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在淘宝网上不经意的闲逛,让我注意到:某商家在介绍“车载储物箱”这一产品的时候,用电子秤测箱体的质量,用带电子显示盘的游标卡尺测箱壁的厚度,其精确度达到0.01mm。这些情景让我不禁地联想到了当前的物理教学实际:在现行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关于长度的测量工具课本上虽然出示了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仪器的图片,但在学生实验部分只是涉及了直尺的使用、并对实验估读进行强调,对于那些测量方便、精确度高、现代生活用得较为普遍的红外线、超声波等电子测距仪只是在课后阅读材料中提了提,没有设置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等教学体验活动,而且大多学校实验室就没有这样的现代科技测量器材;关于质量的测量,课本上重点对生活中用的很少、操作又麻烦的天平的使用做了强调并作为考查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而对于电子天平、生活中用得普遍的电子秤也只是提了提……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革新工程,教育理念不仅需要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也应紧随时代发展和变迁做出适当的调整,现就物理教学内容的更新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一、国家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调研,推动教育内容的变革与更新,推陈出新,促进教育内容与时代变迁的极大融合。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在变革方面取得的成绩我们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近些年,教材内容随时代发展更新的周期是越来越短,拿北师大版教材来说,发行近十余年,已经有好几次变化调整,通过“信息库”、“知识窗”、“你知道吗?”等窗口增加了很多体现时代发展的新内容。然而我认为:教材编写部门及审核部门应在不断“出新”的同时,还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推陈”,只“出新”、不“推陈”或“出新”多、“推陈”少,无疑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比如,考虑到现时代“天平”这种测量工具服务于生活的意义并不大,因而在质量测量中关于天平的教学,只需让学生了解其是利用杠杆的原理来工作的就行了,没有必要把操作使用过程当做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强烈要求学生掌握,课标中更应淡化对天平操作的考核要求。其实也可以更大胆一些:在教材设置上干脆用“电子天平”或“电子秤” 直接代替“学生天平”教学。
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更加重视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优化,特别是尽快实现对实验学科改革出现的新的实验仪器及教具的配置。
前面已经提到:现行物理教材在坚持传统测量仪器教学的同时,已经有了新型测量仪器的渗透,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新型仪器在教学上必将取代传统仪器,比如各式各样的“电子测距仪”会取代“传统刻度尺”,“电子天平”、“电子秤”会取代“学生天平”,就像“电子计算器”取代“算盘”一样,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然而,现在很多学校实验室都没有这些新型测量仪器,因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考虑逐步完善新型测量仪器及教具的配置,对于科技含量高、耗资金且次要的教学仪器如红外线测距仪、超声测距仪等可以先以学区为单位,学区内几个学校共用一套仪器,实现资源共享,以备教学所需。
三、物理教学工作者应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物理教学内容改革向“新”的方向发展。
1.合理使用教材,整合多版本教材资源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导下,多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相继出现,打破了由“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一纲一本”体制,现在可谓“一标多本、百花齐放”,据我所知,全国目前主要有六个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但我国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存在地理条件、教学环境、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任何版本教材中设置的教学情景都不一定具有普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用好本地区所选教材的同时,还需对其它版本教材进行研究,整合各版本教材中的优质资源,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更符合地区实际、更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和资源,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2.结合地区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开发适应时代发展,同时又适应当地学生情况的开放式物理校本课程,是物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将贴近日常生活的物理知识引进到校本课程中来,如:塔吊的作用及力学原理、自行车中的摩擦、运动场上的物理学、家电中的物理知识、超声测速仪的工作原理等;也可以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育,如卫星发射与航天科技、低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光纤通讯、纳米技术、新能源开发等;另外物理教材中本身就有的一些小制作,限于课堂时间,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为此我们也可以开发为物理校本课程内容,如:自制潜望镜,自制小喷泉,简易风力发电器等。
3.加强教学研究,努力开创物理教学实践的“新”局面
为了更好适应教学实际,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应加强教学研究,对教材设置的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大胆创新和改进,比如:在《物体浮沉条件》一节中,北师大版教材设置了用“撑开牙膏袋”的办法来探究如何让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的物体漂浮于水面的方法,由于现在用的牙膏袋普遍是塑料制的,弹性大,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很难先将牙膏袋挤瘪,实验效果并不好,为此我们可以用易拉罐、橡皮泥等生活物品来代替牙膏袋,这样不仅改善了实验效果,又能更好的拉近物理与生活间的距离。
