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 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极为迅速, 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教育技术学发展的现状出发,针对我国教育技术学在学科建设,实验课程体系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即从学科体系,教育学研究队伍,实验课程体系的硬件软件建设方面入手采取措施,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开辟出理想的精神家园和广阔的实践领地。
关键词: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试验课程体系
教育技术学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新兴学科之一, 它在我国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我们应透过目前的繁荣景象, 以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来审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总体现状, 分析问题、揭示实质、研究对策, 从而解决问题, 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开辟领地。
1 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
1.1教育技术学的构建问题
目前,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还停留在引进介绍的层次上, 热衷于翻译原著、拷贝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本的思路还是思辨和制作开发, 缺乏对教育技术学专业领域的理论描述, 即缺少具有支撑性和代表性的理论体系[1]。是在理学、传播学与系统科学的发展和彼此渗透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积淀不够厚、知识体系不够严密、专业特色也不够鲜明。人们对教育技术学的对象和功能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位。教育技术学缺乏自身的核心理论, 还未形成完整、坚固的学科体系。这种缺乏独创性的理论体系严重制约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1.2 教育技术学研究队伍的建设问题
随着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各教育技术学科点的增加, 对该专业的教师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 教师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技术学专业的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方面还未能为其它学科教师树立榜样。许多教师虽然比较重视所授课程的学术造诣, 却忽视了授业过程。他们教学方法落后、形式单调,没有将教育技术的学科优势贯彻在教学实践中去,教育技术学专业队伍的现状, 是教育技术学学科未来发展的瓶颈[2]。
2 解决教育技术学科面临的问题的策略
2.1 学科体系系统化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科学、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特性, 而只是嫁接在别的理论之上, 那么, 它绝对是没有根基和生命力的。因此, 完善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 使其系统化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建设中, 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与实践并重, 体现学科的应用性.(2)与创新的关系。学习和借鉴外国教育技术开展的经验,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3)与现代的关系。继承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优秀遗产, 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4)与科技的关系。先进的文化与先进的科技是相辅相成的, 二者不可偏废[3]。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不能因循守旧,而要讲求实效,采取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把握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脉搏,准确定位,探索规律,引导学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努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2.2 队伍建设规范化
教育技术学学科要进一步发展, 专业人员的特定素质是关键。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和实践, 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知识, 而且要深入理解相关学科层次的知识, 具有创造性地转化科学原理并形成教育技术知识的能力和用系统方法及创造性思维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4]。 教育技术学的队伍建设任务艰巨, 要精心设计。
3教育技术学实验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3.1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课程现状
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媒体的运用、教育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加,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课程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依据社会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实践技能需要和专业规范化的基本要求,有很多院校的实验课时分配不够合理,课时不足,学生接触实验的机会较少,实践技能得不到充分地训练与提高。
第二,课程内容过时、设备陈旧,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学生获得的实践技能与现实需要脱节,影响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
第三,指导教师能力不强。指导教师本身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不能灵活有效地指导学生,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最后,选题单一,缺少创新性。实验选题是吸引学生参与实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实验课程能否达到目的的关键。目前实验课的选题大多只限于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启发性、创造性的引导,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素质的形成[5]
4、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2007年教育部提出了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加强实验教学的建设和管理,改善实验条件,增加设计性实验课题,推进实验室开放进程,确保实验课程开出率达到规定要求。因此,建设规范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人手。
4.1实验室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基础,是开设实验课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实验环境。许多院校实验设备陈旧,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实验室建设成败的关键。实验设备的配置应具有前瞻性[6]。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将会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前沿领域工作,专业实验应该培养学生感知新设备、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因此,要根据教学需要来优化配置设备,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配置计划。
4.2实验室软件建设
“软件”主要指实验课程培养计划、实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
4.2.1.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拉开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新课程从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教材改革与课程实施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明确地提出了要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围绕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构建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学科特色、学校特点和现代教育技术特性的课程教学模式群,促进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方法与习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最大化。
4.2.2建立健全实验制度管理
实验管理制度是实验室与实验课程正常运行的保障,应详细全面。主要包括: (1)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 (2)合理安排实验课学时。教育技术学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学科,优化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实验内容课题化。围绕某一课题设计实验内容,既包含基础内容又包含设计性内容,让学生有自由思考、设计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丰富实验选题,增强实验的整体性、灵活性。(4)分组组织实验教学。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时,应控制每组人数,不能过于密集,可采取循环分组的方式,以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学生技能的提高。(5)建立实验评价机制。健全的实验评价机制应该包括自评和他评两个方面。自评是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课中的表现,给出自我阶段性总结;他评是由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小组的同学共同评价,实现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课的规范化管理,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沙景荣,周跃良.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 9).
[2]刘世清.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1(11):17- 19.
[3]桑新民.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继往开来[J].电化教育研究, 2005(1):11-17.
