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胺碘酮在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研究52例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甲组32例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乙组20例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对比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乙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甲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出现2例心动过缓,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后,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给予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可有效稳定患者病情,应用安全可靠。
关键词:胺碘酮 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23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150-01
心力衰竭是因心功能不全,极易并发心律失常。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加剧,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如何有效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是当前临床治疗的关键。本次研究中,给予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药物治疗,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研究我院从2009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52例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30例,女22例,年龄为53-75岁,平均年龄为64±1.1岁,心力衰竭病史为6个月-6年。风湿性心脏病20例,扩张性心肌病1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冠心9病。心功能(NYHA)为Ⅲ-Ⅳ级。52例患者随机划分两组,甲组32例,乙组20例,统计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P>0.05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用于处理分析。
1.2 选取标准。所选取的患者均接受临床诊断检查,确诊为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不良,或心脏扩大。排除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Q-T间期多小于0.44s。无严重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无严重的肝脏功能疾病,无严重的洋地黄中毒以及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等。
1.3 方法。52例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甲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保证患者足够的休息、低钠饮食,持续低流量给氧治疗,改善电解质紊乱情况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必要的扩张血管、利尿、强心以及常规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采用利多卡因或β受体阻滞剂。乙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采用胺碘酮药物治疗,具体用药治疗方法: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首次使用150mg与20mL 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混合,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混合液体,静脉注射完成后,实施静脉泵注,每分钟泵注剂量为0.5-1.5mg,观察初次用药后,控制效果不佳,可间隔15-30分钟后增加采用150mg静脉负荷剂量,待心律失常控制24h后,可口服胺碘酮药物治疗,初次使用剂量为0.2g,一天3次,之后继续服用7天,减小剂量为0.2g,一天一次维持治疗。若为非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可直接口服药物治疗。
1.4 疗效判定。根据心血管系统药物指导原则,结合心电图检查结果,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情况明显改善或减少多于90%,无室性心动过速情况;心功能改善高于Ⅱ级,可见心力衰竭的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改善:室性期前收缩情况减少为50%-90%,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减少多于50%,心功能改善Ⅰ级,观察心力衰竭生命体征以及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均未达到上述标准。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1]。
1.5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甲组32例患者治疗后,显著改善16例,改善10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1.3%,乙组20例患者治疗后,显著改善12例,改善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0.0%,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情况。52例患者治疗后,仅有2例患者表现为心动过缓,每分钟心率为52次,无传导阻滞发生,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后症状消失。经检查无甲状腺功能异常或肝功能受损。
3 讨论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为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力衰竭疾病的发生多是因心功能不全,心脏在高负荷、疾病以及排血功能障碍的影响作用下,心脏排血量不能满足正常的组织代谢,影响器官功能,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水肿、喘息[2]。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疾病后,会因心肌长期缺血以及神经内分泌激活或心脏的扩大而导致心室电重塑,极易诱发心律失常疾病的发生,最为常见的疾病为室性心律失常[3]。一旦出现心律失常,会反作用于心力衰竭,导致患者疾病恶化,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预后效果不良。因此,采取有效药物改善心律失常,减少对心功能造成的影响,对于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提高预后效果显著。胺碘酮药物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通过阻断心肌细胞膜的钾通道,相应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可有效延长房室结、心房以及心室以及旁道的有效不应期。胺碘酮可有效阻断慢钙通道和阻断快钠,其肾上腺素能活性良好,为一种有效治疗心律失常药物。该药物可有效减少心脏抑制作用,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相较于其他药物,其用药治疗更为安全可靠,比较适合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疾病[4]。本次研究中,甲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81.3%,乙组治疗有效率为90.0%,乙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甲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患者治疗后,仅出现2例心动过缓,减少药物使用剂量,症状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给予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可有效控制心律失常,提高患者心脏功能,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袁瑞亭.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12,20(4):587-588
[2]袁野,秦伟毅,顾晓龙.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评价[J].广东医学,2009,30(4):633-634
[3]余柯,蔡丽,王兆为.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32例[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5):52-53
[4]刘建兴.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5):2812-2813