物理教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新月异的大时代变迁中,我们只要能紧跟时代步伐,推陈出新,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定能成为教改大潮中强有力的掌舵者。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革新工程,教育理念不仅需要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也应紧随时代发展和变迁做出适当的调整,现就物理教学内容的更新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一、国家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调研,推动教育内容的变革与更新,推陈出新,促进教育内容与时代变迁的极大融合。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在变革方面取得的成绩我们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近些年,教材内容随时代发展更新的周期是越来越短,拿北师大版教材来说,发行近十余年,已经有好几次变化调整,通过“信息库”、“知识窗”、“你知道吗?”等窗口增加了很多体现时代发展的新内容。然而我认为:教材编写部门及审核部门应在不断“出新”的同时,还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推陈”,只“出新”、不“推陈”或“出新”多、“推陈”少,无疑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比如,考虑到现时代“天平”这种测量工具服务于生活的意义并不大,因而在质量测量中关于天平的教学,只需让学生了解其是利用杠杆的原理来工作的就行了,没有必要把操作使用过程当做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强烈要求学生掌握,课标中更应淡化对天平操作的考核要求。其实也可以更大胆一些:在教材设置上干脆用“电子天平”或“电子秤” 直接代替“学生天平”教学。
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更加重视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优化,特别是尽快实现对实验学科改革出现的新的实验仪器及教具的配置。
前面已经提到:现行物理教材在坚持传统测量仪器教学的同时,已经有了新型测量仪器的渗透,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新型仪器在教学上必将取代传统仪器,比如各式各样的“电子测距仪”会取代“传统刻度尺”,“电子天平”、“电子秤”会取代“学生天平”,就像“电子计算器”取代“算盘”一样,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然而,现在很多学校实验室都没有这些新型测量仪器,因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考虑逐步完善新型测量仪器及教具的配置,对于科技含量高、耗资金且次要的教学仪器如红外线测距仪、超声测距仪等可以先以学区为单位,学区内几个学校共用一套仪器,实现资源共享,以备教学所需。
三、物理教学工作者应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物理教学内容改革向“新”的方向发展。
1.合理使用教材,整合多版本教材资源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导下,多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相继出现,打破了由“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一纲一本”体制,现在可谓“一标多本、百花齐放”,据我所知,全国目前主要有六个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但我国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存在地理条件、教学环境、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任何版本教材中设置的教学情景都不一定具有普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用好本地区所选教材的同时,还需对其它版本教材进行研究,整合各版本教材中的优质资源,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更符合地区实际、更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和资源,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2.结合地区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开发适应时代发展,同时又适应当地学生情况的开放式物理校本课程,是物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将贴近日常生活的物理知识引进到校本课程中来,如:塔吊的作用及力学原理、自行车中的摩擦、运动场上的物理学、家电中的物理知识、超声测速仪的工作原理等;也可以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育,如卫星发射与航天科技、低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光纤通讯、纳米技术、新能源开发等;另外物理教材中本身就有的一些小制作,限于课堂时间,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为此我们也可以开发为物理校本课程内容,如:自制潜望镜,自制小喷泉,简易风力发电器等。
3.加强教学研究,努力开创物理教学实践的“新”局面
为了更好适应教学实际,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应加强教学研究,对教材设置的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大胆创新和改进,比如:在《物体浮沉条件》一节中,北师大版教材设置了用“撑开牙膏袋”的办法来探究如何让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的物体漂浮于水面的方法,由于现在用的牙膏袋普遍是塑料制的,弹性大,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很难先将牙膏袋挤瘪,实验效果并不好,为此我们可以用易拉罐、橡皮泥等生活物品来代替牙膏袋,这样不仅改善了实验效果,又能更好的拉近物理与生活间的距离。
物理教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新月异的大时代变迁中,我们只要能紧跟时代步伐,推陈出新,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定能成为教改大潮中强有力的掌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