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往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层面,却没有触及小组合作的这一真正含义。在教学实践中,将学习小组作为一个班级的一个单位来管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又关注了小组合作中的自治管理,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日趋完善。
关键词:合作;自治;评价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合作学习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交往、表达的频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下面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谈几点认识:
一、科学建组,明确任务
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必需品”,首先做好如下几件事:
1.根据本班的实际,建立自己的学习小组。以前后桌4~6人为宜,也可按照能力、性别、身高、习惯等条件来建立小组。
2.明确成员在合作学习时的任务。就是给小组成员安排一个职务,如:组长——负责小组的全面工作,是教师的小助手;记录员——记录各个成员的发言、研究过程与结果;汇报员——汇报本小组讨论的过程与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作业,并做好记录等。
3.小组合作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即: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怎样评价等。
做好以上三点,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建立起了雏形。
二、合作学习要覆盖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一)课堂教学中要宁少毋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常可见到一些时间仓促、走过场的合作,这样的合作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而且成为教学的一种负担。从合作学习的目的来说,应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合作的有效时机。如:在学生个体无法完成任务,或者是受到外在条件限制时,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待与他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时,才有必要小组合作学习。同时,还需要教师精心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次数。只有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会发挥它独有的价值。
(二)数学实践活动中提倡合作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社会调查。如:学习了“求平均数”后,就布置学生开展课外调查活动“半小时内这条路上驶过了几种汽车,各多少辆,共多少辆,求出平均每分钟驶过多少辆”,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会发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能完整记录车辆的整体情况,这时,就表扬合作完成的团队,使学生产生合作参与活动的潜意识。另外,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设计数学小报,定期向其他小组介绍有关数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感受合作的魅力。
(三)小组自治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合作学习型小组具有自治管理的职能,同学间有“一帮一”的学习搭档,优秀学生帮助有潜力的学生;小组长关注整个小组,监控同学们的作业,掌控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维持活动的纪律,并将活动的细节汇报给教师,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处
理;每个成员既是参与者,又是小组管理的监督者,他们相互管理、监督是现在合作学习型小组的追求;教师的管理理念、教育理念在组长会议上不断地影响着各个小组长,让他们成长,让他们带领的学习小组成长。
三、合作学习的教师主导地位不动摇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管理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小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决策者、调控者,更应是学习的合作者。因此,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究,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境,激起学生合作交流的欲望。比如,对不清楚合作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特别是小组内各类规定、制度的制定,教师必须有绝对的决定权。只有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合作学习才会成为搞好教学、组织好活动、管理好班级的法宝。
四、关注过程,实施小组评价
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小组合作学习要具有持续性,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办法,既要关注个体的发展,又要看到整体的进步;既能看到总结性的成果,也要实施过程性的奖励。如:在课堂上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就要关注到各小组的成员是否全部参与,记录员是否能记录下有参考价值的信息,组长是否能起到管理、监控的作用,整个小组研究的问题结论是否合理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既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又要有阶段性的总结评价,才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學化。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管理,养成合作的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在实施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反思,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
有效。
参考文献:
杨渊.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5.
关键词:合作;自治;评价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合作学习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交往、表达的频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下面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谈几点认识:
一、科学建组,明确任务
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必需品”,首先做好如下几件事:
1.根据本班的实际,建立自己的学习小组。以前后桌4~6人为宜,也可按照能力、性别、身高、习惯等条件来建立小组。
2.明确成员在合作学习时的任务。就是给小组成员安排一个职务,如:组长——负责小组的全面工作,是教师的小助手;记录员——记录各个成员的发言、研究过程与结果;汇报员——汇报本小组讨论的过程与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作业,并做好记录等。
3.小组合作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即: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怎样评价等。
做好以上三点,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建立起了雏形。
二、合作学习要覆盖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一)课堂教学中要宁少毋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常可见到一些时间仓促、走过场的合作,这样的合作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而且成为教学的一种负担。从合作学习的目的来说,应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合作的有效时机。如:在学生个体无法完成任务,或者是受到外在条件限制时,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待与他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时,才有必要小组合作学习。同时,还需要教师精心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次数。只有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会发挥它独有的价值。
(二)数学实践活动中提倡合作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社会调查。如:学习了“求平均数”后,就布置学生开展课外调查活动“半小时内这条路上驶过了几种汽车,各多少辆,共多少辆,求出平均每分钟驶过多少辆”,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会发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能完整记录车辆的整体情况,这时,就表扬合作完成的团队,使学生产生合作参与活动的潜意识。另外,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设计数学小报,定期向其他小组介绍有关数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感受合作的魅力。
(三)小组自治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合作学习型小组具有自治管理的职能,同学间有“一帮一”的学习搭档,优秀学生帮助有潜力的学生;小组长关注整个小组,监控同学们的作业,掌控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维持活动的纪律,并将活动的细节汇报给教师,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处
理;每个成员既是参与者,又是小组管理的监督者,他们相互管理、监督是现在合作学习型小组的追求;教师的管理理念、教育理念在组长会议上不断地影响着各个小组长,让他们成长,让他们带领的学习小组成长。
三、合作学习的教师主导地位不动摇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管理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小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决策者、调控者,更应是学习的合作者。因此,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究,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境,激起学生合作交流的欲望。比如,对不清楚合作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特别是小组内各类规定、制度的制定,教师必须有绝对的决定权。只有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合作学习才会成为搞好教学、组织好活动、管理好班级的法宝。
四、关注过程,实施小组评价
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小组合作学习要具有持续性,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办法,既要关注个体的发展,又要看到整体的进步;既能看到总结性的成果,也要实施过程性的奖励。如:在课堂上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就要关注到各小组的成员是否全部参与,记录员是否能记录下有参考价值的信息,组长是否能起到管理、监控的作用,整个小组研究的问题结论是否合理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既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又要有阶段性的总结评价,才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學化。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管理,养成合作的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在实施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反思,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
有效。
参考文献:
杨渊.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