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物理教学改革中要引导学生拓展和深化知识,老师要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的思考题,鼓励学生思考后抢先回答,对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课后共同讨论,甚至争辩,使知识不断拓展,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拓展能力增强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挥独特见解,显现创造才能。
[关键词]中学物理 新课程改革 创新
目前初中教育改革的目标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也积极投入了这场改革。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怎样在实验教学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几点做法。
一、注重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依据学生的“独立发现的道路让学生去走”心理发展规律。我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力求做到这一点,具体做法是:根据实验目的及原理,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索多种方案,优化最佳方案,使问题圆满解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可以避免教师、教材对学生思维的压抑,避免无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某一特定模式,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处于主动思维的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猜想,不轻易否定,就是对学生错误的猜想也不要简单地给予批评,要培养学生广泛的探究兴趣、强烈的创新动机和自信心。
我还在物理实验中激励学生不限于课本中的器材,将器材开放,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去设计实验,鼓励学生写出有独立见解的实验报告,在实践中创新,然后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分析得出合理的器材与步骤,这样就把以往学生抄实验报告改变为发散思维的过程,如在讲到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密度时,我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去设计实验,写出实验器材和步骤,对于器材,有些学生把课本中的玻璃杯换成了口杯等,在步骤上,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还有些学生在步骤上先称空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后的总质量……对于器材,我表扬了学生肯动脑筋;在步骤上我肯定了将盐水全部倒入的合理性,并对先称空杯后再倒入盐水称总质量的做法进行了讨论,分析后得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将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由于杯底和壁还粘有盐水,使测得的体积小于杯中原盐水的体积,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这样使学生感到有一种成就的喜悦,师生探究的快乐,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在讲述大气压强这节课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引入:给学生两个玻璃杯,一杯装有水,一个是空杯子,还有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我要求孩子们利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把水从有水的杯子拿到没水的杯子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想到用手堵住下端开口来取水,这时教师告诉他们我表演个小魔术可以不堵下端开口也可以把水取走,学生不大相信,然后教师演示,而不告诉他们手是堵住的上端开口,让学生也试试,有的学生没注意观察做不成功,有的观察到了就成功了,这时老师再告诉他们自己是怎么做的,他们亲自实验时都很兴奋,都很想知道为什么可以,所以这个实验的设计把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堂物理课他们听的非常认真,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重视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
物理演示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来,这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演示实验的创新,应主要突出实验的过程教学,因为过程教学是物理现象和实验结论之间的纽带,只有搞清楚过程,才有得出正确结论的基础。
在实验中,重视过程,留出一定空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在实验中首先应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追究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并由学生综述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通过把实验过程突出给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聪明来自他的手指头”。这说明了“动手”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手的实验,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判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比如,学习“液化现象”时,课本上有压缩体积的演示实验,而没有降温液化的实验,我让学生每人手拿一块玻璃,并对玻璃哈气,让学生体会、研究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在上分组实验课时,秩序井然,实验结论正确,而实验考查时,发现不少同学动手能力差,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分组实验的时候,大部分教师只注意小组的活动,如各小组是否动手,各组的实验数据、各组完成实验的情况等,而没有注意到组内每个人的活动,基础好的或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次做,而其他同学坐着看,没有做到人人动手。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分组实验时应强调:实验时,每次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能提高。
四、重视课外实验和小制作活动
课外小实验及小制作是课内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补充。一般所用的器材简单易找,实验易做,现象明显,便于学生理解,巩固新学知识。所以我要求学生人人做这些实验,并给他们评分,作为平时实验成绩,还挑选好的作品留下来,参加展评。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动手能力也得到较大的提高。例如,在讲解物态变化时让学生课下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段电线去掉塑料皮,将裸露的细铜丝树状挂在图示的烧杯中,杯内装有樟脑碎末,杯口用玻璃盖住,然后用酒精灯对烧杯底均匀加热,待蒸气弥漫撤去酒精灯,稍凉后打开玻璃,“小树”上均匀地挂了一层雪白萘晶体,成了一棵“冰雪之树。”这样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改革中要引导学生拓展和深化知识,老师要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的思考题,鼓励学生思考后抢先回答,对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课后共同讨论,甚至争辩,使知识不断拓展,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拓展能力增强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挥独特见解,显现创造才能。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方式多种多样。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物理 新课程改革 创新