方法:研究52例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甲组32例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乙组20例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对比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乙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甲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出现2例心动过缓,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后,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给予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可有效稳定患者病情,应用安全可靠。
关键词:胺碘酮 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23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150-01
心力衰竭是因心功能不全,极易并发心律失常。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加剧,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如何有效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是当前临床治疗的关键。本次研究中,给予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药物治疗,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研究我院从2009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52例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30例,女22例,年龄为53-75岁,平均年龄为64±1.1岁,心力衰竭病史为6个月-6年。风湿性心脏病20例,扩张性心肌病1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冠心9病。心功能(NYHA)为Ⅲ-Ⅳ级。52例患者随机划分两组,甲组32例,乙组20例,统计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P>0.05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用于处理分析。
1.2 选取标准。所选取的患者均接受临床诊断检查,确诊为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不良,或心脏扩大。排除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Q-T间期多小于0.44s。无严重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无严重的肝脏功能疾病,无严重的洋地黄中毒以及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等。
1.3 方法。52例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甲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保证患者足够的休息、低钠饮食,持续低流量给氧治疗,改善电解质紊乱情况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必要的扩张血管、利尿、强心以及常规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采用利多卡因或β受体阻滞剂。乙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采用胺碘酮药物治疗,具体用药治疗方法: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首次使用150mg与20mL 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混合,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混合液体,静脉注射完成后,实施静脉泵注,每分钟泵注剂量为0.5-1.5mg,观察初次用药后,控制效果不佳,可间隔15-30分钟后增加采用150mg静脉负荷剂量,待心律失常控制24h后,可口服胺碘酮药物治疗,初次使用剂量为0.2g,一天3次,之后继续服用7天,减小剂量为0.2g,一天一次维持治疗。若为非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可直接口服药物治疗。
1.4 疗效判定。根据心血管系统药物指导原则,结合心电图检查结果,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情况明显改善或减少多于90%,无室性心动过速情况;心功能改善高于Ⅱ级,可见心力衰竭的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改善:室性期前收缩情况减少为50%-90%,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减少多于50%,心功能改善Ⅰ级,观察心力衰竭生命体征以及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均未达到上述标准。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1]。
1.5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甲组32例患者治疗后,显著改善16例,改善10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1.3%,乙组20例患者治疗后,显著改善12例,改善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0.0%,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情况。52例患者治疗后,仅有2例患者表现为心动过缓,每分钟心率为52次,无传导阻滞发生,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后症状消失。经检查无甲状腺功能异常或肝功能受损。
3 讨论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为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力衰竭疾病的发生多是因心功能不全,心脏在高负荷、疾病以及排血功能障碍的影响作用下,心脏排血量不能满足正常的组织代谢,影响器官功能,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水肿、喘息[2]。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疾病后,会因心肌长期缺血以及神经内分泌激活或心脏的扩大而导致心室电重塑,极易诱发心律失常疾病的发生,最为常见的疾病为室性心律失常[3]。一旦出现心律失常,会反作用于心力衰竭,导致患者疾病恶化,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预后效果不良。因此,采取有效药物改善心律失常,减少对心功能造成的影响,对于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提高预后效果显著。胺碘酮药物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通过阻断心肌细胞膜的钾通道,相应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可有效延长房室结、心房以及心室以及旁道的有效不应期。胺碘酮可有效阻断慢钙通道和阻断快钠,其肾上腺素能活性良好,为一种有效治疗心律失常药物。该药物可有效减少心脏抑制作用,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相较于其他药物,其用药治疗更为安全可靠,比较适合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疾病[4]。本次研究中,甲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81.3%,乙组治疗有效率为90.0%,乙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甲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患者治疗后,仅出现2例心动过缓,减少药物使用剂量,症状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给予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可有效控制心律失常,提高患者心脏功能,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袁瑞亭.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12,20(4):587-588
[2]袁野,秦伟毅,顾晓龙.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评价[J].广东医学,2009,30(4):633-634
[3]余柯,蔡丽,王兆为.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32例[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5):52-53
[4]刘建兴.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5):2812-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