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课堂追求的是实,课中教师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创造,并根据教学内容留给学生一些启发和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拓展取得更多的学习收获,丰富知识视野,拓展学习的领域,从而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
在2012年小学数学教师“关注课堂,关注学生”32学时培训中,乐清市南华寄宿学校的冯爱新老师执教的“认识周长”这节课,以学生的主体活动贯穿始终,引起与会者的共鸣。“认识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把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素材,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活动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打下基础。整节课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和精彩演绎,课堂气氛活跃、跌宕起伏,较好地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现择录几个片断以飨同仁。
片断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每天早晨都要晨跑吗?小明也每天晨跑一圈,他是怎么跑的?
生1:绕运动场跑一圈。生2:绕着边线跑一周。
师:那么他从哪里开始,跑到哪里结束?学生上台指出,课件随之演示。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所指的就是这个运动场一周的边线,那小明跑过一周的长度,你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生:周长。(板书课题)
【评析】周长概念中有两个很重要的词语“一周”“边线”,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不应该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真真实实的感受到,水到渠成的说出来。课件的动态演示,形象直观,引领学生饶有兴趣的走进数学概念。这样的导入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片断二:引导学生认识周长
1.指一指,感知周长的存在。
师:数学书的封面有周长吗?在哪里?生:数学书一周的长度是数学书的周长。
师:说得真好。老师手中的三角板有周长吗?在哪里?指一位学生上台绕三角板描一周,并说这是三角板的周长。师:生活中,很多物体表面都有周长,找一找,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评析】课的开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周长上来,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感知物体表面的周长,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周长、认识周长的过程,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建立周长的表象。
2.描一描,感知封闭图形的周长。
师:请打开书41页,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描出它的周长,然后跟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描的。学生描好后和同桌交流,教师展示学生描好的图形。
师:这些描出的周长有多长?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知道它们的周长?
生1:三角形量每条边,再把每条边相加。生2:用软尺量圆。生3:用绳子围圆,再量绳子。
师:那算一算下面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生:四条边相加,1+2+3+2=8cm
师:现在同学们会量又会算了,那动手试一试吧。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袋子,每个小组选一个图形进行测量。(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评析】这一环节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充实,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测量周长的方法教师没有直接告诉,而是经过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先说再动手,在小组集体力量帮助下完成测量任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脑、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片断三: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量三角形的小组汇报:用直尺量出三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得到周长。
量长方形的小组汇报:量出长边和短边,再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相加得到周长。
师:为什么只量长边和短边呢?生:因为长方形里有两条一样的长边和两条一样的短边。
师:你说得真好,像个小老师一样分析得很贴切。那么只需要量几次。(两次)
量正方形的小组汇报:量出一条边,再加四次。
师:怎么只量一条边呢?生: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
师:看来,只要我们找对方法,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问题了。
量圆形的小组汇报:用绳子来围,再量绳子,看有多长,它的周长就有多长。
师: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呢?生:圆是弯的,直尺量不了。
师:也就是说曲线围成的图形要(生说先围再量,师板书)。那刚才直的边用什么量?(生说直尺量,再计算,师板书)。所以大家要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评析】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完成的过程,凭借自己已有的直接经验,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在操作中和探求测量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进一步理解周长,同时也了解和掌握一些量周长的一般方法,还让学生体会到化曲为直这种数学方法——转化。学生汇报演示测量是学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同步发展。不但很好的地构建了周长的概念知识,也为下一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基础。
【总评】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认知规律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为目标,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由于教师敢于放手,学生才会主动探索与思考,自主构建知识,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才有了全体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课中设计的摸周长、描周长、指周长、量周长、算周工等多种形式的一连串数学活动,在师生多元互动过程中,学生处于学的实践和实践所学的实效性的活动中,教师的“动”与学生的“动”达到和谐统一,教师在活动中“导”“托”,学生在活动中“学”“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在2012年小学数学教师“关注课堂,关注学生”32学时培训中,乐清市南华寄宿学校的冯爱新老师执教的“认识周长”这节课,以学生的主体活动贯穿始终,引起与会者的共鸣。“认识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把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素材,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活动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打下基础。整节课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和精彩演绎,课堂气氛活跃、跌宕起伏,较好地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现择录几个片断以飨同仁。
片断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每天早晨都要晨跑吗?小明也每天晨跑一圈,他是怎么跑的?
生1:绕运动场跑一圈。生2:绕着边线跑一周。
师:那么他从哪里开始,跑到哪里结束?学生上台指出,课件随之演示。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所指的就是这个运动场一周的边线,那小明跑过一周的长度,你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生:周长。(板书课题)
【评析】周长概念中有两个很重要的词语“一周”“边线”,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不应该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真真实实的感受到,水到渠成的说出来。课件的动态演示,形象直观,引领学生饶有兴趣的走进数学概念。这样的导入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片断二:引导学生认识周长
1.指一指,感知周长的存在。
师:数学书的封面有周长吗?在哪里?生:数学书一周的长度是数学书的周长。
师:说得真好。老师手中的三角板有周长吗?在哪里?指一位学生上台绕三角板描一周,并说这是三角板的周长。师:生活中,很多物体表面都有周长,找一找,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评析】课的开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周长上来,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感知物体表面的周长,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周长、认识周长的过程,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建立周长的表象。
2.描一描,感知封闭图形的周长。
师:请打开书41页,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描出它的周长,然后跟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描的。学生描好后和同桌交流,教师展示学生描好的图形。
师:这些描出的周长有多长?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知道它们的周长?
生1:三角形量每条边,再把每条边相加。生2:用软尺量圆。生3:用绳子围圆,再量绳子。
师:那算一算下面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生:四条边相加,1+2+3+2=8cm
师:现在同学们会量又会算了,那动手试一试吧。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袋子,每个小组选一个图形进行测量。(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评析】这一环节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充实,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测量周长的方法教师没有直接告诉,而是经过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先说再动手,在小组集体力量帮助下完成测量任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脑、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片断三: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量三角形的小组汇报:用直尺量出三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得到周长。
量长方形的小组汇报:量出长边和短边,再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相加得到周长。
师:为什么只量长边和短边呢?生:因为长方形里有两条一样的长边和两条一样的短边。
师:你说得真好,像个小老师一样分析得很贴切。那么只需要量几次。(两次)
量正方形的小组汇报:量出一条边,再加四次。
师:怎么只量一条边呢?生: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
师:看来,只要我们找对方法,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问题了。
量圆形的小组汇报:用绳子来围,再量绳子,看有多长,它的周长就有多长。
师: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呢?生:圆是弯的,直尺量不了。
师:也就是说曲线围成的图形要(生说先围再量,师板书)。那刚才直的边用什么量?(生说直尺量,再计算,师板书)。所以大家要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评析】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完成的过程,凭借自己已有的直接经验,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在操作中和探求测量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进一步理解周长,同时也了解和掌握一些量周长的一般方法,还让学生体会到化曲为直这种数学方法——转化。学生汇报演示测量是学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同步发展。不但很好的地构建了周长的概念知识,也为下一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基础。
【总评】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认知规律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为目标,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由于教师敢于放手,学生才会主动探索与思考,自主构建知识,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才有了全体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课中设计的摸周长、描周长、指周长、量周长、算周工等多种形式的一连串数学活动,在师生多元互动过程中,学生处于学的实践和实践所学的实效性的活动中,教师的“动”与学生的“动”达到和谐统一,教师在活动中“导”“托”,学生在活动中“学”“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