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几个问题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x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叙述,一是常用机械的阶级分析法来切割历史;二是对于宗教问题的论述,比较忌讳。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世界历史。我们应在不违背《课标》精神的原则下,以史料为依托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度解读,尽可能教学生追求历史的真实,培养学生自由思考和大胆质疑的精神。
  【关键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自由主义;清教
  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了一场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定义为资产阶级革命,但这些年,笔者给学生讲授17世纪40年代英国革命时一直存在几点疑惑: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吗?划分国王与议会两大阵营的界限是阶级吗?为什么在西方学者的著作中有关英国革命频繁的出现“自由主义”和“宗教”这两个关键因素,但在国内的著作特别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很少提及?“自由主义”和“宗教”在英国革命中究竟起什么作用?下文笔者从三个方面浅谈对于17世纪40年代英国革命的认识。
  一、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吗
  以往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认为,英国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如,在北师大2018年版九年级历史第3课《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中这样写道:“1640年,英国爆发了反抗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对立的双方是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和以国会为代表的新贵族,双方围绕着限制王权和保证国会权力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先后爆发两次内戰。”又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中写道:“当时,斯图亚特王朝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信奉君权神授,认为国王不对除上帝之外的任何人负责。两位国王实行专制统治,经常干涉工商业的生产经营。侵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所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抵抗国王的专制统治。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取得胜利。”
  由此可见,国内传统的观点认为,在英国革命期间,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共同反对英国君主专制。但许多学者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在英国革命过程中,国王和议会的支持者中都有资产阶级、商人、工匠和农民等,支持国王还是议会是由地方乡绅的态度决定,而阶级分化并不比宗教分歧明显。
  近年来,认为英国革命不是资产阶级革命观点的学者很多,如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关于“英国革命”这一章节中有几处使用了bourgeoisie这个词。(根据牛津词典的释义,bourgeoisie解释为:①资产阶级;②中产阶级)然而,在这一章节它使用最多的词汇是:middle class,即中产阶级。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不胜枚举。如,“英国革命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国王间的冲突中找到;后来发展成一场国会最终获胜的内战。得胜的英国国会实质上代表中产阶级的利益”。又如,“英国革命实质上是中产阶级的事”。这几处他使用的都是middle class这个词。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莫里尔在《牛津英国通史》中“斯图亚特王朝(1603-1688)”一章中也否认英国内战是资产阶级革命,他否认内战的爆发是国王和国会长期矛盾的发展以及内战是不可避免的,而认为内战只是一些个别的、外部的偶然事件的产物,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一场灾难;他否认国会在当时的重要历史作用,认为宫廷和枢密院的历史作用更为重要;并认为查理一世众所周知的低下品德、一有机会就要将原来的让步撤销的鲜明决心、以及他日益增长的用武力来实现这一目的想法,才是内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同样持反对观点的还有国内的钱乘旦和许洁明教授,他们在《英国通史》第十章“英国革命”中认为:“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史学界也有质疑。这种观点的漏洞在于说不出谁是‘资产阶级’,如果不存在‘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又如何存在呢?现在一致的看法是:当时还没有一般所公认的‘资产阶级’,因此,‘资产阶级革命’这种说法就值得商榷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国王和国会的支持者中阶层分布基本一致,双方都有贵族,都有乡绅,都有富商巨贾和一般商人,也都有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因此,区分双方阵营比较难用阶级差别来划分,这是一个历史的事实。”
  学者赵林在其著作《在天国与尘世之间》对英国革命是否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其实这场发生在17世纪40年代的革命,在我们中国的教科书上叫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和西方的历史书中则叫做清教徒革命。”“清教徒们把政治要求与宗教要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一方面,要求对国教进行改革,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成分;另一方面,要求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限制国王的政治权力。”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在新编的人教版九年上册世界历史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中已经明确删去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个说法,而认为英国内战就是两大阵营——国王与议会的战争。它是这样表述的:“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抨击查理一世的专制。国王出动军队闯入议会,发动了内战。经过几年的反复斗争,议会军队打败国王军队。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随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二、自由主义与英国革命是什么关系
