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适时增加追问,给予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探究;设计题目时层层递进,增加坡度。
关键词:数学;理解力;追问;合作探究;坡度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因此它具有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应用广泛等特点。正是由于存在这些特点,造成学生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困难,而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必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理解力是对某个事物或事情的认识、认知、转变过程的能力。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呢?
一、增加追问。给予时间思考
数学教学不是仅仅告诉学生做什么、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弄清楚“解题思路是怎样想到的”的基础上,掌握探寻解题思路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脱离教师之后,同样可以独立完成。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教学生如何解答,更要从题目中深挖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加以思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
【例1】如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在两直角边上。(1)如果设矩形的一边AB=xcm,矩形ABCD的面积为yc㎡,那么AD边的长度如何表示?(2)设矩形ABCD的面积为yc㎡,当x取何值时v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在教学过程中,在解答这道题之后,可以对这道题的解法和解题思路进行简单回顾、反思,同时可以对这道题的第(1)问作变式,加以追问,让学生理解这一类题的解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如果把直角三角形变成锐角三角形,把矩形变成正方形,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例2】如图,一张锐角三角形的硬纸片.AD是BC边上的高.BC=30cm.AD=20cm。从这张硬纸片上剪下一个正方形EFGH,使它的一边EF在BC上,顶点G、H分别在AC和AB上,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这个计算难不倒学生,可以利用相似的解答得到答案,不同的是利用了“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这一原理。如果再追问几个问题,对提高学生数学的理解能力会更有帮助:
(1)在现实生活中,在已知数据的条件下,怎样在锐角三角形铁皮上裁剪出面积最大的正方形,并使得正方形的一条边在三角形的边BC上呢?
(2)由计算转变为作图:利用尺规作图一一任意三角形的内接正方形。
(3)如图,把三角形变成扇形,如何作出扇形的内接四边形CDEF?要求使得C、D在CB上,EF分别在弧AB和半径OA上,或者C、D在弧AB上,E、F分别在半径OA、OB上。
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计算与作图,经过学生的思考、教师的点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
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共享各自的思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我们常会见到,同一个学习内容,相同的训练过程、一样的强化时间,不同的学生却会有不同的表现,相同的题目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解法。这时,小组探索与合作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共同讨论各自的疑惑与困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
【例3】如图,已知线段AB=6cm,P是线段AB上一动点,在AB同侧分别作等边△PAE和等边△PBF。(1)G为线段EF的中点,点P由点A移动到点邯寸,G点移动的路径长度为_______。
(2)C、D是AB上两点,且AC=DB=1,点P由点C移动到点D时,G点移动的路径长度为_____。
这是一道有关动点问题的题目,许多学生都能得到正确答案,但移动的路径是什么很多学生却回答不上来。为什么能得到正确答案呢?他们寻找的是特殊点:(1)当点P移动到A点时,APAE变成一个点,而APBF变成最大的一个等边三角形,此时点G为AF的中点。(2)当点P移动到点B时,点G为BE的中点,那么点G运动的路径长度即为以AB为边的等边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长度为AB的一半,所以G点移动的路径长度为3。但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很多学生说不出所以然,也不知怎样把过程表达出来,因此这时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G点移动的路径是什么,长度怎样求”等问题。经过讨论,有些组的学生得到了下列做法:延长AE与BF相交于点M,连接MP,MF∥EP,ME∥FP,所以四边形MEPF是平行四边形,则对角线EF与MP的交点即为G,所以就转化求MP的中点G的运动轨迹,它的轨迹就是等边AABM的中位线,即一条平行于AB且长度为3的线段。另外,有些组利用了梯形的中位线来说明问题。通过讨论,一部分有思路但不知如何下笔的学生,条理变得非常清晰,另一部分毫无头绪的学生思路也变得豁然开朗。在课堂上,当学生存在疑惑,或是思考、探索有困难时,又或者是在解答开放性题目时,适当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
三、层层递进。增加坡度
综观历年中考试题,总有几个综合性问题,这类试题常将多个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综合在一起,有一定的难度。这类题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求解,而学生对此经常感到束手无-策。因此,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应多让学生进行综合性题目的练习,把难的题目进行分解,层层递进,设计不同的坡度,让学生有个适应的阶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
【例4】抛物线y=1/4(x-1)2 3与y轴交于点A,顶点为B,对称轴BC与X轴交于点C。(1)如图1,求点A的坐标及线段OC的长。(2)点P在抛物线上,直线PQ∥BC交x轴于点Q,连接BQ。①若含45°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2所示放置,其中一个顶点与点C重合,直角顶点D在BQ上,另一个顶点E在PQ上。求直线BQ的函数解析式。②若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一个顶点与点C重合,直角顶点D在直线BQ上,另一个顶点E在PQ上,求点P的坐标。
这几问在编排上有起点低、坡度缓、难点分散但综合程度高的特点。第(1)问求是求与v轴的交点及求顶点坐标的横坐标。第(2)问的第①小题中含45。角的直角三角板的放置,为第②小题中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放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可以按图2把等腰直角三角板想象成/DCE=30°或/DCE=60°,为学生顺利解题提供了导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复习阶段,遇到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先把题目进行分解,分成几个简单的题目,一步步接近目标,变难为易,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
提高学生学习數学的理解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置问题,适时增加追问,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对难题进行分解,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数学;理解力;追问;合作探究;坡度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因此它具有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应用广泛等特点。正是由于存在这些特点,造成学生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困难,而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必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理解力是对某个事物或事情的认识、认知、转变过程的能力。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呢?
