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来,无数语文教师历经沧桑,殚精竭虑,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大量的宝贵的经验,对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促进人们思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面临一个悲哀,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当然,问题产生的原因远不止一个方面,但语文教学研究方向上的那种认为越远离传统、越去“中国化”就越现代化、越科学;教学呈现方式越时髦(多种电教手段齐上阵)、越花哨,就认为研究越深入、越彻底;评价课堂认为越热闹学生越兴奋,就认为课上得越好越有效的这种潮流,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从教学的历史长河中来一次“回眸”,从华语教学的地区横向来一个“比照”。从而真正做到返璞归真,落实好因材施教的优良传统,即落实好因教学内容特点施教,因学生个性与学习状态施教,因汉语教学固有的特点规律施教,从语文教师能做的事情做起,那么,语文教学的病症可能就会减轻些。
一、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探索作品中所表达的本真意图,因内容施教
选进教材的作品,大多为百里挑一的精品,是很好的学习材料。由于作品的时代、体裁,作者的经历各异,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段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笔者认为,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读懂原著中作品所要表达的本真意图,那种歪曲、偏离、表层化随意性解读的语文教学,注定是掩饰优秀作品的内在价值,注定会降低作品应有的教育功能,稀释思维强度,弱化阅读的能力。
以一教师讲授高尔斯华绥《品质》为例。此文讲了靴子匠格斯拉兄弟坚守自己靴子的质量,但不敌打虚假广告、以次充好的靴子匠们生意兴隆,最后因生意萧条,直至先后活活饿死的故事,表达了“诚实守信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品质之一,用生命守护这一美德是值得的”这一主旨。那位教师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格斯拉兄弟到死也不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值得吗?然后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经过讨论与交流后,多数学生认为不值得。他们的观点与态度主要有:①格斯拉兄弟顽固,不能与时俱进;⑦只有保住生命,才能保住优质的靴子;③格斯拉兄弟不会宣传,不懂经营。要命的是,该教师把大量课堂时间花在了这个问题上,而且对学生的理解未作任何有效评价,只说了几句:“有道理!”这里,我想问的是:这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还能剩下多少光辉?这种肤浅的理解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几许?
再以某特级教师讲授南斯拉夫作家沃兰茨的《铃兰花》(高中现代散文选读(江苏版))为例。此文故事情节简单,讲了“我”两次去洼地(文中称之为“地狱”)的经历。第一次是“父亲”逼我去洼地放牧。洼地阴森恐怖,结果因害怕而逃回来。第二次是母亲渴望能带铃兰花上教堂。而铃兰花只有洼地才有,为满足慈母的心愿,“我”自觉起早去采花。虽然文章主旨不难理解,但有些同学却走到了“不同的教育方法产生不同的结果”的理解上。这位特级教师是这样进行引导和点拨的:父亲为什么逼“我”去洼地放牧?母亲为什么叹息要带铃兰花进教堂?学生思考后恍然而悟:父亲因爱产生教育动机,母亲因爱产生教育智慧,“我”因爱产生了晨闯洼地的勇气,最后带着爱的结晶——“铃兰花”走进神圣的教堂。“爱”是这篇文章的真正主旨。笔者认为,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就读到了文章的真谛,至于文中还有的“教育方法”的另解,则是附加产品,不能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的重点。
从本质上讲,教材只是个例子。是例子,就应该发挥例子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千万不能把教材当做“引子”,否则,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我们语文老师引导学生的阅读绝不能像盲人摸象那样,说大象像柱子对,像墙壁对,像绳子对,像筷子也对,似是而非。大象就是大象,虽然某个部分像什么,但它永远不能代表整个的大象!
