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书斋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ccdddddccccc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自古以来,文人读书藏书做学问的地方统称为“书斋”,他们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趣情操和精神风貌,不管自己的书斋大还是小,华美还是简陋,往往要起个雅号,或明志以自勉,或托物以寄情,不仅寓意精深,而且妙趣横生,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书斋名是“陋室”。诗人曾在此专门写下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房的简陋和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把自己的“陋室”与南阳“诸葛庐”以及西蜀“子云亭”类比,乃君子之宅,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则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人生之路,坎坎坷坷。遭挫折而不颓废,受冷遇而不沮丧,这是《陋室铭》留给人们的文化启示。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晚年的书斋叫“老学庵”,语出《说苑》“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陆游一生致力于收复中原大业,终因主上昏庸不明,无力回天,晚年致仕后隐居家乡,读书赋诗,并将作品结集成《老学庵笔记》,表示自己要活到老、学到老。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书屋为“聊斋”。蒲松龄一生与官场无缘,长期在乡间做塾师,过着清贫潦倒的生活,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为搜集素材,他常请人到书房来闲聊神侃,说狐道鬼,然后,根据聊天讲的奇闻轶事加工整理,写成小说。他的书屋“聊斋”便由此而生,表现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憧憬,抒发了他一生的理想与爱憎。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饮冰室”。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影响了一代中国人。“饮冰”二字,出自《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是讲一位叫沈诸梁的大臣,上朝时接受了国君交给的重任,事关国家安危,心中万分焦急,回到家中便饮用冰水来解心中烦躁。梁启超以此为斋名,并用“饮冰子”作为笔名,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与焦灼。后来,台湾诗人余光中到“饮冰室”参观时,留下一句话“其室名冰,其人犹热”,确是恰如其分。
  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的书斋,曾以“俟堂”和“绿林书屋”为名。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时,有个长官颇想挤掉他,他就针锋相对,表示“君子居易以俟命”,看这位长官如何动作。为此,鲁迅就称自己的住处为“俟堂”,并请陈师为他刻了一枚印章“俟堂”,又将所集拓片编辑为《俟堂专文杂集》。上世纪20年代初,鲁迅先生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诬为“学匪”。他为反击,索性以牙还牙,遂把自己寓居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书斋,取名为“绿林书屋”,以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大无畏战斗精神。
  著名作家沈从文生前有两个书斋名号:“窄而霉斋”和“小小窄而霉斋”。1931年,沈从文在山东大学时,住在福山路三号的小楼里,由于青岛比较潮湿,他给自己的居室取了个雅号:“窄而霉斋”。当然,这里相比在北京东堂子胡同住的“小小窄而霉斋”还是要好得多。北京的那间小屋十分简陋,房间原是堆放煤的,临时在墙上开了个小洞作窗,仅可容身,又潮湿发霉,那真是名副其实的“小小窄而霉斋”。但其巨著《中国历代服饰研究》在此完成。沈从文的好友、诗人荒芜先生对此十分感叹,曾挥笔写道:“对客挥毫小小斋,风流章草出新裁。可怜一管七分笔,写出兰亭醉本来。”彰显出一种不甘沉沦、向往阳光的奋发之气。
  (选自《河北日报》2015年7月3日,荐稿人:丁强)
其他文献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鲍参军集》)  【品读】  鲍照,字明远,东海(约在今江苏境内)人,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南朝宋时,他曾经担任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等,又因为他晚年任职临海王的参军,后世称为“鲍参军”,把他的诗文编集为《鲍参军集》。他的作品对唐诗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称赞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期刊
卫灵公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君主,孔子曾对他予以好评,终因不为其所用,而愤然谓“卫灵公之无道”。客观地说,卫灵公算是一个贤明的国君。他擅长识人,知人善任,更可贵的是他允许臣民追求或表达自己的梦想。不过,在卫国率先实现梦想的,却是一个叫弥子瑕的外国人。  弥子瑕原是晋国贵族,在晋国做过大夫,后来到了卫国,当上卫国的将军。当然,弥子瑕之所以在卫国成就自己的梦想,除了自身条件之外,关键在于卫灵公的恩宠与器重。
期刊
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a。绍为高橹b,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操乃为霹雳车c,发石以击绍楼,皆破;绍复为地道攻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操患之,与荀彧书,议欲还许,以致绍师d。彧报曰:“绍悉众聚官渡e,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
期刊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  国人传统的精神光谱之颜色,还是相当美好而全面的,譬如忠勇仁孝、礼义智信等等,得其一也,“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不朽!然则精神是需要住所的,没有住所,即无依归,还谈什么“也无风雨也无晴”?更不得垂万世,此所谓信仰之庇力。《水浒传》六十三回中,大刀关胜的行止,是最具代表性的“失其所”之例,云长泉下有知,怕是要捋须叹息!  【一】  有副流传极广的对联,是
期刊
公子曰a:“诸葛亮冠代奇才,志图中夏b。非宣帝之雄谋妙  算c,其孰能当斯劲敌乎?”  先生曰d:“宣帝起自书生,参赞帝业,济时定难,克清王道,文武之略,实有可称。然多仗阴谋,不由仁义,猜忍诡状,盈诸襟抱。至如示谬言于李胜e,委鞠狱于何晏f,愧心负理,岂君子之所为!以此伪情,行之万物,若使力均势敌,俱会中原,以仲达之奸谋,当孔明之节制,恐非俦也。”(《帝王略论》)  注释:  a公子:指李世民,此
期刊
中国传统思想精粹解读系列之五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
期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a。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b。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
期刊
放鱼  〔唐〕李群玉  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李群玉诗集》)  【品读】  李群玉是晚唐诗人,他的诗才在诗人辈出的唐朝也是备受赞誉的,唐宣宗称赞他的诗“异常高雅”。大诗人杜牧因为钦佩李群玉的才华,劝他参加科举,结果他没有考上,从此便不再考试。后来,他因丞相推荐、皇帝赏识而做官,但是个性忠直,不适应官场,三年后主动辞官。死后被朝廷追赐进士及第。从这首诗里,可以看
期刊
编者按: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字宾四,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此文是钱穆先生最后的遗稿,作于1990年,原题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彻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去年(编者注:1989)九月,我赴港参加新亚书院创校四十周年庆典,因行动不便,在港数日,常留旅社中,因有所感而思及此
期刊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 《尚书·周官》  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西周初期,原商朝旧贵族武庚联合西周诸侯管叔、蔡叔,以及位于江淮地区的淮夷部落,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周叛乱。周成王在周公的辅佐下,最终将叛乱平定。回到王都丰邑,成王与群臣一起总结周王朝成就王业的经验,并向群臣说明王朝设官用人的法则。同时,他敦促各级官员要忠于职守、勤于政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