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Bird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广东多年中考历史试题来看,历史学科注重的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以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从2011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来看,它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强调基础,考查学生的时序思维能力,试题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顺序排列,引导考生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历史。大多数非选择题的情境“贯通古今、关联中外”,既突出新课程“专题”的特点,更强调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注重各章各节知识结构的构建,特别是对于课本主干知识的考查。因而,中考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吃透课本、理解线索、构建知识网络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而实际情况是,相当大部分学生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还没有形成牢固的知识结构,以至在答题时想到哪里答到哪里,零散的史实答了不少,但有效的史实不多。那么,如何吃透课本、理清线索、构建知识网络呢?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方面:其一、学会看目录特征,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其二、重视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讲解,让学生形成横向的总体认识;其三、每学完一章或一單元,马上进行归纳与总结,构建知识结构,精设专题,构造学生的纵向思维。
  二、培养学生形成通史意识能力
  新课改下,各地使用不同的版本和教材,再加上受习惯性认识和教材本身的编排体例的影响,学生学习中容易造成“世界史”和“中国史”的割裂。突出表现为学生在碰到立足于中国史的题目时不能把其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分析,在碰到立足于世界史的试题时也不能联系到中国史。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与世界历史的变幻发展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贯通中外古今、把握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例如:讲到中国近代“百日维新”时,介绍背景应由帝国主义国家掀起新一轮侵略扩张,特别是对中国的侵略,导致中国国内的民族危机,这样学生就很好理解。讲到世界历史中的“工业革命”时,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而中国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自然经济为主,这就造成近代西方国家强大而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这样把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理解就容易得多。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引导学生将“中国史”和“世界史”、把政治与经济、文化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比较学习,促使学生形成“大历史”观念,力求学生做到不光有“古今”的纵向思维,而且要具备“中外”和“政治、经济、文化一体”的横向联系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
  很多同学把历史课本背得很熟,可考试就是考不好,或是拿不了高分,其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是,学过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不会根据不同的题目,灵活地迁移、运用组合知识。迁移能力是指将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在学习其它类似的新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的能力。迁移能力的形成需在全面掌握知识前提下,能运用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史实,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具备的“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能力。如讲到近代清朝落后的原因,可归结为:政治的腐败、民族间矛盾和外国的侵略、落后的农耕经济、人民的起义、科技的落后等。更主要的是封建经济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由此形成的认识我们也可以用在分析其它事件的原因时候得以运用。
  四、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维能力
  迁移能力的形成,必须立足于多角度思维能力之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同一道题可能因为考察的角度不同而得分迥异。例如分析题目 “关于三国政治形势变化”,侧重考查历史研究材料的来源和功能,这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也是代表今后中考的一个方向。比如这一题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①官方的材料具有权威性,可信度较高;②官方文献有歪曲或美化事实的嫌疑;③学者著作有主观认识;④小说反映了社会现实及人们的思想观念;⑤小说是虚构的,不能够作为严肃的史料。”学生回答任何一个方面,都可得分。教学中对于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亦显得重要和必要。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也是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方法建议。  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学生每天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段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在下午进行锻炼,也是学校每天下午开展课外活动课的结果,同时也保证学生了进行锻炼的基本时间,这也可以看
广州市美术中学是一所美术特色普通高中,学校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表现能力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可持续发展素质,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培养学生成为有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的美术人才,向美术类高等院校输送优秀后备生。  学生经过三年初中学习,选择就读我校,客观上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在自己的生涯发展中做了一次重要的选择,那就是行业的选择。但我们在学生入校后的调查中发现,有些家长、学生不是因为热爱美术而
在已个性化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改变过去的学习观,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成为真正的作者,表达自己对生活生命的感悟,成为能与人真实交流人格健全的人。明白交流,理解,合作的重要,学会倾听,捍卫自己的“倾听权”和“言说权”。对话也不是无规则的,他要求对话者之间能够互相尊重、共同致力于主题的探讨。不遵守对话本身所具备的自我约束的规则就是对对话的一种挑战,容易出现假对话。作为双主体存在或淡化主体的学习共同体的
一、教育主管部门是道德教育力量的关键  1. 加强政策引导,发挥主导作用。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大局的战略任务,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规范各阶段学校的道德建设任务、措施,特别是幼儿园、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还处在空白、朦胧的时候,我们要用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来教育引领学生,让他们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思想导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提高良好、自觉的社会公德观念奠定基础。  2. 发挥教
曾经组织过一次“洋快餐与我”的综合实践调查活动,我们要求家长陪同,以小组为单位到肯德基餐厅去开展调查。  第二天,我按时到达目的地。当时,已经有两个家长和两个小孩到了,这两位家长在交谈,甲说:“听说你的外甥女在美国读书,读得不错吧!”乙说:“是啊,他们那里的学习很轻松,没有那么多作业,很多实践活动。”甲接着说:“我们这里的教学太严了,作业又多,小孩没有什么自主学习的机会。”乙说:“对对对,学生的自
高中英语教材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际关系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如何利用蕴涵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自然融入教学?  一、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1. 发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教学高一Module 1 Unit 1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指导学生了解英语语言发展,我们可以引出汉语
创新教育要避开传统教育的“创造性不育症”,就要引导学生了解、参与创造性活动,体验、经历其过程。  一、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相联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欲望,使学生产生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并产生创新的动机。马克思说过:“激情、人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时,一方面要
小学数学练习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并提高各种思维能力而精心设计的一种课。数学练习课上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学生理解、掌握并应用所学知识的好坏,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新课程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如何在数学练习课教学中实施?  一、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  练习一般经
德国教育家第期多惠曾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精彩的导入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进入美妙的学习境界,从而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实验导入是新课导入的最佳方式之一,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实验导入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进而转化为一种兴趣、乐趣、志趣,变苦学为乐学,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那将是学习化学的最佳状态,而且为今后的创造发明打下坚
一、问题的提出  1. 背景:初中英语模块主题语言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源于笔者在任教初中英语(外研版)的教学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源于笔者进行国家教育部“十五” 规划课题重点子课题“基于母语环境下英语自主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培养途径探究”实验探究的发现。  2. 现状:外研版的《英语》(新标准)每个模块都设计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真实运用任务(real-use task),使英语教学活动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