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价节节飙涨,从2009年10月8日创下每盎斯1062.70美元天价以来,涨势从未停歇。国际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JimRogers)当时接受电视专访指出“金价未来十年可望上看2000美元”的话言犹在耳,没想到不过两年光景,2011年末就已来到每盎司1800美元上下的历史新高,令人咋舌。
金价越来越高不可攀,不仅装金假牙或新婚购买金饰的大批民众频频叫苦,就连必须以黄金作为接点的科技大厂也深受其害。不过台湾却有不少壶艺家樂在其中,近一两年的壶艺展览,就不乏金光闪闪的壶器,让喜爱黄金的民众与收藏家趋之若鹜。
以岩矿壶名家邓丁寿为例,前年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瀚艺陶情”茶器创作个展,黄金闪烁的提把或壶钮、口缘等茶壶与茶仓就成了全场的焦点。此外如资深壶艺家李幸龙、刘世平、江王于、长弓、吴金维、李仁嵋等,近年也纷纷以不同材质或技法,呈现黄金美学的贵气而深受瞩目。
邓丁寿与刘世平的黄金表现,主要是以附着性佳的“金水”作为加饰材料,使原本的陶壶呈现贵重金属的奢华感。做法是在陶壶烧成后淋上金水,再以720℃左右的低温二次烧造,因此无论耐磨性、耐洗涤性均十分优越,而质量与色感也十分稳定,不易褪色或脱落。但胚体结构的不同或二次烧结温度的差异,都可能影响金色的亮度与质感,因此非经长时间的反复试炼不可。
江玗的金质主要呈现在壶嘴、提把与落款,且全然不同于前述两人的金水烧造,而是在陶壶烧就后,以金箔胶直接将金箔贴上,最后涂上保护漆才大功告成,所呈现的金色较为沉稳。尽管无须再经一次低温烧造,但由于每个细节都必须重复多次黏贴,所费不赀。今日随着金价高涨,金箔也成了壶艺家昂贵的沉重负担。
以生漆涂装彩绘陶器而闻名的壶艺名家李幸龙,则始终不改创作的一贯风格:在陶壶贴上金箔后,再涂上层层生漆共12道,经过不断重复打磨、抛光,共需花费20~30天始能完成,其附着性与耐磨性更佳,能永保金色不致黯淡或褪色。他说金箔大多贴上二层,表面涂以生漆后所呈现的破裂意象,正是他所要呈现的低调奢华。
针对一般人对生漆是否致毒的疑虑,李幸龙说生漆系不同于化学漆的天然植物漆,而且必须使用樟脑油等植物性溶剂,完成后可承受240℃~250℃的高温,远高于泡茶所需的100℃水温,因此安全绝对无虞。目前所使用的生漆多来自日本或福州等地。
中生代岩矿壶名家长弓,则使用铜材营造亚光的黄金印象,彷佛年代久远的古铜金饰,表现时而沉稳、时而炫丽耀眼的缤纷。做法是在完成陶壶素胚后,精算出烧成后的收缩系数,再将铜材以高温熔塑、切割,雕饰为花鸟或官纹等古典图案的壶盖表层,待陶壶与壶盖烧就后嵌入,成就金属质感与岩矿交织、古典与现代融合的炯炯贵气,令人爱不忍释。
最让我感到惊奇的则是吴金维、李仁嵋的黄金呈现,两人完全不用金水、金箔或任何金属材料,纯粹以“一土、二火、三窑技”的柴烧窑变,表现出兼具黄金光泽与多种色彩自然互补的炫灿。
