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可隐的裸奔时代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格非新作《隐身衣》6月份发表以来就引发各界强烈关注。这不仅缘于读者对格非作品的信任,更得力于格非在《隐身衣》中所做的新尝试,即将音乐引入文学创作中。在《隐身衣》中,格非透过一位音乐器材经营者眼中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没落过程,折射出消费时代,公共空间无限扩张,私人空间被挤占,导致人文精神和信仰迷失的现实。
  关键词:格非;《隐身衣》;裸奔时代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66-02
  一
  格非是先锋文学代表作家,早在80年代末他的处女作《追忆鸟攸先生》就曾引起文坛的争议,之后的《褐色鸟群》更是让人啧啧称奇,被称为“当代中国最费解的一篇小说”。他的先锋小说以显著大胆的语言、叙事上的实验性,持久地给读者注以新鲜刺激又迷惑的阅读感受,以至于有学者评价说“格非是先锋派先锋性最为明显的作家”。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格非已是国内高等学府的著名教授,是为人称道的“学者型作家”。格非蜕变的背后暗合着“先锋”热潮的冷却。他本人谈到“先锋小说”时表示:“‘先锋’作为一个流派,一定会消失,现在早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作家,永远要面临新的工作。”
  从文学创作上看,格非的所谓“新的工作”有着很明显的方向——由先锋走向现实(这与余华等其他先锋作家的转向是一致的)。格非的转变是极其成功的,他的“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三部长篇)内容横跨辛亥革命以来百多年历史,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得到了为数众多的读者和研究者的认可。《隐身衣》的发表(《收获》第三期,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就引发了各界的强烈关注。
  二
  在为新书宣传期间,格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我在写《春尽江南》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我遇到一个困惑,我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听音乐的历史可能已经有二三十年了,周围有一大堆发烧友,我在写《春尽江南》的时候,就在想要不要把这一段经历写进《春尽江南》里边去,最后我想了半天,决定不要写,但还是很克制地在《春尽江南》里面写了一点点,把大部分材料放在一边。我打算把《春尽江南》写完以后,就立刻来写这个作品。后来刚好我的好朋友北岛跟我来约稿,我就在《春尽江南》写完了以后,用了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把从《春尽江南》里抽出来的部分,写成了一部小说,刚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叫《隐身衣》,应该说是我个人比较满意的一个东西。”
  由此可见《隐身衣》在内容和意蕴上与音乐、《春尽江南》之间有着毋庸置疑的紧密联系。《隐身衣》是格非在“三部曲”之后继续实现自己“描写现实、超越现实”文学野心的作品。故事的发生地点在北京新老城区之间转换,讲述以制作高端音乐器材为生的主人公崔师傅因为姐姐要收回暂借给他的房子而陷于困窘的境地。他求助于朋友,之后遇到了一连串离奇的人和事。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中篇小说《隐身衣》的腰封上就写着“声有哀乐,世事无解”,这可理解为小说的主题概括。作者无意用音乐图解世事,这样的主题概括似是宗教式的人生观提炼,更像是对唯美主义者、凡事须求全者的劝说——“事若求全何所乐”?封面另一则标语是“悬念丛生的无头案,裸奔时代的隐身衣”,这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到底何谓隐身衣?缘何需隐身?无头案又是怎么一回事?
  三
  先从无头案说起。《隐身衣》的主人公崔师傅是一位“城市手艺人”,以制作小众的发烧音乐器材为生。他的客户群体分两种:一种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有一种是腰缠万贯的小老板。这些人是当代社会掌握话语权的人,亦即所谓的权贵阶层。缘于工作性质,主人公与这群人频频接触,以致发生种种离奇甚至玄秘的故事。90年代中后期,古典音乐“发烧”期间,崔师傅通过给人制作音乐器材算是发了迹,因而有了自己的房子,娶了娇容美貌的妻子玉芬。4年后,玉芬出轨,主动提出离婚。崔师傅只得答应,并从之前的房子里搬了出来,借宿在姐姐崔梨花的一间破公寓里。小说的开头是从姐姐崔梨花逼迫主人公搬出公寓开始的。这时的主人公已经因为行业的衰落,陷入工作不稳定,收入无着的境地。迫于姐姐姐夫的压力,也是为了保留自尊,他想到通过卖掉自己珍藏多年的AUTOGRAPH音响,以换得新住处。几经思索,他找到儿时的玩伴,也是唯一的朋友——蒋颂平(服装厂老总)介绍买主,由此认识了丁采臣,不想丁乃是京城黑道人士。在交付了重新组装好的器材后,却迟迟收不到货款,焦虑中崔师傅四处打听,得知丁采臣竟然已经自杀离世,剩余的货款无法得到兑现,崔师傅面临更加严峻的状况——即将无家可归并且身无分文。无奈之下,崔师傅来到丁采臣的住处,同意了留宿丁采臣别墅里的神秘毁容女的建议,住进了丁的别墅。之后一直生活在一起,并有了孩子。
  这部小说很好读,只用两三个小时就读完了,但读完总觉得很焦急,很多事悬而未决。小说看似情节完整,实际随处可见“不完整”。例如,蒋颂平的身世,姐姐和蒋颂平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乃至多年后姐姐面前“蒋颂平”的名字都不能提?玉芬离婚后嫁给公司老板,为什么后来发现她在街上和黑人老外在一起?蒋颂平为什么一再叮嘱崔师傅要小心丁采臣,提到丁采臣时总是一副说不清、高深莫测的样子?丁采臣到底是什么人,他究竟有没有自杀,为什么自杀?丁采臣和神秘刀疤女到底是什么关系,情人、父女还是人质?
