教学为例,浅略论述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以大量的素材让学生们见多识广;以丰富的实物让学生们与传统文化“零距离”;以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们触摸传统文化。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之下,培养小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新时代赋予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笔者结合自身的小学美术教学经验,总结出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三点策略,以供参考。
一、以大量的素材让学生们见多识广
鉴于小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水平,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目标不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水平,而在于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颗“文化、艺术、美”的种子。就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而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重点不宜过于强调从“专业”与“技法”的角度鉴赏作品,而应该通过大量的素材让学生认同传统文化,让学生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自豪感,有“文化自信”。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有故事、有内涵的文化,也就是说那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趣闻轶事等内容也是教学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以趣闻轶事进行激趣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以“中国扇子”的教学为例,教学伊始,笔者首先向学生们讲述了“苏东坡画扇断案”的故事:“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一位被告因扇子生霉没有卖掉而没钱还给债主,于是东坡先生便亲自在生霉的扇子上作画,让被告叫卖‘苏东坡画的画,一两银子买一把’,结果扇子很快就被卖光了。”讲完这个小故事以后,笔者再自然而然地引出“为什么苏东坡先生画的扇子会大受欢迎?”“咱们中国的扇子只是用来乘凉的吗?”这两个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中国扇子”的热情与兴趣。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并不适宜向学生灌输过多的章法、技巧等太专业的知识,而应该通过大量的素材让学生见多识广。大量素材的呈现,有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之美、艺术之美、情韵之美。在“中国扇子”教学的第一课时,笔者先通过向学生呈现由“树叶、羽毛”制成的最早期的扇子向学生讲述扇子的起源;再通过向学生呈现团扇、折扇、绢扇、折扇等不同类别的扇子让学生认知扇子的材料与种类;接着通过向学生呈现历朝历代不同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扇子向学生讲述中国扇子的历史;然后再向学生呈现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题材的扇面画为学生打开扇面画的大门;紧接着进一步向学生呈现徐熙的《豆花蜻蜓图》、黄居寀的《晚荷郭索图》、宋徽宗赵佶的《枇杷山鸟图》等名家名作让学生感知扇面画这一传统艺术的高级境界。在呈现图片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表示自己以前从来不知道“扇子也可以这么漂亮”,一些学生惊叹于“一方小小的扇子也可以画上如此多的内容”,还有一些学生则表示“外国人的扇子肯定没有咱们中国的扇子这么高大上”;在此基础上,笔者最后结合“两幅潮州扇面画惊艳G20晚会”的新闻,向学生展现“扇面画”这一传统艺术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何在新时代重新“走向世界”。
二、以丰富的实物让学生们与传统文化“零距离”
丰富的实物更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情感共鸣,更能让学生真切、真实地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教学过程中,凡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优秀传统文化都应尽量地让学生感受实物,诸如家具、风筝、乐器、陶艺、建筑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实物的呈现需要家长、社会的配合,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做好课前的沟通、准备工作,争取将更多的资源呈现于课堂之上。以“中国扇子”为例,笔者所任教的六个班级共收集了纸质折扇一百余把,此外还收集到绢扇二十余把,竹扇二十余把,其他各类扇子五十余把、当课堂上学生就自己准备的各种扇子进行交流、展示、欣赏的时候,纷纷表示:“这把扇子真漂亮!”“原来竹子真的可以做成扇子。”“这把绢做的扇子摸起来真舒服。”“这把扇子上面的画实在太好看了。”“我以前居然没留意扇子也可以这么漂亮。”“这把扇子一定是你爷爷最喜欢的吧?”在所收集的大量的实物扇子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组成了“学生评委团”,评委团从众多的扇子中一共选出了三十把“精品扇子”。这些扇子中有孩子和家长们日常购物时的“偶然发现”(如印制的极为美观的“广告扇”),有孩子和家长们游览名胜古迹留下的“纪念品”(如小雨一家去阳朔旅游时购买的一把长达一米的“巨扇”),也有几把扇子是家长们多年的“珍藏”(如小风家里珍藏的一把中华民国时期的绢扇)。在评选出“精品扇子”之后,笔者通过在各个班级巡回展览的形式,让学生对“扇子的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扇面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与认知。
