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胃酸惹的祸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along88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臭涉及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及口腔卫生等几方面的问题。
  上海长征医院微创外科主任 仇明教授认为口臭跟个人身体的很多疾病有关系,除了大家容易想到的口腔疾病之外,与呼吸道疾病、慢性鼻炎尤其是常见的胃酸过多等都有关系。
  为什么胃酸过多也会导致口臭呢?正常人胃里都有食物、胃酸,还有消化酶。食物进入胃后,和各种消化酶、胃酸一起经胃蠕动消化分解后,进入肠道被吸收、排出。但是,如果胃有毛病,比如胃酸过多,胃内就会产生异味,再和一些食物比如大蒜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就很难闻。
  这种胃酸过多向上反的感觉每个人反应不一样,多表现为两点:一是烧心,老百姓常说的胸口有烧灼感,严重的有烧灼一样的疼痛;还有一种情况是有酸的物质反出来,感觉胃里有东西往外涌。
  喝过酒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喝高度数的酒,比如北京二锅头,喝进下去会有一股热流、烧灼感从口腔一直到胃。这种烧心的感觉集中在心口窝,就是食管跟胃交接的位置,这与胃酸过多的典型表现相似。
  人体的很多病痛跟个人生活习惯有关,也跟年龄有关系。生活习惯方面问题最多的就是吃。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倒出毛病了,这些毛病在20世纪70年代没有,现在为什么这么多呢?就是吃的,也算是一种富贵病。
  生活中哪些因素容易导致我们胃酸过多呢?
  喜欢吃甜食,比如巧克力和红薯,吃了以后就会觉得反酸。还有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跟甜食引起反酸的作用不太一样。由于油炸的不容易消化,胃就处于膨胀状态,胃内压力大,胃里的酸性物质就向上反,就有酸的感觉。另外吃的高蛋白食品太多不容易消化,不容易排空,不容易往下排,进了胃之会造成胃长时间的膨胀,引起酸性的物质向上反。再一个就是年轻朋友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也会引起胃的膨胀。
  还有就是辛辣食品,它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酸过多。但是很多国人很喜欢吃辛辣食物。
  还有酸性物质,比如现在小孩子喜欢喝的碳酸饮料,喝到胃里就会产生气体,产生酸,引起胃涨,反酸的情况就更容易发生。(图1)
  高度数的酒,能使胃壁松驰。正常情况下在胃和食管之间有一个“盖子”,这个“盖子”是无形的。打个比方,这个“盖子”相当于自行车的气门芯,它可以把气打进去,胎里的气却出不来。正常生理状态时,食物进入胃里,只能往下走,上不来。但是一旦这个“盖子”出了毛病,胃里的酸性物质包括食物残渣就会往上反。所以经常反酸的人最好不要喝酒。
  有些人吃完就睡觉,或者吃完就躺下。这是个很不好的习惯,我们有句老话叫“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是很科学的。
  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负担重,精神压力大,从医学角度讲,通过神经内分泌反应,会造成胃酸分泌过多。胃酸是胃壁细胞分泌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跟工业用盐酸相比,它是非常稀的。胃酸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消化,但是过多了就危害健康。胃黏膜有保护胃的功能,胃酸只溶蚀分解食物,正常情况下胃黏膜不会受到损害。
  但是胃酸过多了,正常的胃黏膜对胃酸的屏蔽功能就被破坏了,这是胃酸过多的极致表现。再一个就是肥胖,肥胖会造成腹部压力加大,像孕妇怀孕腹部的压力大了,就会挤压腹腔里的胃,造成胃里的酸性物质往上反。(图2)
  所以,很多毛病都跟吃有关。如果感觉吃多了怕出现胃酸过多的情况,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散散步,溜达溜达,让胃里面的食物很快排下去。再就是感觉到有烧心、反酸的感觉了,吃两片苏打饼干,由于它是碱性的,把胃里的酸中和一下,就会觉得舒服了。还有简单的办法是喝杯白开水,把胃酸冲淡。
