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考指挥棒下,有些教师和学生只是把语文作为获取分数、跨入大学校门的手段,使语文教育充满了功利的色彩。鉴于此种情况,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反思。我认为语文教学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教化作用,教师应从情感渗透、文化浸染、个性飞扬这三方面着手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从语文教学中得到文化的滋养,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品位,完善自己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渗透 文化浸染 个性飞扬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ourse standard
Xiao Junqin
【Abstract】Under the baton of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 som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reat Chinese as the means just for scoring and stepping into the gate of college, which makes Chinese education full of utilitarian color.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I has turned over to think about my own Chinese teaching and then I found that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shoulder the very important social civilizing function, teachers should make their teaching from the feeling infiltration, culture inoculation and individuality brilliance, make students get culture nourishing, draw the distil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n improve their own culture attainment, raise their taste and perfect their personality.
【Keywords】Chinese teaching Feeling infiltration Culture inoculation Individuality brilliance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明,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我们的教学中必不可少。但是,语文在现在的应试教学中,地位已变得十分尴尬。因为语文是母语,几千年积淀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考点较多,需要长期积累,绝不可能象其他学科一样,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使成绩得到较大提高,所以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大部分学生早已把它看作是副科,认为学不学都一样,反正分数没有多大变化。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上语文课,漫无目的,无所事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坚守住语文课堂这一阵地,进而辐射到课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对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情感渗透,文化浸染,个性飞扬。
1.情感渗透。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新课标在教学目的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教学内容和要求阅读第三条指出: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现行的广东语文教材分两类,一类是必修,一类是选修。我们至少可以从这两类语文书中挖掘两种情感。概言之,一种是社会情感,一种就是个人情感。
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我们的日常交流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而人类文化也是永远脱离不了情感,所以说无论怎样界定语文,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诗意化、最富有情感色彩的学科。
我们有部分学生情感淡漠,对父母、对长辈、对他人,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有些学生从不理解他人,在很多事情上显得自私、麻木、冷淡,甚至仇视父母、仇视他人、仇视社会。有时,你会感到他们就是一架机器,毫无感情。近年来,学生犯罪所造成的诸多惨剧中,不少都是与学生情感淡漠是息息相关的。这为我们敲响的警钟,因此,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
情感的范畴非常宽泛,语文教学可从以下二方面培养学生情感。
首先,培养学生有爱心。爱心是指关怀、爱护人的思想感情。这里的“人”,主要是指向他人,也包括自己。爱自己,就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培养自己健康的情感。在语文教育中,更要让学生学会爱他人。爱他人,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爱自己的父母亲人,二是爱其他人,三是爱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即对弱势群体伸出援助之手。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激发他们的爱心。
比如,我在教授李密的《陈情表》时,就竭力地渲染李密的反哺之情,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密的孝心,感受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李密之所以辞不赴任,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祖母老来孤苦无依,以此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作为子女,应该怎样回报父母对自己的无私付出。在讲到孟子的文章时,特别讲了孟子的仁爱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亲爱”之情的推己及人,甚至推己及物。仁爱之情是更大范畴的无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它使得亲爱之情从家庭、家族走向社会。“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当我们的心中溢满爱心时,我们就会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社会上的弱示群体,通过对身边朋友、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的帮助,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博爱之心。
其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所谓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而崇高的情感,这种情感在我们的课本中是随处可见的。
语文书向我们中学生展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哈雷慧星到四大发明,从“天道合一”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学不可以已”到“因材施教”……这样一篇篇充满民族自豪感的文章,很容易激起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自豪感,他们会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的一员而骄傲。通过这类文章的学习,学生认真地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可以极大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情感教学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美。所谓人格主要是指兴趣、态度、情感、品德、价值观念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等方面。这些都不是天生的,惟有通过多种活动、实践、体验才能够形成、发展和完善。恰当运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启发诱导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懂得感恩、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从某种角度讲,比具体讲授知识要重要。