二、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本真状态。因生施教
契诃夫说过,人有三个头脑:父母给一个,书本给一个,生活给一个。
父母、书本、生活各不相同,必然造成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先天智能来看,有聪明的,也有不聪明的;有左脑发达的,也有右脑发达的,当然也有全脑发达的。从后天非智力因素发展来看,有勤奋的,也有不勤的;有学习习惯好的,也有学习习惯较差的。从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有片向追求语文教学功利性的,也有大量浅阅读和简单训练类的。这种教学不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而是捕捉是否要考试的内容,由此造成学习材料的浮光掠影,支离破碎,当然训练也只是就事论事,以题找点,本末倒置。
令人可喜的是,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上作了很好的探索,形成了阅读的基本思路。比如有位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阅读探知——阅读再现——阅读生长——阅读评价”的阅读流程,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读书的良好习惯,如“五字法”:读(读通)、悟(读懂)、憾(找出书中文中不足处)、批(对憾点进行批注)、改(对憾点进行修改)。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阅读能力很高,演讲口若悬河,写作信手成文。由此可见,由于先后天的种种原因,学生的阅读状态各有不同,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状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位特级教师总结得好:聪明勤奋的要超前教育,聪明不勤奋的要督促教育,不聪明勤奋的要启发教育,不聪明也不勤奋的要耐心教育;左脑发达的人冷峻、逻辑性、理性强要培养其柔软度。右脑发达的人热情、形象性、感性要培养其坚定度。关于这一点,孔子在因生施教上有过精辟的阐述和精彩的教学范例。孔子把人的智力划分为三种类型:上智、中人、下愚。教育也应区别对待:“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说的是对于具有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学生,就应该教给他们较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智力水平的人,就不要教给较高深学问。应降低要求,不能一刀切。
由此,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有如下关注。
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需要施教。世界著名经济学大师司马剑明,在培养高级经营人才时讲到,在经营中要对客户建立档案。比如女士住宿宾馆。第一天,要考虑到现在抽烟女士也比较多,茶几上要放上烟缸。第二天,早晨打扫发现烟缸中如果无烟头。就要改换放置一盘水果:草莓、香蕉、苹果等。第三天,早晨打扫发现水果中只吃掉了草莓,则当天晚上这位居住的女士的房间的茶几上应看到满载的一盘草莓。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为学生的需要服务到这种细致入微的程度,那么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的速度就不言而喻了。
根据班级授课形式特点施教。学生之间有个性差异。我们要利用学生这种差异,在四五十人的班集体中,充分发挥各自才能,取长补短,交流共进。以形成一种你帮助我,我帮助你的“天堂式”的阅读环境。有个故事说,天堂和地狱在物质上并无差别,不同的是地狱的人拿了三 米长的筷子,只顾拼命往自己嘴里塞,但怎么也吃不到,结果饿得面黄肌瘦;而天堂的人拿了三米长的筷子,夹着食物给别人吃,你喂我,我喂你,人人吃饱喝足,个个心宽体健。语文教学也应如此。山东杜郎口“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成功做法充分证明了这种做法的有效性。
近日笔者听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公开课。课题是师生作品各一篇。学生作品为《水之故乡》,教师作品为《姑苏》。两篇作品都是写苏州的,属于同题异作。该教师先请学生自主探究,自谈体会。然后让学生面对面的与作品的作者零距离对话,交流相当热烈。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作者与作者间的充分互补,使师生对读和写的方法理解得更深了,同时读者对阅读的材料和作者对自己写的材料也悟得更透了。读者和作者都获得了永久的收获。正如周作人所说的那样,自己理解得来的东西“有如一颗草花,即使是石竹花也罢,是有根的盆栽,与插瓶的大朵大理菊不同”,有生命的才有可持续的发展。语文教学就应在环境的创设中让学生得到有生命有根基的语文素养。
三、在教学中,应探索合乎语文习得的本真方法。因规律而教
语文教学“大多数过不了关”“不少学生失去了兴趣”,原因何在?正如著名专家马智强老师所说的那样:“也许人们忽视了汉字汉语与文化关系,现在的通行的文本解析的教学方法是从西方传入的,数十年证明它不合中国国情。”由此可见,今天语文教学的主要弊病之一是没有按照汉文化的要求教语文,没有按照语文特有的规律学语文,盲目引进西方的文本解析的方法教学语文。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语言修养,发展学生的情感世界,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些目标何以实现?笔者认为。我们应找准合乎汉语文习得的本真的方法去学语文,“以学得促进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那么,什么才是语文习得的本真方法呢?先看下面的一张课程表。
从此表我们可以发现,课表每月一排,每月学习27天,背书14天占52%,会讲是由老师讲,每月共6天,占22%。复讲由学生自己讲心得体会,共7天,占26%。这种教学形式,学生是课堂的真正的主人,老师是课堂的指导者兼督导者,学生的主要功课是朗读和背诵,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主动。不过数年,学生不但对中国文化能人其门墙。初涉堂室,而且自然习得并运用语文文字的功夫,未到成年便能写字作文。思想也较成熟。听一听台湾学者与大陆学者的演讲比较,两者间的语文索养不知要相差多少个层次。看一看中国顶尖的名人、伟人,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鲁迅、钱钟书、吕淑湘等等,哪一个不是熟背经书数百篇,积累了深厚的语言功底,产生了对祖国文化的心理认同,或为民族振兴鼓与呼,或放弃优越条件回国服务,精忠报国。
假如我们遵循语文学习的本真方法,把学生当作正真的学习的主人,老师只起指导兼督导之作用,真心实意地打好学生朗读与背诵的基础。互相交流,思考探究,把学习的材料真正选好选准,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假如我们放弃一切语文学习的花架子,实施简单而又原始本真的操作,那将会如何?