  由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反复出现胃反酸的情况,不断地刺激胃和食管之间的“盖子”,久而久之这个“盖子”就彻底罢工了。这时,即使吃得很少,只要胃里有点东西就会反上来。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令人非常痛苦的一种病。
  人体有胸腔、腹腔,胃在腹腔里,食管在胸腔,在胸腔和腹腔之间是横膈膜,相当于两层楼之间的地板和天花板。一楼的胃酸多了会往上顶,二楼的食管不让它往上顶,食管跟胃连接处有一个贲门,食管相当于括约肌,括约肌收缩形成一定压力,不允许下面的东西顶上来。但是暴饮暴食、胃酸过多,量太大了,就像一楼下水道的水冒出来了,这是一个道理。(图3)
  如果平时注意点,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病情可以逐渐缓解、好转。
  从医学角度看,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具有伪装性,它所在的位置会影响各种器官。胃酸刺激了食管下端的黏膜,引起了烧心一样的感觉,引起反酸。再往上反到喉咙,反复刺激就会造成声带损坏,最后造成嘶哑。还有,当反酸的人躺下的时候,会有少量的酸被吸到气管里,天长日久就会引起慢性气管炎、肺炎。有些人引发咳嗽,甚至引起哮喘,这种哮喘是很痛苦的。躺下的时候透不过气来,反复看医生又查不出原因,不妨去查一查有没有胃食管反流。如果是胃食管反流造成的哮喘,把胃食管反流治好了,哮喘也就能治好了。
  治标不治本,药物一停还是哮喘,继续反酸烧灼,其中约10%病人的食管黏膜发生病变,这其中的10%又会发生癌变,所以胃酸反流得不到彻底根除,就可能发生癌变,至少食管癌跟长期反酸有密切联系。
  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首先改变不良习惯,将产生这种病的诱因消除,这病就缓解了。还有一些人生活习惯改变了,还是照样有反酸,除了病情较重,引起这个“盖子”不工作外,还有年龄的关系。人到了40岁以后,食管下面的括约肌松驰了。本来是吃两碗饭只吃一碗饭,但只要胃里有东西就会反。这时候你少吃一点、不吃辣的、不吃甜食都不管用,即使喝点水它都会往上反。那就要接受治疗了。吃药只是一个方面,而胃酸、食管反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胃涨引起的反酸,一个是“盖子”松弛导致的食管反流,要重视解决这两个环节的问题。药物目前只能解决一个胃涨问题,让胃少分泌一点酸,增加蠕动把胃内的东西排掉。但是这“盖子”松的问题,目前还没有药物能解决。
  对于一些病人“盖子”松的问题,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把“盖子”修好。把括约肌的功能恢复好,这个门又可以关上了。现在国外对于这种病可以施行微创手术,在肚子上打三四个小孔,大约40分钟手术就完成了,第二天就可以出门走路了。(图4)
  手术之后,胃功恢复正常了。 但还是要养成好习惯,饭后活动活动,散步半个小时,然后再坐下看电视。千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又回复到以前那种不良状态。
  很多时候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是决定我们健康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其他文献
电报的恐惧    清朝末年,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电报不过是洋人搞的诸多奇技淫巧中的一种罢了。很多人认为,洋人专门吸食地气和死人魂魄,一根根电线杆儿戳在地上,地气和人的魂魄会顺着电线传到英吉利、法兰西。  中国人对电报技术的态度很快就在一个外国人的身上得到了应验。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总邮政司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  1861年,赫德建言总理衙门在中国开办公共邮政。但是刚刚经历了战争失败的大清朝正沉浸在
期刊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赵彤言为了研究蚊子养蚊子,常常到野外裸露自己的肢体作诱饵,吸引蚊子,捕捉蚊子。蚊子多时一只鞋上趴了200多只。别人躲避蚊子犹恐不及,而她偏偏去蚊子多的地方。  赵彤言说,去野外采集蚊种,采集得越多越好,回来后或在实验室养殖,或采集标本,或分离病毒,都需要大量蚊子标本,要多抓蚊子,人是最好的诱饵。  抓蚊子,要藏在草丛或者水边,待蚊子落在身上开始叮咬时再抓
