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景军的《神堂记忆》,全书共九章,以甘肃省永靖县大川村孔庙为研究对象,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利与道德”。同样是中国庙宇,山西省柳林县“盘子”文化同样历经变迁传承至今,本文将对二者做相关比较,并浅谈个人感受。
【关键词】:大川;孔庙;柳林;盘子
景军的《神堂记忆》该书有两个主题,第一个涉及人类的苦难,包括个人经历的苦难以及记忆;第二个涉及人们对苦难经历的处理,以及在经济萧条、文化传承不断受阻之后的乡土重建。同时该书围绕两条主线展开叙述,一条是文革时期中国农村庙宇及祖先崇拜受到挫折,原有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形态被打破;另一条主线是改革开放后,地方文化形态开始复苏并得到重建,尤其是孔庙的修复。柳林盘子文化同样历经如此。
本書第一章社会记忆向我们介绍大川村的概况:位于甘肃省会兰州西南八十公里左右,为永靖县所辖。柳林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山区,地处晋西边陲。大川孔庙与柳林盘子文化,一个西北,一个华北,分属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
第二章历史记忆中对大川孔庙描绘有:“进了大门,就可见一个土木结构的大殿。檐上的匾额从上到下是三个大字:‘大成殿’。大殿的横梁、飞檐、廊柱以及托架都是明漆涂染,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国庙宇那样施以彩绘,这使得建筑物看上去金碧辉煌、熠熠生辉”。而柳林“盘子”是一种以木质为主的类似庙宇结构的建筑模型。民众从唐代“祭盘”活动中获得灵感,将民间庙宇和神像按比例缩小,堪称为“浓缩的庙宇,扩大的神龛”。经能工巧匠之手精雕细刻、油漆彩绘,最后呈现出一种体积小巧、灵活精致,随建随拆,形态似中国古代阁楼、庙宇,集建筑、雕刻、绘画、面塑为一体的人文景观。
第三章恐怖记忆中提到1958年8-9月,永靖发生了“五八大搜捕”与“反封建特权运动”。在运动中县内所有较具规模的道观、佛寺及供奉民间诸神的庙宇都被拆光。大川孔庙也如此。20世纪50-70年代间,中国经历了文化的断层,众多的非物质遗产在此期间遭到严重破坏。柳林“盘子”在此阶段同样被作为“四旧”废除,而“盘子”的制作艺人在此阶段也受到批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盘子”文化逐渐地恢复起来。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六章仪式记忆中提到:1991年,一套完整的孔庙礼仪章法被庙管们手写编纂成册,并题为《祭圣祖仪式》。这场孔子诞辰庆典规模宏大,使得群情耸动。书中提到孔庙的历史渊源,而柳林盘子会,史料阙如,史籍不见记载。人们对盘子会缘起的也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第一,商人共同建立;第二,神龛供奉神像由室内走向室外;第三,由清末“小子会”发展而来。
第八章文化象征记忆中提到小川孔庙的晚间仪式于午夜正点开始,持续到日出。其间,大约八十个孔氏代表轮流叩头上香。礼乐由吹笛子、敲皮鼓、拉二胡的三名礼生奏起。整个典礼分四个部分。而柳林盘子庙会一般从正月十三持续到二十六前,由两个阶段组成。(一)准备阶段。由一名“主人家”和七八名“纠首”组成。每年轮换一次,主要完成筹集资金,备办庙会所需的物品,确定庙会期间的文艺活动。(二)进行阶段。首先是蒸供献,供献种类有枣山、枣洞洞、大供、面羊、面猪、面鱼、面鸡、面雁等。其次农历正月十二即开始,整理盘子的各个构件,把各个部位擦洗干净,准备搭盘子。在农历正月十三下午主人家、众纠首把准备好的香烛、供品全部搬到盘子活动场所,再按次序把供品、香烛摆放齐整,隆重出盘,一般盘子会的妇女是无故不会不到的。接下来许愿、还愿、上锁、求子等祈福仪式,最后是“分份子”、送神与卸盘。与此同时就是盘子庙会的民间文艺活动,包括柳林弹唱、转九曲、闹秧歌、踩高跷、舞龍灯、耍狮子等。
书中提到最重要的是大川和小川的孔庙领导者在组织庆典的同时构建了永靖县内最大的信仰团体之一。孔庙成了代表大川新一代领导权威的文化象征,维持着大川的团结和稳定。当地人对孔庙的信仰,是一种对祖先,对孔圣人,对儒家教义里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信仰,有别于周围地区的民间信仰,他自有一套对道德评判的标准。柳林盘子文化仪式重大,特别是社事观念的凝聚约束调节作用,对民众的精神世界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柳林“盘子”文化同样具有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殊结构和传统。它融入进最普通的民俗生活氛围中,成为雅文化和俗文化沟通桥梁的纽带,是一种物态化的审美形态,是传统文化心理、审美内涵对其直接功能的超越。
总之,《神堂记忆》是一篇有关“社会记忆”的非常优秀的民族志,吕梁山区的柳林盘子文化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民俗文化,不仅对柳林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更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民俗民间文化。民俗民间文化是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希望我们社会各阶层都能关注民俗民间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景军.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7.
[2]彭牧.记忆与想象:神堂上的家与世界[J].民俗研究.2015.2.
[3]周嘉.文化发明的传统与社会记忆的表达—《神堂记忆》书评[J].理论前沿.2014.5.
[4]张伟明.历史记忆与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5.3.
[5]桑格瑞.神堂里的历史记忆[J].中华读书报.2013.9.
[6]刘建国,杜培忠山西柳林盘子会———独具黄河黄土高原风情的东方狂欢节[J].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7]柳林县志编纂委员会柳林县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8]白占全.盘子文化探秘[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
[9]白占全.吕梁民俗[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
[10]贾雪梅.山西柳林“盘子会”文化阐释[D].辽宁:辽宁大学,2011.4.