2.文化浸染。语文新课标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明,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语言本身即是文化,许多文化精华都蕴藏在文学作品、字里行间,也隐藏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育不仅是汉语言的学习和训练过程,更是中华文化浸染的过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语文课作为母语教学,必然要在课堂上渗透文化教育。所谓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我所说的文化是指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它包括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文化的总汇。更确切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的总汇。比如书法、国画、古典音乐、坊间工艺等传统艺术,比如诗词赋等传统文学,比如以儒家仁义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甚至起源于外域的佛教文化,还有以民族地域为特征的住宅、服饰、节日等组成的民俗文化。再如,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及伦理文化、饮食文化、教育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养生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在我们的教材中有所体现。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抓住契机,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华的文化,汲取文化的精华,使学生在文化浸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完善自己的人格。
3.个性飞扬。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谓有创新能力,即是指学生要有个性。“在教学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乌申斯基的话就是对新课标的最好诠释。
新课程不但为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预留了自由的空间,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而且从课程标准到教材都贯彻了民主、开放的精神。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拥有更大的个性自主权。试想,如果所有的教师都还是用同一种教材、同一种教参,教和学仍是千人一面,那和改革前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从以下方面体现自己的个性。
3.1 不拘一格与文本对话,不要人云亦云。许多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奉教参为准则,人云亦云,从不进行认真地思考。教几十年书,都只备一次教案,翻同一本教参,总重复着相同的话题。这样,不仅自己在业务上没有提高,而且会使学生也觉得教师所讲离自己很远。因为在备课中,没有新思想的注入,自己的思想也与社会脱节,对自己所授内容也缺乏热情,泛泛而谈,不能给学生有益的精神给养。教师面对文本,应与作者的精神进行对话,多角度地对文本进行解读,让自己心有所思,神有所悟。争取每一节课,都有一得。
比如,我在教授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时,就把教参放置一边,认真阅读文本。让自己进入峻青所描绘的海滨夏夜的美景中,仔细地去感受夏夜的风、夏夜的水、夏夜的天空所带来的那一种静谧温馨的气氛。最终我确立了“引导学生与自然对话,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美”的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学生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从而领悟到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的统一,我们人类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爱护地球的情感。
3.2 面对学生个体,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文化积累不一样,领悟能力不一样,思想层次也不一样,如果都用同一方法,那肯定达不到预期目标。《论语•颜渊》有四段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服礼为仁。一日克己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仁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認。’”“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对仁所作的四种解释,实际上就是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凸现了自己的个性。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本,或采用情感教学法,或采用“三主”“四式”法,或采用“民主点拨法”等等,富于变化,力求学生学有所得。
3.3 个性化语言,启迪学生心智。何谓个性化的语言,我认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一位教师上课时要有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二是面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师应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
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简单地说就是语文教师运用语言教学生用语言。在这里,语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语文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师运用语言的成功。因此,从运用语境的角度研究语文教学的语言意义不容忽视。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本文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话语,包括教师的独白和与学生的对话,也包括各种文字表达形式和体态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个性由它不同的教学功能所决定的。讲抒情性的文章时,教师就要用充满感情的诗一般优美的语言讲述,给学生以强烈的美的感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陶怡自己的情操。讲说理性较强的文章时,教师就应用逻辑性较强的语言进行讲述,以充分体现哲理性文章的特点;讲语言平实的文章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自然的、平实的语言进行讲述,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使学生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使学生的真实性情得到尽情的展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总之,面对不同的文本,教师或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或幽默诙谐、妙趣横生,或生动活泼、飘逸灵动,或词采丰富、情真意切,或凝练硬朗、深邃缜密,或平易中和、亲切风趣……尽最大的可能,在课堂上展示教师的语言个性。
由于语文教学的语境因素十分复杂,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只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在一定语境中有机地结合、艺术地组合,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面对心态各异的学生,我们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感染其心灵,通过文化浸染陶冶其性情,通过教师个性飞扬的讲解,激发其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使之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 尤立增等著.《教学语言的境界》.《语文教学通讯》.2001.第7期
2 陈统章.《文化浸染:语文教育的灵魂》.《语文教学通讯》. 2007.第3期
3 肖家芸等著.《教的个性与学的个性》.《语文教学通讯》. 2007.第3期
4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渗透 文化浸染 个性飞扬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ourse standard
Xiao Junqin
【Abstract】Under the baton of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 som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reat Chinese as the means just for scoring and stepping into the gate of college, which makes Chinese education full of utilitarian color.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I has turned over to think about my own Chinese teaching and then I found that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shoulder the very important social civilizing function, teachers should make their teaching from the feeling infiltration, culture inoculation and individuality brilliance, make students get culture nourishing, draw the distil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n improve their own culture attainment, raise their taste and perfect their personality.