三、以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们触摸传统文化
就小學美术教学而言,所谓的“活动”并不仅仅是“画一画”而已,还包括“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等多种形式。而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言,更离不开亲自动手做一做(如风筝),去博物馆、展览馆等地方看一看(如陶艺、舞美)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在“中国扇子”的第二课时,笔者将学生们分成两组,一组学生负责动手“做一做”,一组学生则动手“画一画”。笔者鼓励动手“做一做”的学生:团结协作、创意创新。于是,海邦同学就直接用芭蕉叶做了一把原生态的“芭蕉扇”;笑玥同学则自制模具做出了色香味美的“冰激凌扇”;慧慧同学则别出心裁地用珠子和亮片做出了一把光彩夺目的“珠扇”;而志威、小杰、小康等同学则齐心协力地用布和木条做出了一把大型的代表班级文化的“班扇”。当然,更多的学生做的是中规中矩的纸扇、折扇、绢扇、竹扇……在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做扇子之前,笔者都没有想到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居然能如此让人惊喜满满、惊叹连连。
而负责“画一画”的学生,同样交出了让人惊喜的成绩单。首先是“画”的形式与内容:一些学生用水墨画,一些学生用色彩画;一些学生在纸上画,一些学生在绢上画。对学生“画”的成果,笔者并没有过多地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价,而同样将“评价”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评委团”。“学生评委团”通过投票的形式一共选出了优秀作品三十六幅,其中馨雨同学的“墨梅图”、可芯同学的“春花春草”等六幅作品获得一等奖,海涛同学的“小溪流水”、俊健同学的“校园生活”等十二幅作品获得二等奖,天美同学的“牡丹图”、思欣同学的“一棵树”等十八幅作品获得三等奖。通过“画一画”的教学活动,那些“扇面画”作品受到老师和同学认可的学生自然会一定程度地爱上“扇面画”,而那些画画能力不太高的学生也一定程度上对“扇面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体会。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学生“活动”的成果,教师应该用欣赏、宽容的眼光与视角予以鼓励与肯定,从而呵护学生心中那一颗脆弱而又充满希望的“艺术、文化、美”的种子!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让学生多看、多听、多做、多了解、多感知、多体验的基本原则,就一定能达成传承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使命。
参考文献:
[1]朱薪羽.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美术教育研究,2017(20):176.
[2]马 姣.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传承与发扬——以端午节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7(16):151.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之下,培养小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新时代赋予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笔者结合自身的小学美术教学经验,总结出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三点策略,以供参考。
一、以大量的素材让学生们见多识广
鉴于小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水平,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目标不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水平,而在于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颗“文化、艺术、美”的种子。就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而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重点不宜过于强调从“专业”与“技法”的角度鉴赏作品,而应该通过大量的素材让学生认同传统文化,让学生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自豪感,有“文化自信”。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有故事、有内涵的文化,也就是说那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趣闻轶事等内容也是教学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以趣闻轶事进行激趣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以“中国扇子”的教学为例,教学伊始,笔者首先向学生们讲述了“苏东坡画扇断案”的故事:“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一位被告因扇子生霉没有卖掉而没钱还给债主,于是东坡先生便亲自在生霉的扇子上作画,让被告叫卖‘苏东坡画的画,一两银子买一把’,结果扇子很快就被卖光了。”讲完这个小故事以后,笔者再自然而然地引出“为什么苏东坡先生画的扇子会大受欢迎?”“咱们中国的扇子只是用来乘凉的吗?”这两个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中国扇子”的热情与兴趣。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并不适宜向学生灌输过多的章法、技巧等太专业的知识,而应该通过大量的素材让学生见多识广。大量素材的呈现,有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之美、艺术之美、情韵之美。