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扼杀了中国孩子的想象力?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ao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余小燕老师《对中国孩子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的冷思考》(《小学德育》2010第24期 )一文后,笔者颇有同感。那么,到底是谁扼杀了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呢?
  毋庸置疑,想象力全球排名倒数,不是中国孩子的错。可以这么说,一切事情,当功利成为唯一的目的时,势必会失去它原本应具有的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思想不仅造成了教育的严重失衡,也造成了一些教师心态的严重失衡。譬如,如今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往往停留于表面,为应付上级检查,补几页材料,做几项纪录,留下点文字痕迹而已。长此以往,教研效果从何谈起?
  时下,网络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视野,方便了知识的积累和资料的查阅,但同时也使得“文抄公”大行其道。网上抄袭别人的文章来得太容易,只需复制、粘贴便可,可谓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原创者的合法权益,也污染了学界风气,导致教育界抄袭之风盛行,且有越来越烈之势。教师的创造力、想象力没了,拿什么去教育孩子?更堪忧虑的是,有些教师除了与个人科研有关的文献外,甚少读书,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能及时进行查证、引导,以致学生中抄袭现象层出不穷。这种功利、浮躁的心态,必然危害学生的成长。
  此外,当前针对学生的各类征文活动铺天盖地,部分教学类刊物亦需学生稿件支撑。这本来是好事,但在功利主义大旗的荫庇下,造成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有数量而难有质量。这不仅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使学生丧失了创作的兴趣和欲望。比如,有些学校要求学生寒暑假写作的“影视作品观后感”,有几篇是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想必大部分是资料的加工拼凑。而这样的作品,恐怕连老师也懒得修改。如此一来,更助长了学生的造假思想和行为。这无疑是教育的失败和悲哀。
  笔者曾经读过各类学生作文选。通常情况下,小学一、二年级开始遣词造句,练习使用口语说话,三年级开始作文片断练习,也只是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进行简单的记录。但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小学生作文可不仅仅局限于此,其中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赫然已掌握大量词汇,不仅遣词造句华丽优美,内容也往往蕴意深刻。有些“高水平”的作文,就连我们老师也自叹不如——貌似神童做文出人意表,实则抄袭作祟蔚然成风。呜呼!常言道,文以载道。但为了应付考试,有些教师在辅导学生作文时,强调死记范文,养成学生懒于动脑的恶习,甚至张冠李戴,即使场景发生变化,仍照搬不误,更不用说培养想象力了。
  需要指出的是,学校领导也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校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定位标准,但愈演愈烈的功利之风造成教育腐败的不断滋生,国家的百年大计、教育的高尚本质似乎都有点走了“味”,如今的中国似乎已成了“山寨大国、翻拍大国、抄袭大国”,这是中国教育和孩子想象力缺失的必然结果。
  笔者身为校报、文学网文集编辑,每天会收到许多学生习作。对于那些通过观察生活,并能够进行积极思考、源自身边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我常常从其中的错别字开始,到句式的变化,不厌其烦进行修改。笔者以为,身为一名教师,只有尽我所能,引导孩子脚踏实地地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羊肠小路,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以挖潜和延伸。
  
  (作者单位: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中心学校山东淄博255154)
  责任编辑余志权
其他文献
第一次认识唐云增老师,是在2004年3月。当时,我应邀参加全国班集体研究中心在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举办的“全国班集体建设实验班理论研讨会”。那次会议特邀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作专题报告。魏老师做报告的那天,由唐老师主持大会,他讲话的内容我已记不起了,但他充满激情的神情和话语,却激起了全场听众对魏书生老师的崇敬之情。廖廖数语,全体代表却数次鼓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对唐老师还不了解,但我
选择《秒的认识》作为校内研讨课是种偶然,可就是这个偶然,让课堂充满体验的味道。特级教师吴正宪曾经说过:“说学生能懂的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数学的意义,用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解读已有的生活经验。”我想这样的课堂孩子一定会乐于参与,这就是课堂的魅力。  本节课的一个目标就是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从幼儿园开始,大部分孩子都接受过要珍惜时间的教育,可是对于时间的流
新建学校大都环境优美、设施一流,但往往缺乏内涵。美国教育家伯尔凯说:一个办得很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学校文化是“学校之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导向和内驱力。引领新办学校发展的最佳路径就是以文化滋养学校,用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为此,张家港市白鹿小学从创办之日起,就着手进行了学校文化培植的实践和探索。    一、提炼学校精神    白鹿小学创建于2007年,是适应城市快速发展而建的新区
博雅思想,源自古希腊时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当前的博雅教育,是在汲取以往教育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均衡知能、深厚人文素养以及优雅气质的普适性的教育理念。但就基础教育领域而言,这些实践大多止于“经典诵读 礼仪教育”的简单模式,抑或直接照搬针对预科和本科学段的博雅教育做法,未形成符合基础教育阶段的
当今社会日趋开放、多元,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可能孤立于环境之外。这就决定了学校德育必须与时俱进,通过积极构建区域育人网络,使学生在和谐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育人环境中健康成长。多年来,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教育指导中心注意发掘区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新时期区域育人网络的构建,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德育特色活动中展示风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科学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观点  牛丽玲:论道德教育的公私观    牛丽玲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8期撰文指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历来注重公与私的区别,崇“公”而抑“私”。把“私”作为人类的天敌而“斗私”“灭私”。“私”成了万恶之源。这种否定私心的道德教育容易使学生从小就陷于一种无法自拔的原罪感。当行动和信念存在巨大落差时,学生就会感到茫然和失落,从而形成一种自暴自弃、缺乏自尊和自信的心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私
赵秀文: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    赵秀文在《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8期撰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困境。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本质应有之义,但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却陷入了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这主要表现为:作为大背景的社会面临着“被标榜的道德”与“被放弃的道德”相背离的困境,学校道德教育中“热情的口号”与“落寞的实践”的悬殊,道德教育自身“政治性”“教育性”“道德性”的博弈,教育
去年下半年,瑞典整个社会都在进行一次社会问题的大讨论,而讨论的起因只是一个男孩的八岁生日。  莫尔就读于瑞典南部一个小镇上的慕斯皮丽兹小学。去年6月的一天,是莫尔的八岁生日。这天,按照传统,莫尔可以在上课时分发他的生日邀请函,邀请同学去他家参加生日派对。这天在课堂上,莫尔捧着一堆请帖逐个发放。细心的老师发现,有两个男孩没接到请帖。老师马上报告了校方管理层。  没多久,校方就没收了莫尔发出的全部邀请
挫折磨砺法,指当孩子遭受挫折时,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克服挫折、战胜挫折,从而锻炼意志、提高挫折耐受力的一种方法。挫折教育不是仅仅让孩子吃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战胜挫折,从而形成自信、乐观的品格。  故事分享:考研风波  2003年,我报考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平时,在商量大人事情的时候,我常常邀请他们一起参与,这次报考的事也不例外。复习期间,孩子俩常用“祝爸爸成功”之类的话鼓励我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认为,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灵魂,可促进师生之间相互悦纳、共同成长;也始终相信,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的怀抱,能使品德课堂生动起来,充满人性的关怀和温暖。    缘起:在无痕中漫润    教师是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对接者,是课程实施的形象大使。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兴趣、经验、情感、心灵的对接,所以,教师要把它视为一段美好的生命体验,用爱心和智慧建立起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