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高职教育中的语文学科出发,具体探讨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式方法,并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与看法。
【关键词】基础性;好奇心;探索精神;培养
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积,更是知识的创新性运用。在高职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注意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育。而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基础性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更有着独特的优势。那么,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引导学生自身产生求知欲与好奇心
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需要行为人,或者说思维产生者本身有创造、创新的欲望,而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问题。由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创造的兴趣,并由初期的兴趣,逐渐浓化形成一种好奇心,并培养好奇心的强烈感,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深刻而有自身独特性的创新思维与发明创造。这个具体培育过程可划分为以下几点:
1.1进入情境
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教学不但难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反而会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反感,更加无法将自我思维与作品本身产生共鸣。由此,我们在以文章案例为主的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怀着对未来无知的好奇心理参与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促使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教学中迅速进入情境,产生对作品的无限求知欲,并在探索中将自己的思维无形的融入作品的思维,迸发出灵感,产生新的创造。
1.2情境创设
叶圣陶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对作品仅仅产生了好奇心是不够的,还需要真正的理解作品本身的涵义,才能更好的结合自我的观点。教师要学会适时引导学生“入境”,采取一定的情感调控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在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构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更深层次的理解与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此外,还可通过某些辅助手段,如朗读、录音、视频、图片等等来入境。
1.3结合实际
文学离不开生活,每一步文学作品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教师的语文教学,也应当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教学中,适当采取实例教学,论文引申,课外教学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讲课堂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自我思维与作品思维的融合,从而产生真正的创造性作品。
2.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中国古代,教师与学生存在着绝对的距离感。学生惧怕老师,只有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接触老师,长进知识。这种距离感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知识的增长,更阻碍了创新性思维的产生。而在现代,虽然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有着极大的改善,教师也更加和蔼易接近,但是仍存在着权威不容置疑的现象。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教师所讲的内容不容置疑,大家作品的文意不容置疑,这种不容更改,难以接近限制了学生自我思维与作品的融合,限制了学生探索的欲望,限制了创新思维的产生。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应当改变观念,改变教师高高在上、权威性的形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与学生沟通,并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有限制的调整的学生的思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与引导学生思维向着正确的方向上前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有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与基础,拥有创新思维的人首先应当具有质疑的能力与习惯。然而,对于高职学生,由于其本身的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质疑精神,养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学习中很难自发的产生质疑意识,这就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
3.1建立自信
自信是质疑的内在条件。学生不提问,并不说明学生没有疑问,更多的情况是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信面对质疑被否决后的结果。有足够自信的人才敢于提出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即使对于高职学生这样已经形成独立思维意识的群体,也不能打击其自信感,相反,此时的学生有着极强的自尊感,教师更要注意相应的保护与激励工作。
3.2鼓励提问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也有必要设计一些有深度、避免生硬肤浅、留有独立思考与想象空间的问题,用以从外界激励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产生共鸣。但是,课堂时间短暂,教师要注意提问时间的控制,以免分散教學目标,使学生脱离教学主线,脱离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与思考。
4.结语
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创新任务。它的基础性地位使其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艰巨又重要的任务。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联系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科]
【参考文献】
[1]十二院校主编.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
【关键词】基础性;好奇心;探索精神;培养
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积,更是知识的创新性运用。在高职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注意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育。而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基础性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更有着独特的优势。那么,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引导学生自身产生求知欲与好奇心
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需要行为人,或者说思维产生者本身有创造、创新的欲望,而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问题。由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创造的兴趣,并由初期的兴趣,逐渐浓化形成一种好奇心,并培养好奇心的强烈感,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深刻而有自身独特性的创新思维与发明创造。这个具体培育过程可划分为以下几点:
1.1进入情境
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教学不但难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反而会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反感,更加无法将自我思维与作品本身产生共鸣。由此,我们在以文章案例为主的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怀着对未来无知的好奇心理参与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促使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教学中迅速进入情境,产生对作品的无限求知欲,并在探索中将自己的思维无形的融入作品的思维,迸发出灵感,产生新的创造。
1.2情境创设
叶圣陶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对作品仅仅产生了好奇心是不够的,还需要真正的理解作品本身的涵义,才能更好的结合自我的观点。教师要学会适时引导学生“入境”,采取一定的情感调控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在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构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更深层次的理解与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此外,还可通过某些辅助手段,如朗读、录音、视频、图片等等来入境。
1.3结合实际
文学离不开生活,每一步文学作品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教师的语文教学,也应当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教学中,适当采取实例教学,论文引申,课外教学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讲课堂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自我思维与作品思维的融合,从而产生真正的创造性作品。
2.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中国古代,教师与学生存在着绝对的距离感。学生惧怕老师,只有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接触老师,长进知识。这种距离感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知识的增长,更阻碍了创新性思维的产生。而在现代,虽然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有着极大的改善,教师也更加和蔼易接近,但是仍存在着权威不容置疑的现象。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教师所讲的内容不容置疑,大家作品的文意不容置疑,这种不容更改,难以接近限制了学生自我思维与作品的融合,限制了学生探索的欲望,限制了创新思维的产生。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应当改变观念,改变教师高高在上、权威性的形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与学生沟通,并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有限制的调整的学生的思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与引导学生思维向着正确的方向上前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有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与基础,拥有创新思维的人首先应当具有质疑的能力与习惯。然而,对于高职学生,由于其本身的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质疑精神,养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学习中很难自发的产生质疑意识,这就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
3.1建立自信
自信是质疑的内在条件。学生不提问,并不说明学生没有疑问,更多的情况是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信面对质疑被否决后的结果。有足够自信的人才敢于提出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即使对于高职学生这样已经形成独立思维意识的群体,也不能打击其自信感,相反,此时的学生有着极强的自尊感,教师更要注意相应的保护与激励工作。
3.2鼓励提问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也有必要设计一些有深度、避免生硬肤浅、留有独立思考与想象空间的问题,用以从外界激励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产生共鸣。但是,课堂时间短暂,教师要注意提问时间的控制,以免分散教學目标,使学生脱离教学主线,脱离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与思考。
4.结语
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创新任务。它的基础性地位使其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艰巨又重要的任务。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联系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科]
【参考文献】
[1]十二院校主编.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