在“中国扇子”教学的第一课时,笔者先通过向学生呈现由“树叶、羽毛”制成的最早期的扇子向学生讲述扇子的起源;再通过向学生呈现团扇、折扇、绢扇、折扇等不同类别的扇子让学生认知扇子的材料与种类;接着通过向学生呈现历朝历代不同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扇子向学生讲述中国扇子的历史;然后再向学生呈现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题材的扇面画为学生打开扇面画的大门;紧接着进一步向学生呈现徐熙的《豆花蜻蜓图》、黄居寀的《晚荷郭索图》、宋徽宗赵佶的《枇杷山鸟图》等名家名作让学生感知扇面画这一传统艺术的高级境界。在呈现图片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表示自己以前从来不知道“扇子也可以这么漂亮”,一些学生惊叹于“一方小小的扇子也可以画上如此多的内容”,还有一些学生则表示“外国人的扇子肯定没有咱们中国的扇子这么高大上”;在此基础上,笔者最后结合“两幅潮州扇面画惊艳G20晚会”的新闻,向学生展现“扇面画”这一传统艺术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何在新时代重新“走向世界”。
二、以丰富的实物让学生们与传统文化“零距离”
丰富的实物更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情感共鸣,更能让学生真切、真实地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教学过程中,凡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优秀传统文化都应尽量地让学生感受实物,诸如家具、风筝、乐器、陶艺、建筑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实物的呈现需要家长、社会的配合,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做好课前的沟通、准备工作,争取将更多的资源呈现于课堂之上。以“中国扇子”为例,笔者所任教的六个班级共收集了纸质折扇一百余把,此外还收集到绢扇二十余把,竹扇二十余把,其他各类扇子五十余把、当课堂上学生就自己准备的各种扇子进行交流、展示、欣赏的时候,纷纷表示:“这把扇子真漂亮!”“原来竹子真的可以做成扇子。”“这把绢做的扇子摸起来真舒服。”“这把扇子上面的画实在太好看了。”“我以前居然没留意扇子也可以这么漂亮。”“这把扇子一定是你爷爷最喜欢的吧?”在所收集的大量的实物扇子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组成了“学生评委团”,评委团从众多的扇子中一共选出了三十把“精品扇子”。这些扇子中有孩子和家长们日常购物时的“偶然发现”(如印制的极为美观的“广告扇”),有孩子和家长们游览名胜古迹留下的“纪念品”(如小雨一家去阳朔旅游时购买的一把长达一米的“巨扇”),也有几把扇子是家长们多年的“珍藏”(如小风家里珍藏的一把中华民国时期的绢扇)。在评选出“精品扇子”之后,笔者通过在各个班级巡回展览的形式,让学生对“扇子的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扇面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与认知。
三、以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们触摸传统文化
就小學美术教学而言,所谓的“活动”并不仅仅是“画一画”而已,还包括“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等多种形式。而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言,更离不开亲自动手做一做(如风筝),去博物馆、展览馆等地方看一看(如陶艺、舞美)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在“中国扇子”的第二课时,笔者将学生们分成两组,一组学生负责动手“做一做”,一组学生则动手“画一画”。笔者鼓励动手“做一做”的学生:团结协作、创意创新。于是,海邦同学就直接用芭蕉叶做了一把原生态的“芭蕉扇”;笑玥同学则自制模具做出了色香味美的“冰激凌扇”;慧慧同学则别出心裁地用珠子和亮片做出了一把光彩夺目的“珠扇”;而志威、小杰、小康等同学则齐心协力地用布和木条做出了一把大型的代表班级文化的“班扇”。当然,更多的学生做的是中规中矩的纸扇、折扇、绢扇、竹扇……在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做扇子之前,笔者都没有想到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居然能如此让人惊喜满满、惊叹连连。
而负责“画一画”的学生,同样交出了让人惊喜的成绩单。首先是“画”的形式与内容:一些学生用水墨画,一些学生用色彩画;一些学生在纸上画,一些学生在绢上画。对学生“画”的成果,笔者并没有过多地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价,而同样将“评价”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评委团”。“学生评委团”通过投票的形式一共选出了优秀作品三十六幅,其中馨雨同学的“墨梅图”、可芯同学的“春花春草”等六幅作品获得一等奖,海涛同学的“小溪流水”、俊健同学的“校园生活”等十二幅作品获得二等奖,天美同学的“牡丹图”、思欣同学的“一棵树”等十八幅作品获得三等奖。通过“画一画”的教学活动,那些“扇面画”作品受到老师和同学认可的学生自然会一定程度地爱上“扇面画”,而那些画画能力不太高的学生也一定程度上对“扇面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体会。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学生“活动”的成果,教师应该用欣赏、宽容的眼光与视角予以鼓励与肯定,从而呵护学生心中那一颗脆弱而又充满希望的“艺术、文化、美”的种子!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让学生多看、多听、多做、多了解、多感知、多体验的基本原则,就一定能达成传承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使命。
参考文献:
[1]朱薪羽.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美术教育研究,2017(20):176.
[2]马 姣.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传承与发扬——以端午节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7(1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