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会经常组织基于问题讨论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小组讨论为学生积极参与思维过程创设了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会出现“假讨论”“滥竽充数”和“效率不高”的现象。笔者尝试结合自己执教的经验对小学数学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活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几个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组讨论;现状分析;问题根源
近年来,我们番禺区践行“上品教化”教育理念,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大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在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之后,我区又把教育的目光聚集在改革的深水区——回到课堂,开展“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定型,课堂品味不断提升,成为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交流、展示自我的场所,形成学生主动探索、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因此,在课堂中的“研学小组”讨论,小组互助学习成了今日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课堂讨论现状分析
镜头一:课堂上只要是小组讨论,学生个个嘴巴都在动,看似场面非常热闹,好像在合作讨论,但仔细观察,有的学生趁机还做其他的事,根本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
镜头二:有的学习小组总是个别学生在唱独角戏,只要这个学生一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就跟着说,根本不用讨论,意见“高度统一”。
镜头三:学生出现分歧时,有时会借题发挥,扩大到对人的看法,甚至演变成对别人的人身攻击,伤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镜头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每一个学生都在动脑、动嘴、动手。他们快乐地思考,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
综观上述一些问题,究其根源,我认为症结应在于课堂讨论中对精神实质把握欠佳,注重表面化、形式化,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
针对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这一课题,我们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从中(不同班级问卷)随机抽取100份问卷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
1. 66%的同学愿意参与讨论,24%的同学更愿意自学。
2. 52%的同学希望在讨论中愿意担任普通成员而不是发言者。其中,45%的同学不愿意发言是因为没有在大家面前发言的习惯。
3. 5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知识面还行,能应付上课和考试,但2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知识面很窄。2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错,23%认为一般,48%认为要看什么样的场合。
4. 55%的发言学生希望老师评价时,能客观评价,对就是对,错就是错。25%的学生希望不管回答的怎么样,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5. 62%的学生认为平时的课堂讨论效果一般,形式化,低效。经过两个月的实验和探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要想提高数学课堂讨论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学生们对数学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其次要时刻掌控好讨论的方向;最后要有恰当、有效的讨论成果展示方式。
二、“研学小组”讨论效果差的原因
(一)片面追求合作形式,没把握讨论契机
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地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这就造成了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有些没有思维容量,使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二)问题的思考难度不恰当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绳,有些没有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把太易和太难的问题都用来讨论。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中等难度的、有挑战性的以及解决途径和结论不唯一的问题。
(三)教师给学生的学习导向不清晰
目标不明确,导向不清晰,为完成练习而做练习。老师确实教的时间少了,但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这种借机偷懒型的教师虽只有极少极少,但影响可能很不好,他们表面上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际上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预习、看书、做题、更正标准答案。
(四)没有恰当把握讨论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是毫无意义的。合理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滥用合作。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要看讨论的时机是否恰当。这里所说的时机是指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突破重难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的一种状态。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讨论的情境,时机已成熟,乘 “机”组织讨论,则水到渠成。
(五)教师缺乏有效的课堂指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运用把握不准,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的效果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有时甚至出现了低效与无效、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缺乏小组合作有效策略的把握与运用,影响了教师对这一学习方式的认识和高效课堂建设的深入推进。
(六)学习氛围不够民主,评价制度不完善
和谐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营造的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余地,激活讨论气氛。另外,评价是引领高效课堂的法宝。要使学生在课堂上长期保持“善于交流、勇于展示、敢于质疑”的积极状态,就必须做好评价工作。
三、提高“研学小组”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一)“吃”透教材把握讨论契机
课堂讨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在学习知识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区别不同点与相同点时,在学习重点、难点时等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这样肯定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产生良好的讨论学习效果。
(二)问题的思考难度应恰当
一方面用来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目前独立理解不了、解决不了的议题。但另一方面,讨论的问题也不能太难,学生应该具备讨论问题所需的知识背景,否则讨论就不可能深入下去。
(三)模棱两可的问题做进一步导向
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要讨论的是什么,或者教师在学生提出的问题基础之上组织课堂讨论的时候,要对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做进一步明确和提升,使得这些问题适合学生讨论。
(四)恰当把握讨论的时间点
维果茨基将学生在成人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课堂讨论的成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选择与把握。
(五)要注意加强课堂讨论的指导
加强对学生课堂讨论的指导,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有效途径。在组织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某些困难和阻力,教师就要随时观察,适时介入,认真指导,避免因遇到难题使课堂讨论出现冷场或被迫中断。同时要给学生加油鼓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讨论的自信心,确保课堂讨论继续进行,以达到课堂讨论的目的。
(六)完善评价制度
教师的评价必须做到言简意赅,公平公正,观点鲜明。同时教师还有必要指出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情况予以适当总结,使学生在以后的讨论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确保在以后的讨论中进一步提高效率。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防止“一刀切”、简单化。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能使我们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于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门艺术,探索和追求永无止境,特别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实施刚刚开始,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讨论尚处于探索阶段,这更需要我们加强思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6).
