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积极性才高,教学质量才有保障。现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可通过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我在讲解加减混合运算时,为了增强吸引力,一开始我就讲述一个小白兔拔萝卜的故事: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白兔,特别喜欢吃萝卜,收获萝卜的季节到了,小白兔拔萝卜时可专心了,第一天小白兔拔了10个,第二天拔了12个。故事讲到这里,我提问学生:“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1:“两天共拔多少个?”学生2:“第一天比第二天少拔几个?或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拔几个?”我接着问:“假如吃了2个,小白兔现在有几个萝卜?”学生列式:10+12-2=20(个)。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起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可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的正迁移。可以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的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但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的思路方法,可使学生亲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使用最佳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典型性,要适时,要能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的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出来。
三、巧妙设疑,提高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充分利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调整等过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四、大胆动手操作,提高学习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激起和诱发学生思维的展开,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感到在学习数学中“有意思”、“有故事”、“有成功”。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善用脑筋,多让学生感受师爱、联系生活、动手操作、化静为动、互相竞赛,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一定能够提高。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可通过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我在讲解加减混合运算时,为了增强吸引力,一开始我就讲述一个小白兔拔萝卜的故事: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白兔,特别喜欢吃萝卜,收获萝卜的季节到了,小白兔拔萝卜时可专心了,第一天小白兔拔了10个,第二天拔了12个。故事讲到这里,我提问学生:“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1:“两天共拔多少个?”学生2:“第一天比第二天少拔几个?或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拔几个?”我接着问:“假如吃了2个,小白兔现在有几个萝卜?”学生列式:10+12-2=20(个)。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起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可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的正迁移。可以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的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但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的思路方法,可使学生亲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使用最佳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典型性,要适时,要能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的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出来。
三、巧妙设疑,提高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充分利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调整等过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四、大胆动手操作,提高学习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激起和诱发学生思维的展开,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感到在学习数学中“有意思”、“有故事”、“有成功”。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善用脑筋,多让学生感受师爱、联系生活、动手操作、化静为动、互相竞赛,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一定能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