[4]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5(9):3-9.
[5]李卫民.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J].文教资料, 2006, (1).
[6]周详.以人为本,创建有特色的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1).
关键词: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试验课程体系
教育技术学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新兴学科之一, 它在我国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我们应透过目前的繁荣景象, 以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来审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总体现状, 分析问题、揭示实质、研究对策, 从而解决问题, 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开辟领地。
1 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
1.1教育技术学的构建问题
目前,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还停留在引进介绍的层次上, 热衷于翻译原著、拷贝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本的思路还是思辨和制作开发, 缺乏对教育技术学专业领域的理论描述, 即缺少具有支撑性和代表性的理论体系[1]。是在理学、传播学与系统科学的发展和彼此渗透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积淀不够厚、知识体系不够严密、专业特色也不够鲜明。人们对教育技术学的对象和功能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位。教育技术学缺乏自身的核心理论, 还未形成完整、坚固的学科体系。这种缺乏独创性的理论体系严重制约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1.2 教育技术学研究队伍的建设问题
随着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各教育技术学科点的增加, 对该专业的教师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 教师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技术学专业的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方面还未能为其它学科教师树立榜样。许多教师虽然比较重视所授课程的学术造诣, 却忽视了授业过程。他们教学方法落后、形式单调,没有将教育技术的学科优势贯彻在教学实践中去,教育技术学专业队伍的现状, 是教育技术学学科未来发展的瓶颈[2]。
2 解决教育技术学科面临的问题的策略
2.1 学科体系系统化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科学、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特性, 而只是嫁接在别的理论之上, 那么, 它绝对是没有根基和生命力的。因此, 完善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 使其系统化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建设中, 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与实践并重, 体现学科的应用性.(2)与创新的关系。学习和借鉴外国教育技术开展的经验,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3)与现代的关系。继承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优秀遗产, 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4)与科技的关系。先进的文化与先进的科技是相辅相成的, 二者不可偏废[3]。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不能因循守旧,而要讲求实效,采取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把握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脉搏,准确定位,探索规律,引导学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努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2.2 队伍建设规范化
教育技术学学科要进一步发展, 专业人员的特定素质是关键。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和实践, 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知识, 而且要深入理解相关学科层次的知识, 具有创造性地转化科学原理并形成教育技术知识的能力和用系统方法及创造性思维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4]。 教育技术学的队伍建设任务艰巨, 要精心设计。
3教育技术学实验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3.1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课程现状
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媒体的运用、教育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加,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课程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依据社会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实践技能需要和专业规范化的基本要求,有很多院校的实验课时分配不够合理,课时不足,学生接触实验的机会较少,实践技能得不到充分地训练与提高。
第二,课程内容过时、设备陈旧,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学生获得的实践技能与现实需要脱节,影响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
第三,指导教师能力不强。指导教师本身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不能灵活有效地指导学生,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最后,选题单一,缺少创新性。实验选题是吸引学生参与实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实验课程能否达到目的的关键。目前实验课的选题大多只限于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启发性、创造性的引导,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素质的形成[5]
4、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2007年教育部提出了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加强实验教学的建设和管理,改善实验条件,增加设计性实验课题,推进实验室开放进程,确保实验课程开出率达到规定要求。因此,建设规范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人手。
4.1实验室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基础,是开设实验课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实验环境。许多院校实验设备陈旧,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实验室建设成败的关键。实验设备的配置应具有前瞻性[6]。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将会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前沿领域工作,专业实验应该培养学生感知新设备、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因此,要根据教学需要来优化配置设备,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配置计划。
4.2实验室软件建设
“软件”主要指实验课程培养计划、实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
4.2.1.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拉开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新课程从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教材改革与课程实施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明确地提出了要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围绕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构建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学科特色、学校特点和现代教育技术特性的课程教学模式群,促进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方法与习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最大化。
4.2.2建立健全实验制度管理
实验管理制度是实验室与实验课程正常运行的保障,应详细全面。主要包括: (1)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 (2)合理安排实验课学时。教育技术学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学科,优化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实验内容课题化。围绕某一课题设计实验内容,既包含基础内容又包含设计性内容,让学生有自由思考、设计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丰富实验选题,增强实验的整体性、灵活性。(4)分组组织实验教学。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时,应控制每组人数,不能过于密集,可采取循环分组的方式,以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学生技能的提高。(5)建立实验评价机制。健全的实验评价机制应该包括自评和他评两个方面。自评是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课中的表现,给出自我阶段性总结;他评是由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小组的同学共同评价,实现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课的规范化管理,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沙景荣,周跃良.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 9).
[2]刘世清.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1(11):17- 19.
[3]桑新民.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继往开来[J].电化教育研究, 2005(1):11-17.
[4]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5(9):3-9.
[5]李卫民.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J].文教资料, 2006, (1).
[6]周详.以人为本,创建有特色的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