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两岸关系发展中的“汪辜会谈”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n5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的复杂原因,使得祖国的宝岛台湾分裂在外。然而,那浅浅的海峡阻挡不住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阻挡不住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两岸日益密切的交流与往来。
  1990年11月21日,为应付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以及推行有限的大陆政策,台湾当局成立了“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并于1991年3月9日正式挂牌工作。这是以民间团体身份出现的半官方机构,直属于“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任务是接受“陆委会”的委托,办理台湾当局“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被称为“陆委会”手套。海基会的首任董事长为国民党中常委、台湾水泥业巨富辜振甫,副董事长兼秘书长为陈长文,副秘书长是陈荣杰。辜振甫在出任海基会董事长后,领导海基会秉持“中国的、善意的、服务的”宗旨,致力于两岸交流、商谈与对话,承担先前由红十字组织负责的有关两岸事务性的接触和交往的职能,并派遣该会人士访问祖国大陆各相关部门,建立沟通渠道。1991年12月16日,大陆社会团体法人性质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在北京成立,它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汪道涵被选举为海协会首任会长。
  海基会与海协会成立后,两者建立起了良好的协调关系,充分发挥了两岸沟通的桥梁作用。一年内,双方合作处理了各类突发事件24起,包括渔事纠纷6起、台军驱逐大陆渔民伤亡事件10起、刑事案件8起。从1992年3月到1995年6月,两会进行了包括“汪辜会谈”在内的各种层级的商谈共17次。
  
  确立“九二共识”共同面对历史
  
  两会就两岸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接触与商谈后发现,虽然双方商谈的是事务性问题,但要顺利地解决问题,一个重要的事实必须首先明确:两岸间的事务性问题是一个国家内的事情,这就涉及“一个中国”的原则问题。
  1992年10月28—30日,两会在香港举行商谈,集中讨论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在商谈中,海协会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海基会先后提出5种文字表述方案和3种口头表述方案,其中最后一种口头表述方案的内容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双方表述文字都包含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容,但因文字表述有歧义,以致会谈结束后两会仍没有达成协议。
  11月3日,海基会正式致函海协会,建议“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海协会16日正式回函通知海基会,海协会的口头表述要点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该函还附上海基会增列的第3项口头表述文字。12月3日,海基会函复海协会,对达成共识未表示异议。从以上两会来往的信函中可以看出,双方的共识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简称“九二共识”。
  “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九二共识”确立后,从原则上排除了事务商谈中的主要障碍,使双方很快就“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和“海峡两岸挂号函件遗失查询及补偿”问题达成协议,并为1993年的第一次“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
  
  海峡两岸首度执手
  
  “九二共识”为两会商谈和“汪辜会谈”奠定了基础。1993年4月27日至30日,在祖国大陆多年来的积极推动下,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海皇大厦正式举行。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展现了高度的智慧,克服会谈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促成会谈顺利举行。在两天的会谈中,双方就两会会务、两岸经济交流、科技文化交流等三项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会谈达成了四项协议,包括《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
  “汪辜会谈”对发展两岸关系、扩大两岸经贸、科技合作和人员往来、各项交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落实上述四项协议过程中,台湾当局却横生枝节,极力阻挠。原来,台湾当局同意举行“汪辜会谈”的本意,并非是要促使两岸关系朝统一方向健康发展,而是想借机突显所谓的“对等政治实体”地位,并试图以发展两岸关系为“筹码”,换取祖国大陆承认台湾为“对等政治实体”。“汪辜会谈”结束后,台湾当局再次声称“两岸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并称“汪辜会谈”绝非表示两岸迈向统一的进程有所加快。
  尽管台湾当局的举动给落实“汪辜会谈”的决议蒙上了阴影,但祖国大陆仍积极推动第二次“汪辜会谈”,海协会与海基会几经商谈后,最后确定于1995年7月20日在北京举行。
  然而就在此时,1995年6月,李登辉赴美出席康奈尔大学校友会,在国际上大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严重破坏了两岸商谈的气氛,使两岸关系剑拔弩张,跌至冰点。面对这一严重政治挑衅,祖国大陆采取果断措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而且举行了旨在针对“台独势力”的军事演习。两岸关系空前紧张和对立,两会事务性商谈,以及正待成行的第二次“汪辜会谈”,均告中断。
  