  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英国革命的叙述很少提及自由主义,如,在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第3课《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中虽引用了《大宪章》的部分材料,“宪章宣布:除非得到本人的同意,否则国王无权支配任何人的个人财产和自由权利。”但是却丝毫没有提及到民众争取政治、经济和宗教自由对英国革命的促进作用。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自由主义是英国革命的主要成分。英国革命对世界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它确定了自由主义的原则并贯彻实行。”他认为,“中产阶级的目标是为了摆脱国王干涉工商业的经营,摆脱国王不断地加税、摆脱国王对人民宗教信仰的约束,所以反对国王的专制。中产阶级的这些目标是英国、美国、法国革命中的重要因素。这些革命的成功也意味着自由主义的成功,因为它为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目标提供了合理解释的新的思想意识。”   其实,英国的自由植根于深厚的传统之中,早在13世纪,英国的贵族就通过斗争迫使国王签订了《大宪章》并成立了议会,由此确立了“王在法下”和“无代表权不纳税”的原则,这是英国人的光荣传统。所以,当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们一意孤行破坏这个传统时,就受到了人民的强烈反抗。
  正如钱乘旦认为的那样,“自由是革命的真正口号,议会就是用自由来号召人民的。议会这方认为,自由是人民自古就有的权利,是不容侵犯的。英国革命的合法性就在于人民有捍卫自由的权利,没有自由的价值观,革命就失去依据了”。
  三、宗教的政治化是英国革命的特点吗
  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特别强调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认为英国的君主专制极大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道理,但它是英国革命的最主要原因吗?一些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实际上,17世纪的英国革命有两种:一是政治革命。由资产阶级和小贵族领导,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是他们感兴趣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提升社会地位;二是社会革命。中下层阶级和佃农是主力,他们要求完全的宗教平等和政治平等、要求提供给穷人丰富的食品,具有小财产所有人阶层的眼光”。
  持相同观点的還有钱乘旦和许洁明,他们认为,“清教徒反对教会的主教,就必然反对君主专制。”他们对教会和国家的看法是一致的。“宗教信仰是区分国王与议会阵营的最明显的界线,英国人民中,凡是支持国教的都支持国王,凡是反对国教的都支持议会,因此,学界也有把英国革命说成是‘清教革命’。因为,清教徒既主张改革英国国教,也主张改革政治制度;既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成分,也限制国王个人的权力。”“革命过程中宗教发挥了太大的作用,各方面都把自己的信仰看作神圣不可侵犯,信仰问题不可妥协。在欧洲宗教改革之时,英国清教提出要求对国教作进一步清洗,从而为英国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柱。英国内战中,议会军队为什么会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战胜国王的军队,就是因为清教徒有明确的信念,他们确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上帝把真理放在自己手中,斗争是在善与恶之间进行的,这个斗争必须进行到底。”由此可见,宗教的政治化是英国革命的特点,宗教与政治不可分,政治与宗教的结合,使政治斗争不可调和。
  学者赵林在其著作《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中也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还有许多其它的原因,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宗教方面。其实,宗教的因素与经济的因素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教产还俗的问题,既与宗教问题有关,也与经济问题有关。在民族国家的崛起过程中,都与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7世纪40年代发生的英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宗教的政治化或者政治的宗教化,革命的主力是清教徒,革命的政治理念都是以宗教语言来加以表达的。因此,这场革命在西方通常被称为‘清教革命’。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试图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在宗教上压制清教徒,从而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当清教徒们终于意识到在宗教的矛盾背后潜藏着更加深刻的政治矛盾时,清教徒与英国国教会之间的宗教分歧就演变为国王的君主专制与人民的民主权利之间的政治冲突。宗教的冲突说到底是政治的冲突,因此,只有通过政治革命将国王的专制权力加以剥夺,才可能使英格兰的宗教改革顺利地向前发展,才能使清教徒的思想成为英国的主流思想。正是在这种觉悟的影响之下,爆发了1640年代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综上所述,为什么对于17世纪40年代英国革命的历史叙述,国内和国外会大相径庭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深受西欧中心论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常用机械的阶级分析法来切割历史;二是受国内历史教材一些编撰原则的影响。
  当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们应当以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历史,我们现在周边发生的事件,以及我们的未来。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言,“当今世界,过去那种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人们。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全球视角。还是那句话:新世界需要新史学。”这句话对我们中国的史学研究和教材编纂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L.S.STAVRIANOS,A Global History)[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1999.
