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实现课堂教学科学性、艺术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从而打造高效课堂、魅力课堂、和谐课堂。为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发展是硬道理》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问题引领,放手自学
《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内容相对简单,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问题的引领必须到位。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以下问题:“①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②党的基本路线规定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什么?③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什么?④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是谁?⑤实现这一目标的领导核心是谁?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起止时间是什么?主要特征及表现是什么?⑦这一基本路线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五分钟的自主学习,然后展开交流。通过前五个问题的交流,学生自然而然地清楚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对于党的基本路线的重大意义,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学习之后,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但要想真正理解内化,还需要教师的问题引导。因此,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设问:“根据以前的学习举一反三,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一基本路线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马上得出了结论:“党的基本路线制定的依据应该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到此,学生只是知道了制定依据应该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但没有理解为什么是这一基本国情。这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表現在哪些方面?②有问题就要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办,党的基本路线分别做了怎样的规定?③由此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自然理解了党的基本路线就是依据基本国情制定的。通过前置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感知教材,然后跟进问题,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二、问题切入,巧妙过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能否如行云流水,各环节衔接自然,不留痕迹,教师的过渡方式非常重要。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通过问题切入,实现巧妙过渡。在第一堂课的自主学习结束后,教师提出一个回顾检测性的问题:“党的基本路线规定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什么?”然后又提出一个稍带思维性的问题:“从这个目标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最后提出一个理解层次的问题:“你认为哪方面的建设是最核心的?为什么?”通过这一系列设问,教师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从第一堂课的内容引导至第二堂课内容上,即一个中心是关键。
三、适时追问,情感升华
本课教学目标指向的是“正确处理我与国家的关系”,如何完成这一目标呢?教师必须实现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否则这节课的三维目标很难完成。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呢?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完成:“①毛泽东同志说:“落后就要挨打。”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说:“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同志说:“坚持科学发展。”几代领导人的话共同说明了什么?②国家千方百计谋发展,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该怎么办?学生会回答:“努力学习。”教师继续追问:“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亩产突破多少千克?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哪?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多少周年?”通过一系列提问、反问,实现了学生情感的升华。
课堂有效提问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只有读懂《新课程标准》,充分掌握和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探究,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打造高效课堂、魅力课堂、和谐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实验中学)
一、问题引领,放手自学
《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内容相对简单,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问题的引领必须到位。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以下问题:“①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②党的基本路线规定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什么?③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什么?④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是谁?⑤实现这一目标的领导核心是谁?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起止时间是什么?主要特征及表现是什么?⑦这一基本路线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五分钟的自主学习,然后展开交流。通过前五个问题的交流,学生自然而然地清楚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对于党的基本路线的重大意义,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学习之后,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但要想真正理解内化,还需要教师的问题引导。因此,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设问:“根据以前的学习举一反三,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一基本路线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马上得出了结论:“党的基本路线制定的依据应该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到此,学生只是知道了制定依据应该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但没有理解为什么是这一基本国情。这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表現在哪些方面?②有问题就要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办,党的基本路线分别做了怎样的规定?③由此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自然理解了党的基本路线就是依据基本国情制定的。通过前置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感知教材,然后跟进问题,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二、问题切入,巧妙过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能否如行云流水,各环节衔接自然,不留痕迹,教师的过渡方式非常重要。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通过问题切入,实现巧妙过渡。在第一堂课的自主学习结束后,教师提出一个回顾检测性的问题:“党的基本路线规定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什么?”然后又提出一个稍带思维性的问题:“从这个目标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最后提出一个理解层次的问题:“你认为哪方面的建设是最核心的?为什么?”通过这一系列设问,教师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从第一堂课的内容引导至第二堂课内容上,即一个中心是关键。
三、适时追问,情感升华
本课教学目标指向的是“正确处理我与国家的关系”,如何完成这一目标呢?教师必须实现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否则这节课的三维目标很难完成。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呢?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完成:“①毛泽东同志说:“落后就要挨打。”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说:“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同志说:“坚持科学发展。”几代领导人的话共同说明了什么?②国家千方百计谋发展,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该怎么办?学生会回答:“努力学习。”教师继续追问:“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亩产突破多少千克?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哪?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多少周年?”通过一系列提问、反问,实现了学生情感的升华。
课堂有效提问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只有读懂《新课程标准》,充分掌握和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探究,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打造高效课堂、魅力课堂、和谐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