首次看到吴金维的金壶,还以为他上了一层近似黄金的釉药,当得知金色闪烁的亮丽纯然来自柴烧时,委实令人无法置信。他说十多年来一直自行研究调配陶土,利用土中饱含的大量铁质,不断以还原、氧化两种方式交替窑烧,当温度达到1240℃的燃烧点,冒着温度再增高造成表层起泡的风险,继续加温至1-250℃,才能达到黄金般的彩度。而炫灿如金的容颜则决定于还原烧的温层,氧气量过高则烧成黑金或其它不可预知的颜色。
吴金维表示,要成就黄金茶器,从建造柴窑之初就必须考虑诸多因素。目前一般柴窑大多为“穴窑”而非拾阶而上的传统“登窑”,但由他一手打造的柴窑却采穴窑外观、登窑内部结构。简单的说,就是火膛块砖与块砖之间有高度落差,阶梯式的堆栈使得落灰不致覆盖,造成一般柴烧无可避免的粗糙蒙尘现象,而排窑的方位与高度也会产生不同的色泽与亮度。
再就柴火来说,一般陶艺家为节省成本,往往取材自台风或大雨过后的漂流木或碎木,但他认为几经风雨侵蚀的漂流木,原有的能量早已消失大半,绝对无法烧出令人惊艳的黄金作品。因此不惜远从宜兰老家迁居至台湾的木雕之乡苗栗三义,为的就是每天都能取得木雕厂锯剩的上好木材,将土、窑、柴三者累积的能量在烈火高温中焠炼为亮丽的永恒。作品不仅洋溢黄金亮丽的温润色泽,且保留了柴烧浑厚内敛的火痕质感,在连续36小时不眠不休的烈火高温中,由土胎浴火凤凰释出的天然金色,不仅层次丰富,更饱含敦厚婉约的光芒,我特别定义为“新柴烧”。
不过成就金碧辉煌的代价可不轻,即便经过多年的不断试炼,每次开窑的成功率都不超过三成,有时甚至连开数窑都全军覆没,让他欲哭无泪。所幸热情的金维从不气馁,不断在逆境中反转求胜。每次看他充满忐忑与兴奋交迭的复杂心情,宛如彩券开奖般搬开窑口砖块的刹那,我的呼吸也跟着急促了起来;当一个个黄金耀眼的大小茶仓、茶碗与茶壶顺利取出,在阳光下闪耀着醉人的光芒,我也感染了他的快樂。
金价越来越高不可攀,不仅装金假牙或新婚购买金饰的大批民众频频叫苦,就连必须以黄金作为接点的科技大厂也深受其害。不过台湾却有不少壶艺家樂在其中,近一两年的壶艺展览,就不乏金光闪闪的壶器,让喜爱黄金的民众与收藏家趋之若鹜。
以岩矿壶名家邓丁寿为例,前年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瀚艺陶情”茶器创作个展,黄金闪烁的提把或壶钮、口缘等茶壶与茶仓就成了全场的焦点。此外如资深壶艺家李幸龙、刘世平、江王于、长弓、吴金维、李仁嵋等,近年也纷纷以不同材质或技法,呈现黄金美学的贵气而深受瞩目。
邓丁寿与刘世平的黄金表现,主要是以附着性佳的“金水”作为加饰材料,使原本的陶壶呈现贵重金属的奢华感。做法是在陶壶烧成后淋上金水,再以720℃左右的低温二次烧造,因此无论耐磨性、耐洗涤性均十分优越,而质量与色感也十分稳定,不易褪色或脱落。但胚体结构的不同或二次烧结温度的差异,都可能影响金色的亮度与质感,因此非经长时间的反复试炼不可。
江玗的金质主要呈现在壶嘴、提把与落款,且全然不同于前述两人的金水烧造,而是在陶壶烧就后,以金箔胶直接将金箔贴上,最后涂上保护漆才大功告成,所呈现的金色较为沉稳。尽管无须再经一次低温烧造,但由于每个细节都必须重复多次黏贴,所费不赀。今日随着金价高涨,金箔也成了壶艺家昂贵的沉重负担。
