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浴火重生中重塑文化品质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3p0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7月的一天,龙绍明站在从废墟中拔地而起的汶川中学(原四川省威州中学)前面百感交集。作为新组建的汶川中学副校长的他,当时刚从成都龙泉驿区的汶川中学“过渡期办学点”风尘仆仆地赶回汶川县。看着广东省江门市斥资2.4亿元援建的汶中新校舍,龙绍明的心沉了下来,“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历经一年多“灾后自救”的辛劳和“异地复课”的奔波,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很快要回到正轨了。然而,他敏锐地意识到,教育重建绝不仅仅是新盖几栋教学楼,其核心是文化精神的重塑,这必将经历更为漫长和艰辛的过程。
  如何才能重建汶中文化,重塑汶中文化精神品质?从学校“回迁办学”后,尤其是在2010年龙绍明担任汶川中学校长后,他和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开始了探索和实践。如今,短短五年时间,汶川中学再次成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的“名片”,并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教育教学成果博得世人瞩目。
  文化是重塑灾区学校信心的载体


  “提起‘威中’,在我们阿坝州可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的!”当记者向阿坝当地人问起“汶川中学”时,他们至今仍习惯用这所学校合并前的称谓——威中,其背后饱含了人们对它更多的关切和期望。
  汶川县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门户,毗邻四川省省会成都,同时也是通往九寨、黄龙、四姑娘山等雪域胜地的快速通道第一站。因其特殊的地理和经济、文化优势,汶川教育在阿坝州历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其县域内的威州中学是四川省首批省重点中学、省级示范校、省级文明示范单位,被称作“阿坝州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帜”。然而,“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威州中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威中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被摧毁,教育教学设施瞬间被“清零”。
  震后,基于社会经济与灾后重建规划对教育的整体要求,威州中学与汶川县初级中学中发展水平较高的桑坪中学、七盘沟中学合并,建立四川汶川中学。广东省江门市援建方在短短180天的时间内为汶川中学修建了崭新的校园。新建的汶川中学校舍设计理念先进,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处处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蕴藏着深厚的民族特色”。汶川中学德育处主任李其江还记得他和同事们初次看见学校新校舍时的激动心情。
  “学校的‘硬件’已达一流,而创品牌学校,绝不单是办学条件的比拼,而应是办学思想和文化精神的角力。”回迁办学之初,龙绍明就清晰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龙绍明向记者回顾了当时所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师生的工作学习状态极度低迷。经历了漫长的震后“自救期”和“过渡期”,老师们集体陷入一种深沉的疲惫之中,工作缺乏激情;而学生由于灾难的影响,普遍弥漫着一种“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另一方面,学校教师来自几所不同的学校,正经历着一个磨合期。“面临着重重困难,当时社会上很多人都传言说‘汶中’再也不可能恢复到过去‘威中’的水平了,本地区学生纷纷到成都、绵阳等地就读。”龙绍明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领导班子将校园文化的重建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 “只有文化才能凝聚人心、重振士气,只有符合汶中自身特色和发展要求的校园文化,才能使学校教育教学回归到健康的发展正轨。” 龙绍明说,他当时感到肩上有着沉沉的担子,“我深知,学校文化的塑造事关人们对灾后重建和藏区教育发展的信心。”
  感恩文化,撬动重塑学校精神的支点
  “没有政府和社会的无私援助,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切。”龙绍明经常在不同场合跟学生们说起这句话。对于沉迷在“只要健康就好、只要快乐就行”观念里的学生来说,这句话无疑如当头棒喝,让他们在关注健康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
  龙绍明等学校领导班子也经常同老师们促膝谈心,“其实我们一直都沐浴着关爱,我们从来不是在灾难中孤独无望地行走,我们理应比其他人更懂得感恩,理应为教育作更大的贡献。”这样的交流慢慢地让老师们从恐惧无望的情绪中走出来了,重新找到了精神的支点。
  “汶川中学是大爱砌成的学校。党和国家的帮助让汶川中学有了崭新的家园,无疆的大爱给了汶中人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勇气,无私的关怀给了汶中人继续人生旅程的力量。”汶川中学把感恩文化作为校园精神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
  对此,学校打造了“三基地一窗口”主题展示平台,2000余张照片、10余万文字、300余件实物,完整记录了地震前、地震时、异地过渡及回迁办学后等各方的支持和相关活动。“这里记下了曾经援助和支持过我们的每一个人。”龙绍明说,“师生们在工作学习的同时,还沐浴在感恩的动力中。”