一、增加追问。给予时间思考
数学教学不是仅仅告诉学生做什么、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弄清楚“解题思路是怎样想到的”的基础上,掌握探寻解题思路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脱离教师之后,同样可以独立完成。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教学生如何解答,更要从题目中深挖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加以思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
【例1】如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在两直角边上。(1)如果设矩形的一边AB=xcm,矩形ABCD的面积为yc㎡,那么AD边的长度如何表示?(2)设矩形ABCD的面积为yc㎡,当x取何值时v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在教学过程中,在解答这道题之后,可以对这道题的解法和解题思路进行简单回顾、反思,同时可以对这道题的第(1)问作变式,加以追问,让学生理解这一类题的解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如果把直角三角形变成锐角三角形,把矩形变成正方形,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例2】如图,一张锐角三角形的硬纸片.AD是BC边上的高.BC=30cm.AD=20cm。从这张硬纸片上剪下一个正方形EFGH,使它的一边EF在BC上,顶点G、H分别在AC和AB上,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这个计算难不倒学生,可以利用相似的解答得到答案,不同的是利用了“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这一原理。如果再追问几个问题,对提高学生数学的理解能力会更有帮助:
(1)在现实生活中,在已知数据的条件下,怎样在锐角三角形铁皮上裁剪出面积最大的正方形,并使得正方形的一条边在三角形的边BC上呢?
(2)由计算转变为作图:利用尺规作图一一任意三角形的内接正方形。
(3)如图,把三角形变成扇形,如何作出扇形的内接四边形CDEF?要求使得C、D在CB上,EF分别在弧AB和半径OA上,或者C、D在弧AB上,E、F分别在半径OA、OB上。
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计算与作图,经过学生的思考、教师的点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
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共享各自的思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我们常会见到,同一个学习内容,相同的训练过程、一样的强化时间,不同的学生却会有不同的表现,相同的题目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解法。这时,小组探索与合作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共同讨论各自的疑惑与困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
【例3】如图,已知线段AB=6cm,P是线段AB上一动点,在AB同侧分别作等边△PAE和等边△PBF。(1)G为线段EF的中点,点P由点A移动到点邯寸,G点移动的路径长度为_______。
(2)C、D是AB上两点,且AC=DB=1,点P由点C移动到点D时,G点移动的路径长度为_____。
这是一道有关动点问题的题目,许多学生都能得到正确答案,但移动的路径是什么很多学生却回答不上来。为什么能得到正确答案呢?他们寻找的是特殊点:(1)当点P移动到A点时,APAE变成一个点,而APBF变成最大的一个等边三角形,此时点G为AF的中点。(2)当点P移动到点B时,点G为BE的中点,那么点G运动的路径长度即为以AB为边的等边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长度为AB的一半,所以G点移动的路径长度为3。但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很多学生说不出所以然,也不知怎样把过程表达出来,因此这时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G点移动的路径是什么,长度怎样求”等问题。经过讨论,有些组的学生得到了下列做法:延长AE与BF相交于点M,连接MP,MF∥EP,ME∥FP,所以四边形MEPF是平行四边形,则对角线EF与MP的交点即为G,所以就转化求MP的中点G的运动轨迹,它的轨迹就是等边AABM的中位线,即一条平行于AB且长度为3的线段。另外,有些组利用了梯形的中位线来说明问题。通过讨论,一部分有思路但不知如何下笔的学生,条理变得非常清晰,另一部分毫无头绪的学生思路也变得豁然开朗。在课堂上,当学生存在疑惑,或是思考、探索有困难时,又或者是在解答开放性题目时,适当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
三、层层递进。增加坡度
综观历年中考试题,总有几个综合性问题,这类试题常将多个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综合在一起,有一定的难度。这类题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求解,而学生对此经常感到束手无-策。因此,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应多让学生进行综合性题目的练习,把难的题目进行分解,层层递进,设计不同的坡度,让学生有个适应的阶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
【例4】抛物线y=1/4(x-1)2 3与y轴交于点A,顶点为B,对称轴BC与X轴交于点C。(1)如图1,求点A的坐标及线段OC的长。(2)点P在抛物线上,直线PQ∥BC交x轴于点Q,连接BQ。①若含45°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2所示放置,其中一个顶点与点C重合,直角顶点D在BQ上,另一个顶点E在PQ上。求直线BQ的函数解析式。②若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一个顶点与点C重合,直角顶点D在直线BQ上,另一个顶点E在PQ上,求点P的坐标。
这几问在编排上有起点低、坡度缓、难点分散但综合程度高的特点。第(1)问求是求与v轴的交点及求顶点坐标的横坐标。第(2)问的第①小题中含45。角的直角三角板的放置,为第②小题中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放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可以按图2把等腰直角三角板想象成/DCE=30°或/DCE=60°,为学生顺利解题提供了导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复习阶段,遇到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先把题目进行分解,分成几个简单的题目,一步步接近目标,变难为易,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力。
提高学生学习數学的理解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置问题,适时增加追问,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对难题进行分解,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解能力就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