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我军的军火补给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60年前的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是国共三大决战中战斗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经过65昼夜的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共歼敌55万余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蒋家王朝的统治。
  陈毅元帅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有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粟裕将军也说过:华东战场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人民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炮弹。山东人民的小推车自不必说,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山东人民有700多万人加入到支前行列,用小推车将4亿多公斤粮食及大量的作战物资运达前方,保证了解放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令人费解的是,粟裕将大连的炮弹与山东的小推车一并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大连的炮弹是在哪里登陆的,又是怎样运往前线的呢?
  60年前在威海市俚岛小镇发生的那段历史一直沉默着,亲历其中的人们大多数已经故去,往日的码头与商行早已没了踪影。然而,历史的辉煌终究在粟裕将军一句话的提示和记者的按图索骥下慢慢浮出了水面。
  
  大连:后方军工厂
  
  “炮弹都是从大连运过来的。”记者采访的1O多名当年参与过俚岛军火运输的老人们都这样说。
  大连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占领的工业城市,日本投降后,虽然工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钢铁、机械、化工等行业基础未被摧毁。1946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利用大连近代化工业基础和海上运输的便利条件,进行兵工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当时,大连的大型企业几乎都由苏军军管,经大连党组织与苏军交涉,得到苏军的默许和支持。1947年7月,苏军将化学厂、钢铁厂等企业移交中方,我党第一个大型军工企业——建新公司在大连正式成立。
  从1947年至1950年的四年时间里,建新公司共生产日式三八、九四、一二四和美式七五山炮弹54万余发,药筒26万余个;自配M式野山加引信9?郾5万个;改产掷弹引信55?郾6万个;修理旧引信16?郾2万个;生产美式、白式底火60?郾9万个,雷管24万只,六迫击炮1430门,苏式冲锋枪1563支;生产弹体钢3000多吨,各种型号无烟药450吨。其中,除为辽沈战役提供百余吨炸药外,绝大部分经海路越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送到山东半岛东端俚岛的我军物资接送站,再由山东支前大军用成千上万辆小推车运往华东前线。
  
  海运:瞒天过海
  
  当时,东北还处在国民党军的控制之下,大连在苏军的驻守下就如同国统区中一个小小的孤岛,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畅达外界的出海口。因此当时运送炮弹的线路只有一条:海路,即由大连把军需物资海运至山东半岛的某个港口。而山东半岛良港众多,为什么登陆地点偏偏选择威海市俚岛镇呢?
  其中原因有三,一是此岛在我军控制范围内;二是它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贸易状况较好;三是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登陆地点选定了,但在我军尚无海上作战能力的条件下,黄海和渤海更大的制海权依然由国民党军所控制,他们力图封锁辽东半岛到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线。尽管因苏联的干涉,国民党军封锁海上运输的企图受到很大阻碍,然而军需船只一旦出海,就会暴露在国民党军队的火力之下。
  笔者查阅了1947年的相关资料后发现:1947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华东局致电中共中央东北局并中共中央称:“国顽近集中10余炮舰阻我烟台大连交通,已有大小炮舰30余艘往走,如无法保证海上交通安全,则运粮运药均很困难,望与友方(苏联)研究,打破国顽海上封锁办法,最好友方经派商船开至烟台将我方物件一次运送完毕并运回粮食物资,我们只能运用商人帆船星夜偷运部分。”从中我们看出当时的运送方法是,粮食药品等生活物资以苏联商船为主力运送,我军自身只能利用晚间秘密运送一部分,那么怎样才能彻底突破国民党的海上封锁,将军需物资安全快速地运往目的地呢?
  当年运送军火的村民告诉笔者,为了避免被国民党军发现,船只行驶的路线呈“大于号”。“从大连出发,不直接到俚岛,而是先到朝鲜再到俚岛。”运送物资的“船是木头的,过去叫汽排子,机器动力,烧柴油。”“当时为了不让那么大的声音被国民党军发现,就在船上的烟囱上套个大桶。”
  “船上有个两层楼的小房子。我们叫它舵楼子。一般能运三四百吨货物。”“晚上从大连发船,天亮到俚岛。”
  这就是所谓的“瞒天过海”法,先从大连出发朝东驶入朝鲜海域(或者公海),之后掉头朝西南向俚岛进发,这样在开始运输的时候可以使国民党误认为是驶往朝鲜半岛的商船,在驶向俚岛的过程中,又会让国民党军当做是从朝鲜来的商船,从而放松警惕。同时,由于国民党军没有足够的舰艇对这一海域进行全面的封锁,疏而有漏,我军的军需运输船就这样绕过封锁,驶向了解放区。
  