【Keywords】Chinese teaching Feeling infiltration Culture inoculation Individuality brilliance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明,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我们的教学中必不可少。但是,语文在现在的应试教学中,地位已变得十分尴尬。因为语文是母语,几千年积淀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考点较多,需要长期积累,绝不可能象其他学科一样,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使成绩得到较大提高,所以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大部分学生早已把它看作是副科,认为学不学都一样,反正分数没有多大变化。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上语文课,漫无目的,无所事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坚守住语文课堂这一阵地,进而辐射到课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对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情感渗透,文化浸染,个性飞扬。
1.情感渗透。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新课标在教学目的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教学内容和要求阅读第三条指出: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现行的广东语文教材分两类,一类是必修,一类是选修。我们至少可以从这两类语文书中挖掘两种情感。概言之,一种是社会情感,一种就是个人情感。
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我们的日常交流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而人类文化也是永远脱离不了情感,所以说无论怎样界定语文,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诗意化、最富有情感色彩的学科。
我们有部分学生情感淡漠,对父母、对长辈、对他人,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有些学生从不理解他人,在很多事情上显得自私、麻木、冷淡,甚至仇视父母、仇视他人、仇视社会。有时,你会感到他们就是一架机器,毫无感情。近年来,学生犯罪所造成的诸多惨剧中,不少都是与学生情感淡漠是息息相关的。这为我们敲响的警钟,因此,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
情感的范畴非常宽泛,语文教学可从以下二方面培养学生情感。
首先,培养学生有爱心。爱心是指关怀、爱护人的思想感情。这里的“人”,主要是指向他人,也包括自己。爱自己,就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培养自己健康的情感。在语文教育中,更要让学生学会爱他人。爱他人,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爱自己的父母亲人,二是爱其他人,三是爱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即对弱势群体伸出援助之手。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激发他们的爱心。
比如,我在教授李密的《陈情表》时,就竭力地渲染李密的反哺之情,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密的孝心,感受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李密之所以辞不赴任,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祖母老来孤苦无依,以此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作为子女,应该怎样回报父母对自己的无私付出。在讲到孟子的文章时,特别讲了孟子的仁爱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亲爱”之情的推己及人,甚至推己及物。仁爱之情是更大范畴的无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它使得亲爱之情从家庭、家族走向社会。“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当我们的心中溢满爱心时,我们就会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社会上的弱示群体,通过对身边朋友、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的帮助,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博爱之心。
其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所谓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而崇高的情感,这种情感在我们的课本中是随处可见的。
语文书向我们中学生展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哈雷慧星到四大发明,从“天道合一”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学不可以已”到“因材施教”……这样一篇篇充满民族自豪感的文章,很容易激起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自豪感,他们会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的一员而骄傲。通过这类文章的学习,学生认真地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可以极大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情感教学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美。所谓人格主要是指兴趣、态度、情感、品德、价值观念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等方面。这些都不是天生的,惟有通过多种活动、实践、体验才能够形成、发展和完善。恰当运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启发诱导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懂得感恩、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从某种角度讲,比具体讲授知识要重要。
2.文化浸染。语文新课标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明,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语言本身即是文化,许多文化精华都蕴藏在文学作品、字里行间,也隐藏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育不仅是汉语言的学习和训练过程,更是中华文化浸染的过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语文课作为母语教学,必然要在课堂上渗透文化教育。所谓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我所说的文化是指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它包括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文化的总汇。更确切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的总汇。比如书法、国画、古典音乐、坊间工艺等传统艺术,比如诗词赋等传统文学,比如以儒家仁义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甚至起源于外域的佛教文化,还有以民族地域为特征的住宅、服饰、节日等组成的民俗文化。再如,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及伦理文化、饮食文化、教育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养生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在我们的教材中有所体现。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抓住契机,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华的文化,汲取文化的精华,使学生在文化浸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完善自己的人格。