[3](美国)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第三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改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小组讨论;现状分析;问题根源
近年来,我们番禺区践行“上品教化”教育理念,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大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在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之后,我区又把教育的目光聚集在改革的深水区——回到课堂,开展“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定型,课堂品味不断提升,成为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交流、展示自我的场所,形成学生主动探索、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因此,在课堂中的“研学小组”讨论,小组互助学习成了今日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课堂讨论现状分析
镜头一:课堂上只要是小组讨论,学生个个嘴巴都在动,看似场面非常热闹,好像在合作讨论,但仔细观察,有的学生趁机还做其他的事,根本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
镜头二:有的学习小组总是个别学生在唱独角戏,只要这个学生一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就跟着说,根本不用讨论,意见“高度统一”。
镜头三:学生出现分歧时,有时会借题发挥,扩大到对人的看法,甚至演变成对别人的人身攻击,伤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镜头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每一个学生都在动脑、动嘴、动手。他们快乐地思考,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
综观上述一些问题,究其根源,我认为症结应在于课堂讨论中对精神实质把握欠佳,注重表面化、形式化,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
针对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这一课题,我们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从中(不同班级问卷)随机抽取100份问卷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
1. 66%的同学愿意参与讨论,24%的同学更愿意自学。
2. 52%的同学希望在讨论中愿意担任普通成员而不是发言者。其中,45%的同学不愿意发言是因为没有在大家面前发言的习惯。
3. 5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知识面还行,能应付上课和考试,但2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知识面很窄。2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错,23%认为一般,48%认为要看什么样的场合。
4. 55%的发言学生希望老师评价时,能客观评价,对就是对,错就是错。25%的学生希望不管回答的怎么样,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5. 62%的学生认为平时的课堂讨论效果一般,形式化,低效。经过两个月的实验和探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要想提高数学课堂讨论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学生们对数学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其次要时刻掌控好讨论的方向;最后要有恰当、有效的讨论成果展示方式。
二、“研学小组”讨论效果差的原因
(一)片面追求合作形式,没把握讨论契机
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地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这就造成了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有些没有思维容量,使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二)问题的思考难度不恰当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绳,有些没有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把太易和太难的问题都用来讨论。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中等难度的、有挑战性的以及解决途径和结论不唯一的问题。
(三)教师给学生的学习导向不清晰
目标不明确,导向不清晰,为完成练习而做练习。老师确实教的时间少了,但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这种借机偷懒型的教师虽只有极少极少,但影响可能很不好,他们表面上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际上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预习、看书、做题、更正标准答案。
(四)没有恰当把握讨论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是毫无意义的。合理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滥用合作。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要看讨论的时机是否恰当。这里所说的时机是指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突破重难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的一种状态。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讨论的情境,时机已成熟,乘 “机”组织讨论,则水到渠成。
(五)教师缺乏有效的课堂指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运用把握不准,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的效果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有时甚至出现了低效与无效、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缺乏小组合作有效策略的把握与运用,影响了教师对这一学习方式的认识和高效课堂建设的深入推进。
(六)学习氛围不够民主,评价制度不完善
和谐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营造的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余地,激活讨论气氛。另外,评价是引领高效课堂的法宝。要使学生在课堂上长期保持“善于交流、勇于展示、敢于质疑”的积极状态,就必须做好评价工作。
三、提高“研学小组”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一)“吃”透教材把握讨论契机
课堂讨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在学习知识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区别不同点与相同点时,在学习重点、难点时等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这样肯定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产生良好的讨论学习效果。
(二)问题的思考难度应恰当
一方面用来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目前独立理解不了、解决不了的议题。但另一方面,讨论的问题也不能太难,学生应该具备讨论问题所需的知识背景,否则讨论就不可能深入下去。
(三)模棱两可的问题做进一步导向
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要讨论的是什么,或者教师在学生提出的问题基础之上组织课堂讨论的时候,要对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做进一步明确和提升,使得这些问题适合学生讨论。
(四)恰当把握讨论的时间点
维果茨基将学生在成人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课堂讨论的成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选择与把握。
(五)要注意加强课堂讨论的指导
加强对学生课堂讨论的指导,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有效途径。在组织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某些困难和阻力,教师就要随时观察,适时介入,认真指导,避免因遇到难题使课堂讨论出现冷场或被迫中断。同时要给学生加油鼓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讨论的自信心,确保课堂讨论继续进行,以达到课堂讨论的目的。
(六)完善评价制度
教师的评价必须做到言简意赅,公平公正,观点鲜明。同时教师还有必要指出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情况予以适当总结,使学生在以后的讨论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确保在以后的讨论中进一步提高效率。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防止“一刀切”、简单化。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能使我们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于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门艺术,探索和追求永无止境,特别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实施刚刚开始,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讨论尚处于探索阶段,这更需要我们加强思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6).
[3](美国)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第三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改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