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要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着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读书动笔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带着工具书读书的习惯和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等基本素养,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计划的读书;方法强化提高效率;统一结合拓展空间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吕淑湘先生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只有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因此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
阅读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人的一生中越早养成越好。若孩子的家庭和学校不能强化读书的乐趣,他们是不会突然在某一天奇迹般地喜欢起读书来的。因此必须为孩子创造读书的好时机,帮助他们养成这种最重要的习惯。阅读的习惯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这就和其他习惯一样。实践证明,阅读习惯的养成要以兴趣为突破口,孩子一旦有了兴趣,自己就会不断阅读。心理学原理曾指出,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也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他们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二、明确目的的计划读书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所以让孩子明确读书的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许多孩子读书时根本就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读了这本书对自己会有哪些帮助?这样无目的,漫无边际地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建树。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就是荒唐。”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孩子明白: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我应该怎样来阅读?我要用多少时间来阅读?这样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三、方法强化提高效率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1.读写结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2.读思结合。阅读的核心是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创设安静的环境,留给学生开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如果阅读时走马观花,不动脑子,你就是读完所有的书,你也不会有所得。因此要让孩子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文中人物的对话,达到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共鸣。在阅读中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想像,多方质疑。阅读完后,还要掩卷而思,看看自己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四、统一结合拓展空间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通過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它影响着孩子们个人素质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在此,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快乐的阅读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阅读。
参考文献
[1]邹娟.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9期.
[2]王彦力.陈志科.背离人性的家访:应试教育的产物[J].班主任,2011年08期.
[3]李福岩.社会政治的理性追寻与现实范导——政治哲学的理论旨趣[J].长白学刊,2012年01期.
关键词: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吕淑湘先生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只有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因此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
阅读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人的一生中越早养成越好。若孩子的家庭和学校不能强化读书的乐趣,他们是不会突然在某一天奇迹般地喜欢起读书来的。因此必须为孩子创造读书的好时机,帮助他们养成这种最重要的习惯。阅读的习惯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这就和其他习惯一样。实践证明,阅读习惯的养成要以兴趣为突破口,孩子一旦有了兴趣,自己就会不断阅读。心理学原理曾指出,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也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他们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二、明确目的的计划读书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所以让孩子明确读书的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许多孩子读书时根本就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读了这本书对自己会有哪些帮助?这样无目的,漫无边际地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建树。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就是荒唐。”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孩子明白: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我应该怎样来阅读?我要用多少时间来阅读?这样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三、方法强化提高效率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1.读写结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2.读思结合。阅读的核心是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创设安静的环境,留给学生开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如果阅读时走马观花,不动脑子,你就是读完所有的书,你也不会有所得。因此要让孩子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文中人物的对话,达到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共鸣。在阅读中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想像,多方质疑。阅读完后,还要掩卷而思,看看自己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四、统一结合拓展空间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通過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它影响着孩子们个人素质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在此,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快乐的阅读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阅读。
参考文献
[1]邹娟.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9期.
[2]王彦力.陈志科.背离人性的家访:应试教育的产物[J].班主任,2011年08期.
[3]李福岩.社会政治的理性追寻与现实范导——政治哲学的理论旨趣[J].长白学刊,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