  这种种令人焦急的“为什么”构成一连串“悬念丛生的无头案”,如同丁采臣对萨蒂《玄秘曲》的感受一样,就像在朦朦胧胧的雾中,读者不知道人物的过去,不了解他们的遭际,对他们的未来更是无法预知。“玄秘”的氛围使得读者万分焦灼,只得自己在心里给人物编织过去、解释现在、安排未来。这使得小说的情节呈现一种“无限的可生发性”。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心愿去理解文本,解读人物的命运,猜想人物的未来。这种“可生发性”无疑是现代小说才有的特征。传统的写作,设置悬念后一定会给解答,例如为数众多的古典侦探小说。而现代小说不一定,在设置悬念后可以不交代,而且某种程度上说也不应该交代。这是现代作家开始重视读者地位、读者对作品的建设意义的表现。   四
  何谓隐身衣?杨绛先生曾写过一篇名为《隐身衣》的散文。文章开头表达自己想要一件隐身衣,以便摆脱束缚,四处游历。继而讲到“卑微”就是隐身衣,因为卑微,别人就会对己视而不见,从而得到“隐身”。那么小说所谓“隐身衣”是指杨先生说的“卑微”吗?答案可以说是,但又不完全是。
  的确是“卑微”,这一点可以从文中崔师傅的“行业自述”中得到验证:“在北京,靠干这个勾当为生的,加在一起不会超过20个人。在目前的中国,这大概算是最微不足道的行业了。……这个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人,几乎意识不到我们这伙人的存在。这倒也挺好。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蔑视这个社会,躲在角落里,过着一种自得其乐的隐身人生活。”①这种社会化特征相当微弱的工作,使得主人公近乎离群索居,加上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没有话语权的生存境况,他们可谓再卑微不过了。这种“卑微”足够让人对他们“视而不见”,因此“卑微”构成了他们的第一层隐身衣。
  如果说社会身份上的“卑微”是被动的,那么“音乐”就是这些音响师们以主动方式披上的隐身衣。“音乐”是小说《隐身衣》的必要元素。小说的扉页上写着尼采的的话:“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谬误。”格非本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发烧友,他说,他对音乐的崇拜远大于对文学的崇拜。小说里充斥着大量的音乐名词,作者甚至以各类音乐关键词作为小说每一章节的标题。例如:“KT88”、“奶妈碟”、“AUTOGRAPH”、“红色黎明”等。而说到各个音乐家作曲家更是如数家珍。值得称道的是,格非没有让自己平时的生活喜好在小说中流于一种肤浅的符号,更没有拿来当炫技的资本。在小说里,格非很好地将音乐在大众审美接受方面的表现,隐喻为“这个时代的听力坏了”。而崔师傅这一类人,虽处社会底层,没有很高的政治、文化上的素养,但是却保留了艺术修养乃至人格品质上的正面追求。他们眼中的教授、知识分子是“总能轻而易举地让你自惭形秽”②的“矜持又腻歪”者,接触的有钱人更是音乐品味俗气又浅薄。但是就是这样的群体掌握着话语权,纵然音乐品味、人格品质再高尚,他们也只能跻身“卑微”之列,仰人鼻息。靠着自己在音乐品味的上的“孤傲”,勉强披着“音乐”这件“隐身衣”过活。
  其实“隐身衣”的涵义就像小说情节上的“无限可生发性”一样,它也不是特指某件事或单指某种态度。对于丁采臣来说,隐身衣可能就是“死亡”,他通过“死亡”告别俗世纷扰,得到终极意义的“隐身”。对于蒋颂平,可能他的“地下音乐室”就是他的隐身衣。他习惯于在地下室播放各种或高雅或低俗的音乐,在晦暗的音乐氛围中与三教九流交往,以掩盖赤裸的权钱交易,用黑暗隐去背后暗涌的名利浊流。
  五
  缘何需要隐身?解答“为何需要隐身”这个问题,需要引入一个概念——“裸奔时代”。“裸”意味着没有遮掩,没有隐私,没有保护,更意味着会引来公众的围观,甚至指责。而“奔”是“裸”的必然结果,在群众眼光的集中注视下,自我受到最大限度的逼迫,为了逃避追问,逃避指责,当事者只得采取“避开”的方式,奔离公众视线。当然,“裸奔”也可以是蓄意挑战道德、挑战公众的一种逆反、叛逆行为。但是,无论是出于“逃避”还是“挑战”,其实指涉的是同一个问题——自我面临危机。
  如今微博界越来越热闹,使得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这意味着公共空间无限度扩张,私人空间越来越小,个人时间被迫接受公众的切割。相对私人的空间里,你可能只是说一句闲话、做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转眼就被他人以微博、影像等各种方式记录下来,并传播到网络上,原本私密的性质也就随之改变。每个人都成为话题,每个人都参与话题,“自我”随时受舆论掌控。
  由于拥有音乐这件“隐身衣”,主人公有幸未丢失全部自我,始终保持了简单朴素的心灵和生活。而话语权的权贵们,他们没能培养出独立自我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不懂得激流勇退,因而始终为公共话语所左右,只会说人云亦云的话,只会谈空泛的“政经怪论”。
  因此,“隐身”是无处可隐的“裸奔时代”里,欲保留自我者的必然追求。
  注 释:
  ①格非.隐身衣[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5.