  李其江向记者介绍,几年来,每个“5·12”纪念日到来的日子,都是汶中人回报社会、践行感恩的“感恩节”;学校“感恩服务队”多次深入全州各县开展感恩服务行动。师生也曾先后发出数万则短信、几千封感谢信,向曾经帮助过汶中的人表达拳拳谢意。
  几年来,汶川中学还在实践中丰富了“感恩”的内涵,把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勤俭淳朴、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追求智慧、崇尚文明、灵动生命、和谐共生等品质,创造性地融入到感恩文化中,对培养有着丰富心灵、健全人格的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副校长吴国安有一次无意中看到几位“留守儿童”的作文本,上面的句子给了他心灵的震动:“爸爸在建筑工地工作,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我要好好学习,等长大了,我要沿着爸爸的足迹去收集他为我落下的汗水。”“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妈妈!我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她却让我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虽然我生在‘单亲家庭’,但是她也给予了我父亲般的爱。”
  “通过几年内涵丰富的感恩教育实践,我从师生身上已经看不到悲观和彷徨,有的只是乐观积极的学习生活状态。”龙绍明说。
  凸显民族特色,把文化之根留住   作为一所民族地区的学校,汶川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占85%以上,汇聚了以藏族、羌族为主,包含回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的学生。“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文化,天然地构成了汶川中学校园文化的主题之一。”龙绍明说。
  几年来,汶川中学立足“民族和谐、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点,形成了“举民族教育旗帜,走现代教育之路”的办学理念。
  漫步汶中校园,不论是蕴含着本土特色的建筑构造,还是细节中点缀的精致的藏族、羌族纹饰,都可以让人们清晰地感受到学校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李其江向记者介绍,广东省江门市为汶川中学爱心援建的校舍,对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作了考量,延续了民族地区的文脉。“这对后来汶川中学打造具有地域民族风情的校园文化环境奠定了基础。”他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主题鲜明而又人性化的外环境,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样的环境能够激起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对师生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浸染作用” 。
  与通过环境凸显民族文化相比,汶川中学更重视为校园文化注入民族文化精神。
  据了解,为了在教育中把握民族发展的灵魂,学校开发了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为了绽放民族学生的精彩,学校经常举办民族韵律操活动、民族运动会、民族艺术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由于学生来自于阿坝州十三个县的不同地方,很多孩子一学期很不容易回一趟家,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孩子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不适应感。通过民族文化的熏陶,也加深了孩子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李其江说。
  吴国安告诉记者,汶川中学进一步深化“为藏羌地区强本”的民族文化教育内涵,目前正在努力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实践文化体系。其中包括基于“完善体现‘为民族塑魂,为藏羌地区强本’价值追求”的校本课程、网络信息资源、学生主题活动和德育工作体系、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家长培养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等。
  走到汶中教学楼二楼的“中华传统文化主题展示区”时,龙绍明盯着一块铭刻着“为学从业文武皆报国之途”的牌匾,目光更为深邃。他说:“几年的实践,汶川中学校园文化中‘民族文化’的内涵也得到了发展和丰富,它不仅仅是狭义的藏、羌民族文化,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多民族‘融通共进’的文化。”


  “文化精神”品牌的终极目标是提振师生的生命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树人”工程,其核心是崛起生命成长的力量。汶川中学教育人认为,学校的文化精神是这项系统工程的核心,是“学校的魂魄”。
  “感恩文化”与“民族文化”作为汶川中学的校园文化两大主题,是在“基于学校文化传承和新格局下面临的历史使命”背景下,通过艰难探索与实践形成的。
  龙绍明表示,汶中的校园文化最终凝聚成了“求知、求真、成人、成才”的汶中精神:“求知、求真”为办学理念,“成人、成才”是“为民族塑魂、为藏区强本”的基础。
  在汶中精神的激励下,学校形成了“勤学、乐学、善思、求远”的学风。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不囿于教材、不拘于眼前。教师不仅仅注重提升学生语数外等单纯学科知识,人文素养、精神情操、道德修养、阅历视野、艺术体育等都成为了教育的生动内容。沐浴着现代教育灿烂的阳光,汶中师生的生命质量将获得更优的提升,教学质量也在年年创新高。
  ……
  时光荏苒,岁月增华。汶中,秉矢志奋进,塑文化品牌,铸民族之魂,强藏区之本;汶中,在浴火中重生,于危难中崛起,破茧舞蝶韵,翩跹向未来!