目前初中教育改革的目标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也积极投入了这场改革。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怎样在实验教学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几点做法。
一、注重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依据学生的“独立发现的道路让学生去走”心理发展规律。我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力求做到这一点,具体做法是:根据实验目的及原理,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索多种方案,优化最佳方案,使问题圆满解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可以避免教师、教材对学生思维的压抑,避免无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某一特定模式,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处于主动思维的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猜想,不轻易否定,就是对学生错误的猜想也不要简单地给予批评,要培养学生广泛的探究兴趣、强烈的创新动机和自信心。
我还在物理实验中激励学生不限于课本中的器材,将器材开放,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去设计实验,鼓励学生写出有独立见解的实验报告,在实践中创新,然后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分析得出合理的器材与步骤,这样就把以往学生抄实验报告改变为发散思维的过程,如在讲到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密度时,我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去设计实验,写出实验器材和步骤,对于器材,有些学生把课本中的玻璃杯换成了口杯等,在步骤上,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还有些学生在步骤上先称空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后的总质量……对于器材,我表扬了学生肯动脑筋;在步骤上我肯定了将盐水全部倒入的合理性,并对先称空杯后再倒入盐水称总质量的做法进行了讨论,分析后得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将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由于杯底和壁还粘有盐水,使测得的体积小于杯中原盐水的体积,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这样使学生感到有一种成就的喜悦,师生探究的快乐,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在讲述大气压强这节课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引入:给学生两个玻璃杯,一杯装有水,一个是空杯子,还有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我要求孩子们利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把水从有水的杯子拿到没水的杯子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想到用手堵住下端开口来取水,这时教师告诉他们我表演个小魔术可以不堵下端开口也可以把水取走,学生不大相信,然后教师演示,而不告诉他们手是堵住的上端开口,让学生也试试,有的学生没注意观察做不成功,有的观察到了就成功了,这时老师再告诉他们自己是怎么做的,他们亲自实验时都很兴奋,都很想知道为什么可以,所以这个实验的设计把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堂物理课他们听的非常认真,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重视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
物理演示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来,这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演示实验的创新,应主要突出实验的过程教学,因为过程教学是物理现象和实验结论之间的纽带,只有搞清楚过程,才有得出正确结论的基础。
在实验中,重视过程,留出一定空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在实验中首先应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追究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并由学生综述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通过把实验过程突出给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聪明来自他的手指头”。这说明了“动手”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手的实验,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判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比如,学习“液化现象”时,课本上有压缩体积的演示实验,而没有降温液化的实验,我让学生每人手拿一块玻璃,并对玻璃哈气,让学生体会、研究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在上分组实验课时,秩序井然,实验结论正确,而实验考查时,发现不少同学动手能力差,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分组实验的时候,大部分教师只注意小组的活动,如各小组是否动手,各组的实验数据、各组完成实验的情况等,而没有注意到组内每个人的活动,基础好的或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次做,而其他同学坐着看,没有做到人人动手。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分组实验时应强调:实验时,每次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能提高。
四、重视课外实验和小制作活动
课外小实验及小制作是课内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补充。一般所用的器材简单易找,实验易做,现象明显,便于学生理解,巩固新学知识。所以我要求学生人人做这些实验,并给他们评分,作为平时实验成绩,还挑选好的作品留下来,参加展评。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动手能力也得到较大的提高。例如,在讲解物态变化时让学生课下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段电线去掉塑料皮,将裸露的细铜丝树状挂在图示的烧杯中,杯内装有樟脑碎末,杯口用玻璃盖住,然后用酒精灯对烧杯底均匀加热,待蒸气弥漫撤去酒精灯,稍凉后打开玻璃,“小树”上均匀地挂了一层雪白萘晶体,成了一棵“冰雪之树。”这样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改革中要引导学生拓展和深化知识,老师要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的思考题,鼓励学生思考后抢先回答,对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课后共同讨论,甚至争辩,使知识不断拓展,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拓展能力增强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挥独特见解,显现创造才能。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方式多种多样。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