  再度会谈四项共识
  
  1997年后,在“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成果,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以及国际形势、两岸关系形势出现新变化的情况下,祖国大陆方面采取主动,继续推动第二次“汪辜会谈”。
  1998年1月1日,江泽民在新年祝词和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宣布:“今年中国统一工作的重点是与台湾举行政治磋商,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大义为重,尽早回应我们提出的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进行谈判的郑重呼吁。”2月14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表示愿意与海基会协商两岸政治谈判的程序性事宜,并随之安排重启经济性事务性议题商谈,同时邀请辜振甫在适当时机来访,两岸适当层级的人员可在交流互访中为此做必要的准备。后来,在祖国大陆、岛内民众以及美国的促谈压力下,台湾当局为了逃脱破坏两岸关系发展的责任,最终不得不同意辜振甫参访大陆。
  1998年10月14日,受海协会邀请的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赴上海、北京的参访活动终于成行。辜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踏足祖国大陆的由台湾当局正式授权的代表,祖国大陆对此次参访十分重视,并给予很高的礼遇,江泽民总书记、钱其琛副总理分别会见辜先生一行,这是海峡两岸自1949年以来最高级别的公开接触。
  10月15日,辜振甫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上海会面,这是两岸两会自1995年6月中断商谈后的首次高层对话,是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1993年新加坡会谈之后的第二次握手。双方在会晤中达成了四项共识:一、两会决定进行包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对话,由两会负责人具体协商作出安排;二、进一步加强两会间的交流,包括两会负责人等多层次的互访;三、涉及两岸同胞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两会将加强个案协助,相互委托;四、辜振甫先生邀请汪道涵会长访问台湾。汪道涵对此表示感谢,愿意在适当的时候到台湾访问,加深了解。
  辜振甫参访大陆后,祖国大陆方面继续推动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1999年6月27至29日,两会在北京商谈,就落实四项共识交换了意见,并就汪道涵9月中旬或10月初访台达成初步共识。可是,李登辉竟在l0天后——7月9日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公然抛出“两国论”。面对李登辉之流猖狂的“台独”活动,海峡两岸和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同仇敌忾,一致声讨。15日,国台办主任陈云林指出,由于李登辉“两国论”的倒行逆施,使两会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接触、交流、对话的基础不复存在。陈水扁上台后,拒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拒不承认两岸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持续陷入紧张僵局,两会未能再续协商,汪辜无法再度会晤。
  然而“汪辜会谈”的理性之光永在,因为它展示了若干永不磨灭的价值:
  一、“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双方的共识,是会谈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任何时候恢复会谈的前提和基础。从根本上说,两岸的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放弃这一原则的。
  二、和平精神。两岸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内部问题,解决内部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和平商谈。不管矛盾多么尖锐、积怨多么深久、问题多么复杂,只要坐到一起商谈,总是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三、包容精神。本来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的解释是不同的,但双方都正视分裂的现状,不让不同的认知妨碍了两边坐下来商谈的大事。这种胸怀和气度、让步和妥协,是解决任何复杂历史问题所必需的。
  四、平等精神。双方坐下来商谈是平等的最好体现,没有主从、大小之分,也没有正统、非正统之争,更不存在谁吃掉谁和谁凌驾谁的问题。这四点精神集中到一点,就为结束两岸分裂状态、走向最终统一铺设了一条和平的道路。
  在历史的长河中,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只不过是一个插曲。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是全民族的意志。我们相信实现统一有和平和战争两条路。我们要做防止“台独”的战争准备,更要以最大诚意、尽一切努力,争取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而“汪辜会谈”彰显的精神,对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具有永恒的意义。历史将会永远记住“汪辜会谈”,将会永远铭记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为两岸和解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责编韵心)
其他文献
▲13亿人口日:人口新特征、新问题引发关注    1月6日,随着第13亿位婴儿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我国迎来了13亿人口日。人口问题再次引起国人的关注和思考。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以来,我国已经少生了3亿人口,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也因此各推迟了4年。专家认为,这是我国为世界人口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的成就。与此同时,专家对中国严峻的人口形势更为关注。因为,我国在本世