以生漆涂装彩绘陶器而闻名的壶艺名家李幸龙,则始终不改创作的一贯风格:在陶壶贴上金箔后,再涂上层层生漆共12道,经过不断重复打磨、抛光,共需花费20~30天始能完成,其附着性与耐磨性更佳,能永保金色不致黯淡或褪色。他说金箔大多贴上二层,表面涂以生漆后所呈现的破裂意象,正是他所要呈现的低调奢华。
针对一般人对生漆是否致毒的疑虑,李幸龙说生漆系不同于化学漆的天然植物漆,而且必须使用樟脑油等植物性溶剂,完成后可承受240℃~250℃的高温,远高于泡茶所需的100℃水温,因此安全绝对无虞。目前所使用的生漆多来自日本或福州等地。
中生代岩矿壶名家长弓,则使用铜材营造亚光的黄金印象,彷佛年代久远的古铜金饰,表现时而沉稳、时而炫丽耀眼的缤纷。做法是在完成陶壶素胚后,精算出烧成后的收缩系数,再将铜材以高温熔塑、切割,雕饰为花鸟或官纹等古典图案的壶盖表层,待陶壶与壶盖烧就后嵌入,成就金属质感与岩矿交织、古典与现代融合的炯炯贵气,令人爱不忍释。
最让我感到惊奇的则是吴金维、李仁嵋的黄金呈现,两人完全不用金水、金箔或任何金属材料,纯粹以“一土、二火、三窑技”的柴烧窑变,表现出兼具黄金光泽与多种色彩自然互补的炫灿。
首次看到吴金维的金壶,还以为他上了一层近似黄金的釉药,当得知金色闪烁的亮丽纯然来自柴烧时,委实令人无法置信。他说十多年来一直自行研究调配陶土,利用土中饱含的大量铁质,不断以还原、氧化两种方式交替窑烧,当温度达到1240℃的燃烧点,冒着温度再增高造成表层起泡的风险,继续加温至1-250℃,才能达到黄金般的彩度。而炫灿如金的容颜则决定于还原烧的温层,氧气量过高则烧成黑金或其它不可预知的颜色。
吴金维表示,要成就黄金茶器,从建造柴窑之初就必须考虑诸多因素。目前一般柴窑大多为“穴窑”而非拾阶而上的传统“登窑”,但由他一手打造的柴窑却采穴窑外观、登窑内部结构。简单的说,就是火膛块砖与块砖之间有高度落差,阶梯式的堆栈使得落灰不致覆盖,造成一般柴烧无可避免的粗糙蒙尘现象,而排窑的方位与高度也会产生不同的色泽与亮度。
再就柴火来说,一般陶艺家为节省成本,往往取材自台风或大雨过后的漂流木或碎木,但他认为几经风雨侵蚀的漂流木,原有的能量早已消失大半,绝对无法烧出令人惊艳的黄金作品。因此不惜远从宜兰老家迁居至台湾的木雕之乡苗栗三义,为的就是每天都能取得木雕厂锯剩的上好木材,将土、窑、柴三者累积的能量在烈火高温中焠炼为亮丽的永恒。作品不仅洋溢黄金亮丽的温润色泽,且保留了柴烧浑厚内敛的火痕质感,在连续36小时不眠不休的烈火高温中,由土胎浴火凤凰释出的天然金色,不仅层次丰富,更饱含敦厚婉约的光芒,我特别定义为“新柴烧”。
不过成就金碧辉煌的代价可不轻,即便经过多年的不断试炼,每次开窑的成功率都不超过三成,有时甚至连开数窑都全军覆没,让他欲哭无泪。所幸热情的金维从不气馁,不断在逆境中反转求胜。每次看他充满忐忑与兴奋交迭的复杂心情,宛如彩券开奖般搬开窑口砖块的刹那,我的呼吸也跟着急促了起来;当一个个黄金耀眼的大小茶仓、茶碗与茶壶顺利取出,在阳光下闪耀着醉人的光芒,我也感染了他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