【关键词】:大川;孔庙;柳林;盘子
景军的《神堂记忆》该书有两个主题,第一个涉及人类的苦难,包括个人经历的苦难以及记忆;第二个涉及人们对苦难经历的处理,以及在经济萧条、文化传承不断受阻之后的乡土重建。同时该书围绕两条主线展开叙述,一条是文革时期中国农村庙宇及祖先崇拜受到挫折,原有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形态被打破;另一条主线是改革开放后,地方文化形态开始复苏并得到重建,尤其是孔庙的修复。柳林盘子文化同样历经如此。
本書第一章社会记忆向我们介绍大川村的概况:位于甘肃省会兰州西南八十公里左右,为永靖县所辖。柳林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山区,地处晋西边陲。大川孔庙与柳林盘子文化,一个西北,一个华北,分属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
第二章历史记忆中对大川孔庙描绘有:“进了大门,就可见一个土木结构的大殿。檐上的匾额从上到下是三个大字:‘大成殿’。大殿的横梁、飞檐、廊柱以及托架都是明漆涂染,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国庙宇那样施以彩绘,这使得建筑物看上去金碧辉煌、熠熠生辉”。而柳林“盘子”是一种以木质为主的类似庙宇结构的建筑模型。民众从唐代“祭盘”活动中获得灵感,将民间庙宇和神像按比例缩小,堪称为“浓缩的庙宇,扩大的神龛”。经能工巧匠之手精雕细刻、油漆彩绘,最后呈现出一种体积小巧、灵活精致,随建随拆,形态似中国古代阁楼、庙宇,集建筑、雕刻、绘画、面塑为一体的人文景观。
第三章恐怖记忆中提到1958年8-9月,永靖发生了“五八大搜捕”与“反封建特权运动”。在运动中县内所有较具规模的道观、佛寺及供奉民间诸神的庙宇都被拆光。大川孔庙也如此。20世纪50-70年代间,中国经历了文化的断层,众多的非物质遗产在此期间遭到严重破坏。柳林“盘子”在此阶段同样被作为“四旧”废除,而“盘子”的制作艺人在此阶段也受到批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盘子”文化逐渐地恢复起来。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六章仪式记忆中提到:1991年,一套完整的孔庙礼仪章法被庙管们手写编纂成册,并题为《祭圣祖仪式》。这场孔子诞辰庆典规模宏大,使得群情耸动。书中提到孔庙的历史渊源,而柳林盘子会,史料阙如,史籍不见记载。人们对盘子会缘起的也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第一,商人共同建立;第二,神龛供奉神像由室内走向室外;第三,由清末“小子会”发展而来。
第八章文化象征记忆中提到小川孔庙的晚间仪式于午夜正点开始,持续到日出。其间,大约八十个孔氏代表轮流叩头上香。礼乐由吹笛子、敲皮鼓、拉二胡的三名礼生奏起。整个典礼分四个部分。而柳林盘子庙会一般从正月十三持续到二十六前,由两个阶段组成。(一)准备阶段。由一名“主人家”和七八名“纠首”组成。每年轮换一次,主要完成筹集资金,备办庙会所需的物品,确定庙会期间的文艺活动。(二)进行阶段。首先是蒸供献,供献种类有枣山、枣洞洞、大供、面羊、面猪、面鱼、面鸡、面雁等。其次农历正月十二即开始,整理盘子的各个构件,把各个部位擦洗干净,准备搭盘子。在农历正月十三下午主人家、众纠首把准备好的香烛、供品全部搬到盘子活动场所,再按次序把供品、香烛摆放齐整,隆重出盘,一般盘子会的妇女是无故不会不到的。接下来许愿、还愿、上锁、求子等祈福仪式,最后是“分份子”、送神与卸盘。与此同时就是盘子庙会的民间文艺活动,包括柳林弹唱、转九曲、闹秧歌、踩高跷、舞龍灯、耍狮子等。
书中提到最重要的是大川和小川的孔庙领导者在组织庆典的同时构建了永靖县内最大的信仰团体之一。孔庙成了代表大川新一代领导权威的文化象征,维持着大川的团结和稳定。当地人对孔庙的信仰,是一种对祖先,对孔圣人,对儒家教义里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信仰,有别于周围地区的民间信仰,他自有一套对道德评判的标准。柳林盘子文化仪式重大,特别是社事观念的凝聚约束调节作用,对民众的精神世界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柳林“盘子”文化同样具有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殊结构和传统。它融入进最普通的民俗生活氛围中,成为雅文化和俗文化沟通桥梁的纽带,是一种物态化的审美形态,是传统文化心理、审美内涵对其直接功能的超越。
总之,《神堂记忆》是一篇有关“社会记忆”的非常优秀的民族志,吕梁山区的柳林盘子文化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民俗文化,不仅对柳林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更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民俗民间文化。民俗民间文化是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希望我们社会各阶层都能关注民俗民间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景军.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7.
[2]彭牧.记忆与想象:神堂上的家与世界[J].民俗研究.2015.2.
[3]周嘉.文化发明的传统与社会记忆的表达—《神堂记忆》书评[J].理论前沿.2014.5.
[4]张伟明.历史记忆与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5.3.
[5]桑格瑞.神堂里的历史记忆[J].中华读书报.2013.9.
[6]刘建国,杜培忠山西柳林盘子会———独具黄河黄土高原风情的东方狂欢节[J].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7]柳林县志编纂委员会柳林县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8]白占全.盘子文化探秘[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
[9]白占全.吕梁民俗[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
[10]贾雪梅.山西柳林“盘子会”文化阐释[D].辽宁:辽宁大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