  ②格非.隐身衣[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5.
  参考文献:
  〔1〕格非.隐身衣.[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晏玉荣.简论格非创作的自由精神[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3).
  〔3〕信芳.格非:由虚幻走进现实批判[J].上海采风,2012,(7).
  〔4〕格非,木叶.衰世之书——格非访谈[J].上海文学,2012,(1).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民间信仰以燎原之势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兴起。民间信仰在历史延续和现代变革的双重作用中呈现出新的特点。庙宇重建是信仰复兴中最为显著的标识之一,庙宇重建工作反映的不仅是民众的精神诉求,而且涉及到参与者的不同权益、本土的文化传统、地方精英的权力配置、公共权力的运作模式等内容,本文以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两座庙宇重建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对比中探讨庙宇重建的原因。  关键词:民族地区
期刊
摘要: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首要地位。本文基于“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在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真正之本、人的需求与价值应当得到尊重、人自身需要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明确了现阶段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088-03  
期刊
摘要:安德烈·纪德,法国作家,其《访苏归来》不仅赞扬了苏联取得的成就,还客观诚恳地指出了苏联的不足,但在当时那样的时局背景下,无疑是逆耳的忠言。本文欲从内容及创作的初衷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来欣赏纪德特立独行人格魅力。  关键词:忠言逆耳;正义;真理  中图分类号:I1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063-02  两个多月的苏联访问后,纪德在《访苏归来》中真
期刊
摘要:《金陵十三钗》和《小姨多鹤》作为旅美作家严歌苓的华丽转身,以战争、民族和生命本源为主题呈现了一幅21世纪的“维和”画卷。笔者将其定义为“维和叙事”,一方面想展露严歌苓胸怀“仁爱”、善行天下的创作初衷,另一方面想凸显其“续写文明、和谐东方”的宏大构想。  关键词:严歌苓;维和叙事;战争;和谐东方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46-0
期刊
摘要:马克思从揭示人的本质出发,阐释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要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优美的美丽中国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互动共进的关系。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对美丽中国的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以此学说指导美丽中国的建设。  关键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美丽中国;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对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可追忆到梁元帝萧绎的《采莲赋》、南朝乐府名篇《西洲曲》。荷实质上是对我们民族文化中“莲花美人”意象的传承与进一步发展,无论这是出于自觉的艺术追求还是潜意识的艺术灵感。  关键词:荷塘月色;莲花;意象传承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64-02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颇不宁静”的。然而这种“不宁静”
期刊
摘要: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略问题。文章着重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评估、第二课堂以及配套设备五个方面提出了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以期对为独立学院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266-02  一
期刊
摘要:故事因素是影视剧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有好的故事,就可能有一部好的影片。本文通过几部经典的影片,从原型故事创作、想象力、文化因素、叙事角度等几方面来探讨影视剧中影响故事的主要因素,以期对影视文学中的成功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故事;文化;想象;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7.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49-02  故事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元
期刊
摘要:本文对高校科研机构的建设任务给予了定位,并以内蒙古大学为例,介绍了科研机构的现状和取得的成绩;从专职科研人员编制、人员配备、经费投入、资源共享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科研机构运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论述了进一步加快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与发展步伐要解决的管理体制、目标定位、人才结构、培育产业链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科研机构;管理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
期刊
摘要:电影《慧血》是美国一部充满了悲情色彩的喜剧片。影片叙述了主人公黑兹尔·莫茨在精神信仰和救赎道路上的曲折经历及最后自我暴力救赎的故事,反映了主人公的基督教原罪意识及精神创伤是他执着追求精神信仰的源动力。黑兹尔·莫茨的精神求索历程及大量宗教意象揭示的作品救赎主题,能够涤荡人们的思想,净化人们的心灵,犹如一则现代先知寓言。  关键词:《慧血》;创伤;反向行为;暴力;救赎  中图分类号:I712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