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对我院2004年10月~2006年12月采用PSE治疗脾功能亢进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82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60例,女22例。年龄21~69岁,平均42.6±11.6岁。
临床诊断符合2000年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标准。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67例,丙型肝炎肝硬化9例,乙、丙混合型肝炎肝硬化5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
术前行胃镜检查65例,其中61例可见食管静脉曲张。B超测定脾厚3.4~7.3cm,平均5.37±0.78cm。
治疗方法:局部常规消毒,铺洞巾,2%利多卡因局麻腹股沟区,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5F动脉鞘管。经侧孔注入地塞米松,再经导丝引入5F肝管,插至脾动脉主干,行数字减影,了解栓塞前脾脏大小及血管分布情况;然后将导管超选插至脾动脉段,用1mm×1mm×1mm的明胶海绵颗粒加庆大霉素混合后经导管注入,逐步做造影,栓塞面积达50%~70%时停止栓塞,再行数字减影,至栓塞满意。拔管局部加压、包扎,穿刺侧下肢制动24小时。
观察方法:所有病例均观察、记录术前1周内的外周血细胞分析、肝功能及术后2周的外周血细胞分析结果。观察术后近期并发症。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均数的显著性检验采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的t检验(双侧检验)。
结 果
PSE前、后外周血细胞分析结果:红细胞计数及其形态学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治疗后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PSE术后并发症:所有病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脾区疼痛;出现腹水11例,合并胸水3例,腹腔感染8例,脾脓肿1例。
另外,脾脏明显增大者,并发症多,且较重,发热、脾区疼痛持续时间长。
出现胸、腹水患者经抗菌、利尿及支持治疗,胸、腹水消退,未出现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讨 论
PSE治疗既保留了部分脾组织,免疫功能得以保存,又抑制了脾功能亢进,达到了与脾切除术相似的疗效,特别是肝功能较差,Child分级B、C级者也适合。
PSE可引起脾实质栓塞、坏死、液化、吸收、萎缩,最终被纖维组织增生替代,使脾脏体积缩小,减弱了脾脏吞噬和破坏血细胞的能力,并使脾内血管床减少,血细胞潴留减少,从而改善了外周血象,有报道PSE后2周WBC、PLT达高峰。
本组资料显示,PSE后外周血WBC及PLT显著升高,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WBC的变化中,以大细胞计数升高明显,而小细胞升高幅度较小,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PSE后脾实质坏死所引起的炎症反应所致。
PSE后血小板的形态学指标亦有变化,PDW、MPV均减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小板体积减小,大小趋于均匀,其机制尚不明。PSE前、后红细胞计数及其形态学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
PSE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本组患者术后均出现发热、脾区疼痛,其中11例出现腹水,合并胸水者3例,腹腔感染8例,脾脓肿1例,观察发现并发症的轻重与术前脾脏大小、栓塞面积的多少有关。
故对肝功能较差,脾脏较大或巨脾者,应慎用本法治疗,或分次治疗,减少每次栓塞面积,以减少或减轻术后并发症,同时加强术前、术后的支持治疗。
在保肝、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应用PSE治疗法,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2 章有光,郭义豪.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附4例报告.实用放射学杂志,1998,14:552-553.
3 杨建军.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36例临床分析.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1):49-5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82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60例,女22例。年龄21~69岁,平均42.6±11.6岁。
临床诊断符合2000年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标准。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67例,丙型肝炎肝硬化9例,乙、丙混合型肝炎肝硬化5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
术前行胃镜检查65例,其中61例可见食管静脉曲张。B超测定脾厚3.4~7.3cm,平均5.37±0.78cm。
治疗方法:局部常规消毒,铺洞巾,2%利多卡因局麻腹股沟区,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5F动脉鞘管。经侧孔注入地塞米松,再经导丝引入5F肝管,插至脾动脉主干,行数字减影,了解栓塞前脾脏大小及血管分布情况;然后将导管超选插至脾动脉段,用1mm×1mm×1mm的明胶海绵颗粒加庆大霉素混合后经导管注入,逐步做造影,栓塞面积达50%~70%时停止栓塞,再行数字减影,至栓塞满意。拔管局部加压、包扎,穿刺侧下肢制动24小时。
观察方法:所有病例均观察、记录术前1周内的外周血细胞分析、肝功能及术后2周的外周血细胞分析结果。观察术后近期并发症。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均数的显著性检验采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的t检验(双侧检验)。
结 果
PSE前、后外周血细胞分析结果:红细胞计数及其形态学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治疗后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PSE术后并发症:所有病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脾区疼痛;出现腹水11例,合并胸水3例,腹腔感染8例,脾脓肿1例。
另外,脾脏明显增大者,并发症多,且较重,发热、脾区疼痛持续时间长。
出现胸、腹水患者经抗菌、利尿及支持治疗,胸、腹水消退,未出现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讨 论
PSE治疗既保留了部分脾组织,免疫功能得以保存,又抑制了脾功能亢进,达到了与脾切除术相似的疗效,特别是肝功能较差,Child分级B、C级者也适合。
PSE可引起脾实质栓塞、坏死、液化、吸收、萎缩,最终被纖维组织增生替代,使脾脏体积缩小,减弱了脾脏吞噬和破坏血细胞的能力,并使脾内血管床减少,血细胞潴留减少,从而改善了外周血象,有报道PSE后2周WBC、PLT达高峰。
本组资料显示,PSE后外周血WBC及PLT显著升高,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WBC的变化中,以大细胞计数升高明显,而小细胞升高幅度较小,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PSE后脾实质坏死所引起的炎症反应所致。
PSE后血小板的形态学指标亦有变化,PDW、MPV均减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小板体积减小,大小趋于均匀,其机制尚不明。PSE前、后红细胞计数及其形态学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
PSE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本组患者术后均出现发热、脾区疼痛,其中11例出现腹水,合并胸水者3例,腹腔感染8例,脾脓肿1例,观察发现并发症的轻重与术前脾脏大小、栓塞面积的多少有关。
故对肝功能较差,脾脏较大或巨脾者,应慎用本法治疗,或分次治疗,减少每次栓塞面积,以减少或减轻术后并发症,同时加强术前、术后的支持治疗。
在保肝、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应用PSE治疗法,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2 章有光,郭义豪.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附4例报告.实用放射学杂志,1998,14:552-553.
3 杨建军.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36例临床分析.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