期刊
延安的秧歌剧明星,一夜之间成了野战医院的护士,手术室里递出来的一条大腿把她吓得半死,龙王庙里守着烈士的遗体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夜。儿时的外号令她气恼,难忘的岁月却永藏心间。    曾经有这样一群孩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来到延安,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少年时代。如今,当年的这些孩子已经进入耄耋之年,在他们心中,延安岁月已然成为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7年2月,国民党军以胡宗南部为主力,由
期刊
靠近非洲西北海岸散落着7个沙砾般的小岛,这7个岛屿就像一处奇异物种的保留地,令每个登岛者惊讶不已。    很多古老的航海传奇都提到大洋中的一个神秘群岛,加纳利群岛。(图1)  传说,若是有人靠近,将会面临巨大的灾难。一群可怕的怪兽就住在这些幽灵般的巢穴的岛屿上,而传奇中恶龙的巢穴侧隐藏在怪兽栖息的洞穴里。可是,难道所有这些都只是古老的传说而没有事实根据吗?是否可能在很久以前真的有恶龙存在?或许这些
期刊
看似普通的面料居然有着特殊的功能,既防水又透气,不用针线,没有缝织,他是如何实现“天衣无缝”的呢?    一个不用针线做成的布袋,里面倒满热水,水一点也不会漏出来。神奇的是里面的热气却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口袋中透出。这个既防水又透气的神奇口袋出自新闻工作者虞跃平之手。他怎么会对布袋产生兴趣呢?不用针线他又是怎样做成这个布袋的呢(图1)?  大学毕业后,虞跃平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他爱好摄影,虽然工作很忙,
期刊
它们是让人恐惧的昆虫,曾有过蜇人致死的案底。但在云南哀牢山区,却有人将它们搬进山寨饲养。危险的野蜂真的能与人相伴吗?    在云南哀牢山的树林中,哈尼老人车老铺和他的同伴发现了居住在一棵树上的一窝野蜂。野蜂生活在树上并不主动攻击人,车老铺却用硝烟袭击蜂巢,这是为什么呢?  硝烟使这窝野蜂完全失去了战斗力,蜂巢被小心翼翼地取了下来。硝烟不会使野蜂致命,只是让它们暂时昏迷。根据车老铺的经验,一个小时以
期刊
从事人体防护用具研究开发的高轶夫,对各种军用装备十分熟悉。他认为过去的军用防弹衣以硬质为多,虽然比较结实耐用,但穿上非常笨重,很不方便,万一子弹反弹还会误伤他人。因此,他决定研制软质防弹衣。  1942年10月,英军首先研制成功了由三块高锰钢板组成的防弹衣。穿上防弹衣以后,可以有效地阻挡流弹和碎弹片,士兵的伤亡率因此减少了一半。其中,胸部受伤造成的死亡率从30%降到了8%。  1945年6月,美军
期刊
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魏睦新教授,从医30年,接诊过无数病人,而4年前的一位异国患者,令他至今难忘。  2006年,魏睦新教授东渡日本交流访问。一位日本女子几经周折慕名找来,恳请魏教授用中医救救她。  魏睦新说,那时已春暖花开,我们都穿着衬衫,西服,她穿了一件针织外衣,一进门就说房间冷,问能不能开空调。  已是4月,这位女子却穿了3件衣服,里面穿着厚毛衣,还一直叫冷。魏教授还发现她情绪抑郁,为什
期刊
2009年8月3日,美国国防部发布公告宣称:第一位在海湾战争阵亡的美军士兵遗骨,已在伊拉克沙漠地区被找到。  1991年1月17日,战争爆发后首个夜晚,33岁的美国海军中尉斯派克驾驶FA-18大黄蜂战斗机执行任务时被击落,随后便音信杳无(图1)。  2010年2月,美军将搜寻到的部分遗骸空运回国,军方专家比对下颌骨及牙齿记录后确认,遗骸确属斯派克。生死相隔十九年,这位美国军人终于魂归故里。  美国
期刊
他主持的血瘀症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得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目前中医药界获得的最高奖项。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根据卫生部门统计,每12秒钟就有一个病人死于冠心病。  血管疾病的高患病率和死亡率让人感到恐惧。20世纪6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在美国等国家,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上升。此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