第一步朗诵得出
语气顺畅 有节奏 有情感 有气势
诗歌:扩写 散文化语言 放大 描述
第二步复述得出
文言文:直译 平实化语言 对等 叙述
现代文:缩写 概括化 语言缩小 议论
第三步 背诵得出 诗全背出
文言文全背出
现代文背出精彩句段
语文学习从小学到高中五六千个学时,背诵三百首诗,一二百篇文言文,二三百个句段,语文的知识水平将如何?听说读写的能力将如何?师生的辛劳程度又会如何?与今天的劳心劳力地把心思放到花架子上去比,结果又会如何?
假如我们根据所学内容,按照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制定出相应的分层学习目标,将会出现什么样的语文学习局面?假如我们普遍认为时下学生文学素养差而采取如下的程序循序渐进地指导名著的学习,结果将会怎样?
小学:看名著的连环画。给父母和周边的人讲名著故事。
初中:看名著的简缩本,写故事梗概,互相交流,师生共同批阅点评。
高中:看名著的原著,写作品评论,互相辩论,师生共同参与分享交流。
学生的自主学习,从教学的角度说,其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反复申述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主张,其实追求的也正是“自主学习”的境界。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说得好:潮流不都是趋向光明和进步的,我们应依据中国漫长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有效教学方法教语文,而不是“引进”方法去削足适履式的教语文,应该依据语文文字的特点、汉语、汉文化特点去教语文,而不是随流跟风赶热闹,应回到坚实的土地上来,返璞归真,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教好语文。
(责任编辑:梁 媛)
当然,问题产生的原因远不止一个方面,但语文教学研究方向上的那种认为越远离传统、越去“中国化”就越现代化、越科学;教学呈现方式越时髦(多种电教手段齐上阵)、越花哨,就认为研究越深入、越彻底;评价课堂认为越热闹学生越兴奋,就认为课上得越好越有效的这种潮流,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从教学的历史长河中来一次“回眸”,从华语教学的地区横向来一个“比照”。从而真正做到返璞归真,落实好因材施教的优良传统,即落实好因教学内容特点施教,因学生个性与学习状态施教,因汉语教学固有的特点规律施教,从语文教师能做的事情做起,那么,语文教学的病症可能就会减轻些。
一、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探索作品中所表达的本真意图,因内容施教
选进教材的作品,大多为百里挑一的精品,是很好的学习材料。由于作品的时代、体裁,作者的经历各异,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段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笔者认为,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读懂原著中作品所要表达的本真意图,那种歪曲、偏离、表层化随意性解读的语文教学,注定是掩饰优秀作品的内在价值,注定会降低作品应有的教育功能,稀释思维强度,弱化阅读的能力。
以一教师讲授高尔斯华绥《品质》为例。此文讲了靴子匠格斯拉兄弟坚守自己靴子的质量,但不敌打虚假广告、以次充好的靴子匠们生意兴隆,最后因生意萧条,直至先后活活饿死的故事,表达了“诚实守信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品质之一,用生命守护这一美德是值得的”这一主旨。那位教师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格斯拉兄弟到死也不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值得吗?然后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经过讨论与交流后,多数学生认为不值得。他们的观点与态度主要有:①格斯拉兄弟顽固,不能与时俱进;⑦只有保住生命,才能保住优质的靴子;③格斯拉兄弟不会宣传,不懂经营。要命的是,该教师把大量课堂时间花在了这个问题上,而且对学生的理解未作任何有效评价,只说了几句:“有道理!”这里,我想问的是:这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还能剩下多少光辉?这种肤浅的理解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几许?