  [3]肯尼斯·O· 摩根.牛津英国通史(Kenneth O.Morgan,The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M].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
  [4]肯尼斯·O·摩根.牛津英国通史[M].王觉非,译.商务印书馆,1993.
  [5]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6]基佐.王权的覆灭:1640—1649英国革命史[M].陈思霂,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7]赵林.在天国与尘世之间[M].东方出版社,2007.
  [8]赵林.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M].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实践创新”是九大素养之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合适的主题是良好的开端,选择合适的主题更能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践主题要让学生善于提
【摘要】教师在指导学困生阅读名著时,首先要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激发学困生阅读名著,教师要运用一些符合学困生的阅读认知和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的策略。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吸引学困生进入名著之境;设计简单的驱动性问题,激发学困生持续阅读名著的内在动力;用画画增强阅读成果展示的吸引力,提升学困生的阅读自信。学困生愿意读名著了,就迈出了提升阅读能力的第一步。  【关键词】学困生;名著阅读;激趣;策略  
随着时代不断向前推进发展,我国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日益增强,素质教育和全面教育愈发受到重视,而道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基于此,道德教育正以其不容忽视重要性渐渐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正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时期。因此,作为初中班主任,要把提高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本文就初中阶段班主任如何提高学生德育工作效率进行探讨。  一、初中阶段
微课作为一种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以网络为技术载体,选教学核心要点和环节而设计开发,将学习资源和情境融合在一起进行简短教学活动。有效的微课应用设计,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文论述了微课教学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微课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建议,以期参考。  一、微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改变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摘要】语文学习应该是美的历程,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都蕴含着难以言说的美,都承载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学习语文的过程便是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它既包括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的体验教学,也包含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生活实践。本文以语文教学课文《猫》《背影》《端午的咸鸭蛋》为例,结合席勒有关审美的理论,浅析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探讨新课程下将审美引入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感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顺畅,没有逻辑。究其原因,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在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同时促思维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提高;发展;培养;训练  语文教学中,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一、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口头语言表达存在词不达意,语句有毛病,甚至在同学和教师面前说话腼腆,害羞,极不自然,连说话的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取得良好育人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家庭和学校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都承担着重要角色。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应该找一个能有效沟通的桥梁,而能够起到这个桥梁作用的就是因地制宜建立一个创新型的家长学校。如何办好一个创新型的家长学校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谈家长学校建设上的实践与探索。  一、保证正常的设施场所、工作领导机构、课程设置、开课时间,提高家长学校的实效性  设立机构,完善制
怎样才能科学高效组织好中考备考的教学和复习工作,是大家需要共同探讨和深思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谈谈中考备考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备考制度  我们认为,学校管理中,教师的思想引领是关键,如何使每位教师尽职尽责、积极主动地工作是关键。建章立制,规范行为是管理制度化的根本途径。备考是一个专业性、时效性、责任性、评价性均很强的工作。面对教学任务重,学情复杂的现状,我校特别各项备考制
【摘要】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中,历史所涵盖的内容具有不可重复性。历史不像物理、化学等其它自然学科一样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重复和重演。所以,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知识的学习是相对抽象,也较难理解的。在抽象的历史教学中,引入手工制作,会对历史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深化对历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深入与实施,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教学更成了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令人担忧的是,农村初中英语阅读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成功转型,教学模式依然传统落后,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除了课本外的任何课外读物;学生缺乏阅读技巧的指导,阅读理解能力低下。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农村初中教学经历,在本文中就教师在新课标下如何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