其他文献
“这几年来,各地的公共事业迅猛发展。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没有改革就不能彻底激发社会的活力,各项事业就会止步不前。我期望能在总理的报告中,听到改革的进一步展开,为今年的工作开个好头!”在天安门广场一下大巴车,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浙江省金华小学校长方青便已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想法。  教育一直是每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作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首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格
期刊
2014年2月24日,广元市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会。会上,广元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爱武就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客观总结,并结合广元的实际,对全市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广元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秦巴山腹地。相对薄弱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期望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教育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广元教育人正是在“教育强市”思路的指引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
期刊
【案由】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只有教师工资收归国家直接负责,实现全国统筹统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基础教育现存的种种问题,实现中国未来教育的大跨越、大腾飞。具体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必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广大教师,但说句心里话,很
期刊
杰克森的《什么是教育》中的主要结论是“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教育就是“促进社会文化传播的过程”。  当然,他所说的道德,并非我们固有意识中的道德,更不是我们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所宣扬的道德。我们的所谓“道德”强调的是忘我,是服从,还是所谓的集体意识。身为教育者,我们最大的问题恐怕就是要重新认识道德的含义所在了。  在作者看来,作为道德事业的教育首要的是“彼此承认和人格”。他认为“彼此承认和人格”提醒我
期刊
21项国家级荣誉,40余项省级荣誉,这是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在88年校庆时交出的一份“成绩单”。然而这所光芒四射的学校,却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这是一座务实的学校,没有高高的擎天石柱和浮夸的建筑,校门以一个简洁的拱形为主,与右边竖立的“内江二中”几个大字相接。透过大门,可以一眼看到整洁干净的五层教学楼,和正中“正蒙求真”四个大字。  走进这所拥有88年悠久历史的学校,干净整洁的校园,温文尔雅的老师
期刊
春光烂漫的3月,沿着212国道向南驱车30多分钟,我们来到了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福和希望小学。  坐落在海拔2450米的渭源县会川镇罗家磨村福和希望小学的师生们,已经告别了过去破烂的教室。崭新的教学楼、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新建的学生食堂整洁干净。行走在校园,随时都能看到师生们快活的身影,以及坐拥在师生脸庞上惬意的微笑。“教学楼及食堂都是近年来通过希望工程捐建的,他们每年还定期来学校慰问教师。”
期刊
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绝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摘自老舍《艺术与木匠》)  摘录者言:世人若都如老舍,教育业不会走得那般功利和畸形。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
期刊
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进入了大部分校园,并设置了心理课,很多学校也相应设置了心理咨询师,并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老师,但心理健康教育仍是学校教育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不完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不稳定、经费没有保障和管理不规范等方面。  形式化  各种原因导致了心理教育还没能真正地融合到学校的日常教育中去,没能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期刊
学者简介:  杨川林,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博士,美国麻省大学教育领导力学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新教育改革试验、教育哲学与国际比较教育。  Q1你认为学校品牌是什么?  学校品牌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从内涵看,品牌是学校内在的品质,表现为学校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积淀而成的一种独特
期刊
在这样一个知识更新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人追求效率的时代,教育均衡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并成为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  “教育均衡化”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线性的工业思维。简单的“均衡化”导致的恶性竞争,是一种以物格化取代人格化、以机械性取代人文性、以单维选择取代多样共生的无情绞杀。  因此,真正站在“存异”的基础上,思考不同教育的共性和规律,既是教育民主时代来临的征兆,也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为此,本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