再以某特级教师讲授南斯拉夫作家沃兰茨的《铃兰花》(高中现代散文选读(江苏版))为例。此文故事情节简单,讲了“我”两次去洼地(文中称之为“地狱”)的经历。第一次是“父亲”逼我去洼地放牧。洼地阴森恐怖,结果因害怕而逃回来。第二次是母亲渴望能带铃兰花上教堂。而铃兰花只有洼地才有,为满足慈母的心愿,“我”自觉起早去采花。虽然文章主旨不难理解,但有些同学却走到了“不同的教育方法产生不同的结果”的理解上。这位特级教师是这样进行引导和点拨的:父亲为什么逼“我”去洼地放牧?母亲为什么叹息要带铃兰花进教堂?学生思考后恍然而悟:父亲因爱产生教育动机,母亲因爱产生教育智慧,“我”因爱产生了晨闯洼地的勇气,最后带着爱的结晶——“铃兰花”走进神圣的教堂。“爱”是这篇文章的真正主旨。笔者认为,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就读到了文章的真谛,至于文中还有的“教育方法”的另解,则是附加产品,不能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的重点。
从本质上讲,教材只是个例子。是例子,就应该发挥例子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千万不能把教材当做“引子”,否则,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我们语文老师引导学生的阅读绝不能像盲人摸象那样,说大象像柱子对,像墙壁对,像绳子对,像筷子也对,似是而非。大象就是大象,虽然某个部分像什么,但它永远不能代表整个的大象!
二、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本真状态。因生施教
契诃夫说过,人有三个头脑:父母给一个,书本给一个,生活给一个。
父母、书本、生活各不相同,必然造成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先天智能来看,有聪明的,也有不聪明的;有左脑发达的,也有右脑发达的,当然也有全脑发达的。从后天非智力因素发展来看,有勤奋的,也有不勤的;有学习习惯好的,也有学习习惯较差的。从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有片向追求语文教学功利性的,也有大量浅阅读和简单训练类的。这种教学不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而是捕捉是否要考试的内容,由此造成学习材料的浮光掠影,支离破碎,当然训练也只是就事论事,以题找点,本末倒置。
令人可喜的是,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上作了很好的探索,形成了阅读的基本思路。比如有位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阅读探知——阅读再现——阅读生长——阅读评价”的阅读流程,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读书的良好习惯,如“五字法”:读(读通)、悟(读懂)、憾(找出书中文中不足处)、批(对憾点进行批注)、改(对憾点进行修改)。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阅读能力很高,演讲口若悬河,写作信手成文。由此可见,由于先后天的种种原因,学生的阅读状态各有不同,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状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位特级教师总结得好:聪明勤奋的要超前教育,聪明不勤奋的要督促教育,不聪明勤奋的要启发教育,不聪明也不勤奋的要耐心教育;左脑发达的人冷峻、逻辑性、理性强要培养其柔软度。右脑发达的人热情、形象性、感性要培养其坚定度。关于这一点,孔子在因生施教上有过精辟的阐述和精彩的教学范例。孔子把人的智力划分为三种类型:上智、中人、下愚。教育也应区别对待:“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说的是对于具有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学生,就应该教给他们较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智力水平的人,就不要教给较高深学问。应降低要求,不能一刀切。
由此,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有如下关注。
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需要施教。世界著名经济学大师司马剑明,在培养高级经营人才时讲到,在经营中要对客户建立档案。比如女士住宿宾馆。第一天,要考虑到现在抽烟女士也比较多,茶几上要放上烟缸。第二天,早晨打扫发现烟缸中如果无烟头。就要改换放置一盘水果:草莓、香蕉、苹果等。第三天,早晨打扫发现水果中只吃掉了草莓,则当天晚上这位居住的女士的房间的茶几上应看到满载的一盘草莓。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为学生的需要服务到这种细致入微的程度,那么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的速度就不言而喻了。