3.个性飞扬。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谓有创新能力,即是指学生要有个性。“在教学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乌申斯基的话就是对新课标的最好诠释。
新课程不但为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预留了自由的空间,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而且从课程标准到教材都贯彻了民主、开放的精神。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拥有更大的个性自主权。试想,如果所有的教师都还是用同一种教材、同一种教参,教和学仍是千人一面,那和改革前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从以下方面体现自己的个性。
3.1 不拘一格与文本对话,不要人云亦云。许多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奉教参为准则,人云亦云,从不进行认真地思考。教几十年书,都只备一次教案,翻同一本教参,总重复着相同的话题。这样,不仅自己在业务上没有提高,而且会使学生也觉得教师所讲离自己很远。因为在备课中,没有新思想的注入,自己的思想也与社会脱节,对自己所授内容也缺乏热情,泛泛而谈,不能给学生有益的精神给养。教师面对文本,应与作者的精神进行对话,多角度地对文本进行解读,让自己心有所思,神有所悟。争取每一节课,都有一得。
比如,我在教授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时,就把教参放置一边,认真阅读文本。让自己进入峻青所描绘的海滨夏夜的美景中,仔细地去感受夏夜的风、夏夜的水、夏夜的天空所带来的那一种静谧温馨的气氛。最终我确立了“引导学生与自然对话,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美”的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学生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从而领悟到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的统一,我们人类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爱护地球的情感。
3.2 面对学生个体,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文化积累不一样,领悟能力不一样,思想层次也不一样,如果都用同一方法,那肯定达不到预期目标。《论语•颜渊》有四段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服礼为仁。一日克己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仁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認。’”“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对仁所作的四种解释,实际上就是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凸现了自己的个性。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本,或采用情感教学法,或采用“三主”“四式”法,或采用“民主点拨法”等等,富于变化,力求学生学有所得。
3.3 个性化语言,启迪学生心智。何谓个性化的语言,我认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一位教师上课时要有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二是面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师应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
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简单地说就是语文教师运用语言教学生用语言。在这里,语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语文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师运用语言的成功。因此,从运用语境的角度研究语文教学的语言意义不容忽视。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本文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话语,包括教师的独白和与学生的对话,也包括各种文字表达形式和体态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个性由它不同的教学功能所决定的。讲抒情性的文章时,教师就要用充满感情的诗一般优美的语言讲述,给学生以强烈的美的感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陶怡自己的情操。讲说理性较强的文章时,教师就应用逻辑性较强的语言进行讲述,以充分体现哲理性文章的特点;讲语言平实的文章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自然的、平实的语言进行讲述,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使学生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使学生的真实性情得到尽情的展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总之,面对不同的文本,教师或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或幽默诙谐、妙趣横生,或生动活泼、飘逸灵动,或词采丰富、情真意切,或凝练硬朗、深邃缜密,或平易中和、亲切风趣……尽最大的可能,在课堂上展示教师的语言个性。
由于语文教学的语境因素十分复杂,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只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在一定语境中有机地结合、艺术地组合,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面对心态各异的学生,我们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感染其心灵,通过文化浸染陶冶其性情,通过教师个性飞扬的讲解,激发其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使之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 尤立增等著.《教学语言的境界》.《语文教学通讯》.2001.第7期
2 陈统章.《文化浸染:语文教育的灵魂》.《语文教学通讯》. 2007.第3期
3 肖家芸等著.《教的个性与学的个性》.《语文教学通讯》. 2007.第3期
4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