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育主管部门是道德教育力量的关键
1. 加强政策引导,发挥主导作用。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大局的战略任务,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规范各阶段学校的道德建设任务、措施,特别是幼儿园、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还处在空白、朦胧的时候,我们要用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来教育引领学生,让他们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思想导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提高良好、自觉的社会公德观念奠定基础。
2. 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的世界观。教材是最能影响学生思想的素材,是德育最有效的手段,教材编写部门要整合各种德育资源,研究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改进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在各阶段的教材中合理安排一定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蓝本,努力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技能的同时,也端正了自己的思想,是非分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健全机构,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德育的常设机构,形成自身严谨的工作作风,根据实际,制订措施,履行职能,督促检查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完善学校的道德工作体系。
4.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借助政府、媒体的力量,加强公民社会公德和道德宣传,在社会中形成讲道德、讲文明的文化氛围,让社会成为进行道德建设的大课堂,让社会为未成年人的产生积极的效果。
二、学校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力量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学校教育是整合德育力量的核心。各级学校要充分认识教育的本真,从国家和民族的大局出发,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1. 学校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最深刻,作为国家的育人场所,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守住育“人”的正确方向,把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作为办学的主旨,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把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信仰的社会建设者摆在重要的位置。不要因为升学等压力的影响,忽视了对教育对象的德育,使我们学校培养的“人才”中,出现了一些道德观念淡薄、是非不分的人,走上邪道,危害社会;出现了缺乏理想,缺乏国家的大局观念,急功近利,不能为国家和民族发挥应有的作用,浪费国家的资源。
2. 学校要正确认识德育与知识教育的辩证关系。德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德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育人的美好情感和情操,使人的精神的各個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知识教育的核心是把握知识,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知识教育是基础,德育是核心,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推动、辩证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理智和智慧的重要性,强调真理的追求和辨证的思考,有着浓重的思辩传统。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崇尚伦理,自强不息,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前赴后继,英勇不屈,以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的领土,维护国家的尊严,是同这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密不可分。这说明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能促进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作为一所生源素质不是很好的农村学校,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端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态度,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3. 适应社会发展,完善德育工作内容。学校要整合各种古今德育资源,研究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研究新时期的社会特点,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改进思想品德和德育方法,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注入时代气息,寓于“知识性、趣味性、道德性、时代性”为一体,有机统一于学校的德育体系中。
4.完善道德规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完善《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培养良好习惯,加强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教育,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责任编辑 龙建刚
1. 加强政策引导,发挥主导作用。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大局的战略任务,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规范各阶段学校的道德建设任务、措施,特别是幼儿园、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还处在空白、朦胧的时候,我们要用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来教育引领学生,让他们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思想导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提高良好、自觉的社会公德观念奠定基础。
2. 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的世界观。教材是最能影响学生思想的素材,是德育最有效的手段,教材编写部门要整合各种德育资源,研究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改进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在各阶段的教材中合理安排一定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蓝本,努力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技能的同时,也端正了自己的思想,是非分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健全机构,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德育的常设机构,形成自身严谨的工作作风,根据实际,制订措施,履行职能,督促检查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完善学校的道德工作体系。
4.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借助政府、媒体的力量,加强公民社会公德和道德宣传,在社会中形成讲道德、讲文明的文化氛围,让社会成为进行道德建设的大课堂,让社会为未成年人的产生积极的效果。
二、学校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力量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学校教育是整合德育力量的核心。各级学校要充分认识教育的本真,从国家和民族的大局出发,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1. 学校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最深刻,作为国家的育人场所,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守住育“人”的正确方向,把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作为办学的主旨,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把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信仰的社会建设者摆在重要的位置。不要因为升学等压力的影响,忽视了对教育对象的德育,使我们学校培养的“人才”中,出现了一些道德观念淡薄、是非不分的人,走上邪道,危害社会;出现了缺乏理想,缺乏国家的大局观念,急功近利,不能为国家和民族发挥应有的作用,浪费国家的资源。
2. 学校要正确认识德育与知识教育的辩证关系。德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德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育人的美好情感和情操,使人的精神的各個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知识教育的核心是把握知识,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知识教育是基础,德育是核心,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推动、辩证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理智和智慧的重要性,强调真理的追求和辨证的思考,有着浓重的思辩传统。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崇尚伦理,自强不息,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前赴后继,英勇不屈,以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的领土,维护国家的尊严,是同这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密不可分。这说明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能促进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作为一所生源素质不是很好的农村学校,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端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态度,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3. 适应社会发展,完善德育工作内容。学校要整合各种古今德育资源,研究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研究新时期的社会特点,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改进思想品德和德育方法,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注入时代气息,寓于“知识性、趣味性、道德性、时代性”为一体,有机统一于学校的德育体系中。
4.完善道德规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完善《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培养良好习惯,加强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教育,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