  俚岛:记忆碎片
  
  国民党军没有想到我军能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把军需物资一船一船地运到俚岛,他们更没想到,俚岛这个当时人口不过千的小渔港竟然转移了数量惊人的军需物资。1947年前后的俚岛是宁静而又热闹的,在繁华的商业活动的掩盖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军需物资大转运在这里秘密进行着,炮弹、汽油、生铁等源源不断地从这里沿着乡村土路,一站接着一站地运往前线。
  笔者调查的当事人在一点上达成共识:他们都说军需是给淮海战役运的。整个军需物资的大转运是组织严密、分工细致的:从大船搬运到小船,从小船卸到岸上,再由岸上陆路运输,整个过程环环相接,充分体现了我党战时工作的高效和缜密。
  90岁的杨云举老人曾运炮弹到外地,据他讲,装炮弹的箱子有1米长、30厘米宽,一个箱子重70来斤。至于其他军需物资,老人们说还有铜板、铁砣子,300多斤的汽油桶得五六个人来抬。
  由于俚岛是小港,几百吨的船舶是靠不到码头的,要想将这些货物运到岸上,就必须加上一道程序:用小舢板泊(摆渡)。小舢板就是当地人运货用的小船,长十四五米,最宽处两米左右。96岁的峨石村村民杨振加老人当年就负责从大船往小舢板上运炮弹。他告诉记者,他把炮弹一箱一箱地从大船上沿着半米宽的木板扛下来。从大船到小船之间的垂直高度有两层楼那么高。
  76岁的杨永尧老人告诉记者,船上的货物卸到岸上之后,汽油都搬到俚岛东西两边的山腰,靠山排着,这样国民党军的飞机发现不了;炮弹一类的军火就搬到东西大街的仓库里。当时老百姓的海草房也成为临时仓库。港口所在的俚岛村的村民的房子几乎都做过我军的仓库。军火箱子在转运过程中也有破损。所以,“军火从仓库运走后,地上满是硫磺”。
  卸货的时候也是危险重重。
  “我们在码头卸货的时候,国民党军的飞机在头顶上过,机枪朝我们扫射,我们赶快跳进海里,心里那个怕呀。要命呀。”杨永尧回忆道。尽管如此,俚岛人民的支前热情并没有削减。“那阵儿的人思想可不得了,觉悟高。只要听说是给共产党运炮弹,大家干劲都很足,卸一天货都不累。”
  军需物资太多了。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很多货物不能及时运走。“运不了就送到东兴公司。”另一位老人杨云彬无意中向笔者透露了这个没有任何记载的公司。在俚岛镇的调查中笔者未能找到当年在东兴公司做事的任何人,只能从当年参与军火运输的老人的记忆中搜索它的一些碎片。
  据杨永尧老人回忆,东兴公司是1945年俚岛解放以后成立的,负责粮食和油脂的运输。综合其他老人回忆的片段分析:东兴公司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家负责战时军需供应的公司。由于当时胶东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军占据,战局不定,在成立时不便公开身份,便以“公司”命名,可以隐蔽它的政治倾向,工作人员应该是地下工作者。
  
