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m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和保持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帮助学生学好物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结合新課改理念,从上好第一节课、做好物理演示实验、物理学习生活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物理兴趣活动、帮助学生化繁为简和突破难点等几方面进行了尝试,着力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物理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没有兴趣,学生就没有认知的倾向,失去了求知的原动力。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如何激发、培养和保持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物理知识蕴涵着丰富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学生第一次上物理课,总是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节物理课,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尤为重要。那么,如何上好第一节物理课呢?关键要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在第一节物理课,我不是直接讲授教材内容,而是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列举日常发生的物理现象。这一下,整个教室像炸开了锅,学生个个扳着手指头要先说为快。等学生自由发言差不多了,我对学生能够发现和关注日常物理现象给予了肯定和表扬,然后我话锋一转:“同学们知道这些日常物理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发生的吗?”学生一下陷入了沉思。这时我趁热打铁,列举了几个震撼人心的物理现象,将学生的大脑神经紧绷到极限,教室变得鸦雀无声。我顺势利导,告诉学生:“物理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不仅能够解决我们的疑惑,使我们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而且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身边的物理现象,更好地利用物理知识造福人类。”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大脑有张有弛,有自我表现、深入思考,整个课堂气氛既活跃又紧张,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做好物理演示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探求欲。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动有趣的实验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学生对实验演示往往比听老师讲课感兴趣得多,利用物理实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快乐,在实践中主动学习,是激发他们兴趣的关键。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实验,并巧妙地进行演示,增强其趣味性、新颖性,就能有效地刺激学生感官,增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授“光的色散”内容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侧对着太阳用力把含在口里的水喷出,观察会看到什么现象,结果学生都欣喜地发现在水雾中有淡淡的彩虹。回到教室以后我和学生共同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得透彻,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活学活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好物理的实用性和成就感。
  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与人人有关。为了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我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做到学用结合,让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结合,时时给物理提供实用的机会。例如,带学生骑自行车上坡时体验走S形比走直线哪个更省力?多人与一人拔河比赛,将一个人的这一头绳子绑在树上再来拔看看哪边赢?放在杯子水中的筷子为什么是弯折的?手长的与手短的同学掰手腕哪个占便宜?一高一矮两个人抬一桶水谁更费力?农民用锄头锄地短把子和长把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千斤顶能把一辆大货车顶起来?起跑发令时是以枪声为准还是以烟雾为准?为什么鸡蛋用手握不易破却容易磕破?这些日常生活现象,都能够引导学生用他们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和解决,让他们体会物理知识的无所不在和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物理兴趣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物理。
  丰富多彩的物理兴趣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中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和巩固许多物理知识。物理兴趣活动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机地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在学习完课堂知识后,就应布置相应的课外活动内容,如小实验、小制作、观察自然现象、参加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劳动等。如让学生用水果自制“水果电池”;做筷子提一杯米的游戏;直臂提水和弯臂提水,看如何提得多?手上涂上酒精,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感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又使他们感到物理学奥秘无穷,无处不在。这样,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五、帮助学生化繁为简、突破难点,促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减。
  初中学生刚学物理时,由于新鲜、好奇,大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随着知识点的宽泛化和知识难度的加大,学生会出现认识上的障碍,产生难学的感觉,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减弱。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寻找好的途径,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理顺物理知识结构,同时将物理知识的难点各个突破,使学生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从而较好地促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减。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学好物理。
  
  参考文献:
  [1]韩德村.浅谈提高物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J].才智,2008,(07).
  [2]陈德军.创设生活之疑培养物理学习兴趣[J].成功(教育),2007,(10).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与接受式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文对探究式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并对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相关问题作了反思。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地理课堂教学 运用 反思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与主动接受知识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那么什么是探究式学习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运动学的基础,刚接触高中物理的学生感觉公式很多,疲于死记公式,乱套公式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不能正确创设物理情景,物理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学生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它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为,只有切实培养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道德品质修养得到培养的前提下,更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研究目的]观察寿胎丸加香丹针防治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有关临床指标、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复发性自然流产的防治提供一种更为安全、经济、有效的途径。 [方法]病人均来源于20
在实施新课程以后,广大高中地理教师最为关心的仍然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以及如何“上好課”。新课改实施已经近一年,我颇有感触,试归纳如下与大家交流。  一、上课和评课要把握全课的整体结构和基本过程  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的总体达成过程。因此,要根据教学的总体目标设计与实施一节课的整体结构和基本过程,使教学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承转递进、完整流畅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是很多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就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实现了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其实,提问应该精心构思,应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教师繁杂的“问”弄得晕头转向。我并不反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问题是要“问”得恰当,问得科学,问得有重点和层次性,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要点  1.课堂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为在实践中贯彻这一新目标,我结合当地乡土资源优势,在教学活动中作了初步的尝试。  我校地处黄土高原的腹地——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乡土地理资源有两大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起到智力因素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下面我就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作探讨。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教材内容,通过一系列方法、技能
摘 要: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迎难而上,以培养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为己任,积极投身到物理课程改革中去。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式教学 创造性思维    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根椐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对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
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年.其间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二次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