根据班级授课形式特点施教。学生之间有个性差异。我们要利用学生这种差异,在四五十人的班集体中,充分发挥各自才能,取长补短,交流共进。以形成一种你帮助我,我帮助你的“天堂式”的阅读环境。有个故事说,天堂和地狱在物质上并无差别,不同的是地狱的人拿了三 米长的筷子,只顾拼命往自己嘴里塞,但怎么也吃不到,结果饿得面黄肌瘦;而天堂的人拿了三米长的筷子,夹着食物给别人吃,你喂我,我喂你,人人吃饱喝足,个个心宽体健。语文教学也应如此。山东杜郎口“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成功做法充分证明了这种做法的有效性。
近日笔者听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公开课。课题是师生作品各一篇。学生作品为《水之故乡》,教师作品为《姑苏》。两篇作品都是写苏州的,属于同题异作。该教师先请学生自主探究,自谈体会。然后让学生面对面的与作品的作者零距离对话,交流相当热烈。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作者与作者间的充分互补,使师生对读和写的方法理解得更深了,同时读者对阅读的材料和作者对自己写的材料也悟得更透了。读者和作者都获得了永久的收获。正如周作人所说的那样,自己理解得来的东西“有如一颗草花,即使是石竹花也罢,是有根的盆栽,与插瓶的大朵大理菊不同”,有生命的才有可持续的发展。语文教学就应在环境的创设中让学生得到有生命有根基的语文素养。
三、在教学中,应探索合乎语文习得的本真方法。因规律而教
语文教学“大多数过不了关”“不少学生失去了兴趣”,原因何在?正如著名专家马智强老师所说的那样:“也许人们忽视了汉字汉语与文化关系,现在的通行的文本解析的教学方法是从西方传入的,数十年证明它不合中国国情。”由此可见,今天语文教学的主要弊病之一是没有按照汉文化的要求教语文,没有按照语文特有的规律学语文,盲目引进西方的文本解析的方法教学语文。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语言修养,发展学生的情感世界,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些目标何以实现?笔者认为。我们应找准合乎汉语文习得的本真的方法去学语文,“以学得促进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那么,什么才是语文习得的本真方法呢?先看下面的一张课程表。
从此表我们可以发现,课表每月一排,每月学习27天,背书14天占52%,会讲是由老师讲,每月共6天,占22%。复讲由学生自己讲心得体会,共7天,占26%。这种教学形式,学生是课堂的真正的主人,老师是课堂的指导者兼督导者,学生的主要功课是朗读和背诵,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主动。不过数年,学生不但对中国文化能人其门墙。初涉堂室,而且自然习得并运用语文文字的功夫,未到成年便能写字作文。思想也较成熟。听一听台湾学者与大陆学者的演讲比较,两者间的语文索养不知要相差多少个层次。看一看中国顶尖的名人、伟人,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鲁迅、钱钟书、吕淑湘等等,哪一个不是熟背经书数百篇,积累了深厚的语言功底,产生了对祖国文化的心理认同,或为民族振兴鼓与呼,或放弃优越条件回国服务,精忠报国。
假如我们遵循语文学习的本真方法,把学生当作正真的学习的主人,老师只起指导兼督导之作用,真心实意地打好学生朗读与背诵的基础。互相交流,思考探究,把学习的材料真正选好选准,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假如我们放弃一切语文学习的花架子,实施简单而又原始本真的操作,那将会如何?
第一步朗诵得出
语气顺畅 有节奏 有情感 有气势
诗歌:扩写 散文化语言 放大 描述
第二步复述得出
文言文:直译 平实化语言 对等 叙述
现代文:缩写 概括化 语言缩小 议论
第三步 背诵得出 诗全背出
文言文全背出
现代文背出精彩句段
语文学习从小学到高中五六千个学时,背诵三百首诗,一二百篇文言文,二三百个句段,语文的知识水平将如何?听说读写的能力将如何?师生的辛劳程度又会如何?与今天的劳心劳力地把心思放到花架子上去比,结果又会如何?
假如我们根据所学内容,按照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制定出相应的分层学习目标,将会出现什么样的语文学习局面?假如我们普遍认为时下学生文学素养差而采取如下的程序循序渐进地指导名著的学习,结果将会怎样?
小学:看名著的连环画。给父母和周边的人讲名著故事。
初中:看名著的简缩本,写故事梗概,互相交流,师生共同批阅点评。
高中:看名著的原著,写作品评论,互相辩论,师生共同参与分享交流。
学生的自主学习,从教学的角度说,其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反复申述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主张,其实追求的也正是“自主学习”的境界。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说得好:潮流不都是趋向光明和进步的,我们应依据中国漫长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有效教学方法教语文,而不是“引进”方法去削足适履式的教语文,应该依据语文文字的特点、汉语、汉文化特点去教语文,而不是随流跟风赶热闹,应回到坚实的土地上来,返璞归真,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教好语文。
(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