  民工:推着军火上前线
  
  支前运输人员的情况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临时民工,第二种是随军常备民工,第三种是二线常备民工。第二种在当地叫出夫,即当地共产党组织在每个村挑选三五名群众随军前进,期限是几个月,吃喝睡都和军队在一起。由于出夫造成的田地不能耕种或农忙时节人力不够,当地政府会采取措施弥补或帮忙。中共中央华东局1946年11月18日规定:“出夫必须是全村合理负担,记工算账发工票,常备夫一个工算一个半工,出夫人之农作物得由村中及时还工,代耕代种,适当照顾其家庭生活,不得有违农时。”
  从港口往前线的陆路运输队属于前者,由于从大连来的军需船只时间不固定,因此不可能专门找人运输,每次来船都是党的地下组织单线联系,一级一级通知,当地党组织和各村负责人出来动员,当时动员群众参加支前工作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
  73岁的袁正杰老人当时和父亲参与了军火的外运。他说当时村里有小车的农户都参与了。作为当年参与军火运输的一员,老人记忆犹新:“俺爹推(小车),我拉,小车是木头轱辘,能推4箱炮弹,一箱70斤,当时运的不光有炮弹,还有军事原材料,运到文登大水泊,最远送到了文登七里塘。”运一趟可以领25斤玉米。
  杨云举也是当年运货的一员,他说:“运到西边文登城是120里路,还要往西运70里,这190里三天三夜打个来回。在乳山县有大车拉,咱这个地方没有公路,都使小车推,那阵子小车那个多啊。”
  “一块运的有多少人?”
  “有的是。附近村(的人)都去,全俚岛的村庄没有不去的。”
  “空中有没有飞机?”
  “没有。青岛有。”
  “你们晚上在哪儿睡?”
  “晚上住店。到文登城一路净是开店的,睡觉不拿钱(军队负责)。我们带着干粮。”
  老人说他最远运到海阳桃村。和袁正杰不同,杨云举当时运炮弹是领钱的,可是具体数目他记不清了。
  俚岛的群众把炮弹等军需物资运到指定地点之后,炮弹再由当地民众和军队的随军民工运到下一站,直至战场。杨云彬就是随军民工。
  “我当时去火线运炮弹子弹了,当时打国民党都用俚岛运过去的弹药。我最远去过平西(现平度市境内),还去过掖县、莱阳、莱西、招远等。当时打莱阳的时候走了三天三夜。”为了保护支前民工的安全,军队有规定不应将民工安排在火线上,如有必要在危险地段使用民工,应组织战斗部队进行掩护。“前后左右都有军队保护,军火都在俺们身上,当时运火药的有300人,150人用扁担挑。”跟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脚步,像杨云彬这样的胶东人挑着担子、推着小车将军火送往前线,成为解放战争军火运输的大动脉。在淮海战役中有许多随军民工血洒疆场,可以说淮海战役的军功章有战士们的一半也有他们的一半。
  60年过去了,发生在俚岛的这场军火大转运不应被忘却,因为这是淮海战役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一个胜利之源。
  ( 责编 兴 柱 )
其他文献
20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决定给时任总军械部部长的王树声建一幢住宅。按规定,房子和家具可以考究一点。但是,王树声的“意见”来了——盖成一般平房,外加“两不要”:不要独门独院,不要警卫森严。这样,王树声一家就住在当时的总军械部(现解放军报社)大院内极其普通的一幢平房里,用的是寻常的家具,没有特别的装饰,墙上的一幅“延安宝塔山”油画显得格外醒目。  随着总军械部的撤销,原机关的一些人马陆陆续续地搬走了
期刊
193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唯一的一所冠以“中国”名称的“中国女子大学”(以下简称“女大”)。它历时两年多,至1941年8月结束,培养了一千多名妇女干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隆重的开学典礼    抗战开始后,许多爱国青年辞别父母,千里跋涉,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其中有不少女青年。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妇女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1939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
期刊
2007年1月12日,是女英雄刘胡兰英勇就义60周年纪念日。山西省党政军领导和各界代表1800多人,在刘胡兰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全国人大、全国妇联领导出席了大会。会议强调弘扬刘胡兰精神,建设和谐社会,以慰藉刘胡兰同志,寄托人们的哀思。  但是,就在广大人民群众纪念他们心目中的巾帼英豪刘胡兰的时候,一件极不和谐、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1月12日北京某高校一位副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一篇文章
期刊
▲13亿人口日:人口新特征、新问题引发关注    1月6日,随着第13亿位婴儿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我国迎来了13亿人口日。人口问题再次引起国人的关注和思考。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以来,我国已经少生了3亿人口,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也因此各推迟了4年。专家认为,这是我国为世界人口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的成就。与此同时,专家对中国严峻的人口形势更为关注。因为,我国在本世
期刊
一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写作《事情正在起变化》的紧要时刻,给杨开慧青年时代的好友李淑一写了一封回信。  事由这年春节李淑一致信毛泽东索诗引起。从毛复信中有“已指出‘巫峡’,读者已知所指何处,似不必再出现‘三峡’字面”等句,可知李在信中对《水调歌头·游泳》提出修改意见。游泳词作为《旧体诗词十八首》的压轴之作,公开发表于当年1月下旬出版的《诗刊》创刊号上。因此,也可以说正是由于毛泽东诗
期刊
与人类历史上一切类型的政治制度相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无疑是最具生命力和最富有优越性的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它不仅第一次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且,还引领人们向着更高的理想世界——共产主义社会大踏步迈进。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建立后就已经完美无缺、无需变革了。事实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仅在党内最早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还对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作了许多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探
期刊
编者按:康溥泉,山西保德人,20岁起投身党的新闻事业,曾聆听过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为党的新闻事业辛勤奉献60余载。他一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赤诚待人。2006年7月22日因病不幸去世后,他的许多生前故交、同事等纷纷撰文追忆怀念。本刊特选发一二,以纪念这位平凡的新闻工作者。      去年秋天,老康把他出版的四卷作品赠我,我对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的敬业精神和写作热情非常敬佩。  
期刊
大寨是位于太行山深处的一个不大的村庄,曾经是全国农业的一面红旗。围绕着它,发生过许多对新中国的历史影响深远的事情。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沧桑,许多往事已被我们淡忘,但关于大寨的记忆却历久弥新。因为,那段如火如歌的经历曾经让我们激动,也曾让我们感伤。    组织起来的大寨人,一年又一年地奋战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重新安排了家乡的山山水水    大寨曾以粮食的稳产高产著称于全国,但它的自然环境原本很差。山高
期刊
2006年8月8日是仓夷烈士在大同就义60周年纪念日。仓夷带着青春的朝气,冒着枪林弹雨所写就的生动的历史实录,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英勇抗击日寇的华美篇章。今天,我们重读《仓夷文集》及其战友对他的回忆,深为其人品和战地文章所震撼。学习仓夷的道德文章,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仅以此文,告慰先烈,昭示后人,同时也可以此净化我们的灵魂。      归国抗战      仓夷,原名郑贻进,1921年出生在新加坡,祖
期刊
父亲极其不爱说话,我自小就觉得父亲十分陌生。一直到父亲晚年患病住院的日子里,才和父亲有了更多的语言交流。特别是我帮助父亲编辑出版了他一生心血的结晶《报坛六十年耕耘录》后,才算真正了解了父亲。   父亲不爱说话,一旦开口,就爱说真话,写文章更是如此。   父亲说他一生得到了两个好“老师”,一个是晋绥边区政府办的干部学校——晋绥二中,一个是《晋绥日报》。他16岁报考晋绥二中后,17岁就成为这个学校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