期刊
一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写作《事情正在起变化》的紧要时刻,给杨开慧青年时代的好友李淑一写了一封回信。  事由这年春节李淑一致信毛泽东索诗引起。从毛复信中有“已指出‘巫峡’,读者已知所指何处,似不必再出现‘三峡’字面”等句,可知李在信中对《水调歌头·游泳》提出修改意见。游泳词作为《旧体诗词十八首》的压轴之作,公开发表于当年1月下旬出版的《诗刊》创刊号上。因此,也可以说正是由于毛泽东诗
期刊
与人类历史上一切类型的政治制度相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无疑是最具生命力和最富有优越性的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它不仅第一次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且,还引领人们向着更高的理想世界——共产主义社会大踏步迈进。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建立后就已经完美无缺、无需变革了。事实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仅在党内最早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还对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作了许多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探
期刊
编者按:康溥泉,山西保德人,20岁起投身党的新闻事业,曾聆听过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为党的新闻事业辛勤奉献60余载。他一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赤诚待人。2006年7月22日因病不幸去世后,他的许多生前故交、同事等纷纷撰文追忆怀念。本刊特选发一二,以纪念这位平凡的新闻工作者。      去年秋天,老康把他出版的四卷作品赠我,我对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的敬业精神和写作热情非常敬佩。  
期刊
大寨是位于太行山深处的一个不大的村庄,曾经是全国农业的一面红旗。围绕着它,发生过许多对新中国的历史影响深远的事情。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沧桑,许多往事已被我们淡忘,但关于大寨的记忆却历久弥新。因为,那段如火如歌的经历曾经让我们激动,也曾让我们感伤。    组织起来的大寨人,一年又一年地奋战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重新安排了家乡的山山水水    大寨曾以粮食的稳产高产著称于全国,但它的自然环境原本很差。山高
期刊
2006年8月8日是仓夷烈士在大同就义60周年纪念日。仓夷带着青春的朝气,冒着枪林弹雨所写就的生动的历史实录,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英勇抗击日寇的华美篇章。今天,我们重读《仓夷文集》及其战友对他的回忆,深为其人品和战地文章所震撼。学习仓夷的道德文章,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仅以此文,告慰先烈,昭示后人,同时也可以此净化我们的灵魂。      归国抗战      仓夷,原名郑贻进,1921年出生在新加坡,祖
期刊
父亲极其不爱说话,我自小就觉得父亲十分陌生。一直到父亲晚年患病住院的日子里,才和父亲有了更多的语言交流。特别是我帮助父亲编辑出版了他一生心血的结晶《报坛六十年耕耘录》后,才算真正了解了父亲。   父亲不爱说话,一旦开口,就爱说真话,写文章更是如此。   父亲说他一生得到了两个好“老师”,一个是晋绥边区政府办的干部学校——晋绥二中,一个是《晋绥日报》。他16岁报考晋绥二中后,17岁就成为这个学校第一
期刊
在60年前的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是国共三大决战中战斗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经过65昼夜的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共歼敌55万余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蒋家王朝的统治。  陈毅元帅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有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粟裕将军也说过:华东战场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人民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炮弹。山东人民的小推车自不必说,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山东人民有700
期刊
在《党史文汇》做编辑工作十多年,结识了很多好作者,萧岛泉先生是其中之一。2000年春,新华社山西分社原社长马明老师转来一份关于抗战时期杨献珍在山西的稿件,并告,作者萧岛泉曾是杨献珍同志的秘书。《党史文汇》历来重视亲闻亲历的来稿,老主编郄智特将这组稿件交我处理。这组文章内容翔实,背景材料比较丰富,符合我刊“可信、可读、可鉴、可存”的标准,很快就被列入“专题史话”栏目的重点选题,连载八期,社会反响良好
期刊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山西人民出版社重点推出了由张国祥研究员精心编著的《山西抗日战争图文史》(以下简称《图文史》)。这是一部全面创新的史学力作,开了以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法来治史之先河,为全社会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真实、形象、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教科书。其突出特点,至少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图文并重,图文并茂。传统的史书,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