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神秘的东西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段君:你的作品对景色的描绘,非常幽暗,有一种北欧森林的感觉,包括里面的建筑,都充满了神秘感,这些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能轻易见到,你之所以这样描绘更多的是由于与自己的游历有关还是与自己内心场景有关呢?
  栗子:我绘画的时候描绘的场景是我平时拍的风景,有的是朋友拍的,我觉得有意思的风景做一些参考,找出其中比较奇妙的感觉来描绘,而这些风景几乎全部是中国的风景,但是一旦我画到我的画面中就不像是中国的风景了,而非常像是北欧的感觉。有一种冷峻的神秘的气质,这与我本人的气质有关,我本身就喜欢神秘的东西,觉得自己拥有异国的灵魂。我非常不强调我的作品中需要中国本土的元素,我觉得你生活在中国当下不可能不带有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会让我的作品自然带有中国人的特点,但不是现在流行的所谓强调的什么水墨元素,而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柔弱和宿命感。我不去强化这些特质,因为我觉得这种特质不需要强调,甚至都无法摆脱,因此我的作品才有种混合的味道,而这种混合正是我所需要的,神秘,无法言喻。而我对欧洲的感觉非常的熟悉,几乎每年都去。欧洲给我的感觉如同我前世就在那生活过。我相信前世今生,对我来说生命的体验就是一件神秘的事情。
  段君:白色的动物在相对阴暗和类似几何的空间中,有一种守护甚至光明的意味,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设置的?雕像除了与环境在明度上形成的反差,到底还意味着什么呢?雕像也是一种更加虚幻的人吗?
  栗子:作品中出现雕塑而代替了前几年反复出现的人物,是因为我很厌倦我创造的人物,我觉得我已经无法将那些我创造出的人物形象描绘的更有感情了,我需要画面中更多的变化,是画面节奏的变化,构图,绘画技法语言,细节的变化,是让画面更有神秘变化的关键。而那种之前人物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似乎对我来说气场太小。我需要更大的情感,不简简单单的是一种爱的宿命感,或者死眼神中对世界的绝望。我希望作品中看到我对绝望的思考。因此在作品中出现的雕塑其实是非常著名的雕塑,包括凯撒的雕像,还有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作品《抢夺萨平妇女》《垂死的圣母》,等等,这些雕塑本身就有一种独有的意味,让画面的感受更不可言喻。
  段君:一张作品的完成是个相对长的过程,你在作画、涂抹或者修改的过程中有没有观念、认识或情绪上的变化?你在创作的过程中身心获得了愉悦感或感受到了某种流动的东西吗?
  栗子:绘画最初起稿的时候是最有意思的,我喜欢那种不确定性。我是那种第一感觉奇好的人,我需要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将画面大的基调定下来,而之后的时间只是去完善这种基调。因此我会在我的画面做一些肌理让画面在第一时间有更多不确定和偶然的效果,可以激发我的创作欲望和让我感觉更好,也使画面不至于显得层次不够丰富。大的基调定好后我需要去收拾画面保留好的地方,因为很多地方已经一次性到位了,我不需要去再涂抹,而需要保留,而有些地方我需要深入。我需要在画面前静静的观察几个小时然后反复定夺哪里需要去改善。也因为我有时候感觉不好而让画面变得油腻,这时候会非常后悔和沮丧。但会让自己情绪平复,赶紧补救让画面向好的方面发展。保留画面的新鲜感直至作品完成。
  段君:你的用色有没有心理层面的因素,偏于低调的色彩是否有一种精神净化的期望?
  栗子:我试过在这系列的作品中加入色彩,后来我自己认为不如单纯的颜色更深邃。当然有一些朋友会觉得有色彩的也不错。而我觉得我想表现的神秘感在色彩更单纯的时候表现的更充分。
  段君:最近作品的空间更加具有扩展性,对空间是否有更多的体验或用力?
  栗子:其实我希望我的作品中出现多个空间,所以我的作品中会出现一些奇异的几何线条。我希望空间更复杂,因此画面的感觉会更奇妙。
其他文献
杨小彦:非常感谢大家光临上海美术馆,我希望这次研讨能换一种更加灵活的形式,大家不用像其他研讨会一样排队发言,都提一个问题出来,尖锐一点也没有关系,我们集体讨论和回答。  鲁虹:我觉得李群力的作品虽然表现的是风景,但并不是传统的自然风光,而是表现了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现在,我要提出一个问题,即当你拍完照片后,你的想法已经都呈现出来,直接展示照片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根据所拍照片再画一遍?有没有必然要这样
期刊
雷姆·库哈斯,这位因城市论《S,M,L,XL》被建筑界称为建筑圣经的作者、当下世纪的潮人、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的领军人、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茨克奖(Pritzker)的获奖者、身高身高1.92的库哈斯,不能不说是高大的,可是他被那些无聊的绯言折腾的略显憔悴,但独来独往的库哈斯,仍然是世界上最忙的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一成不变的建筑学是一种颠覆,他的创意对建筑界来说,如同鲜氧。  建造本身就
期刊
日本摄影  东京都摄影博物馆曾经举办过一个名为“60年代日本摄影的创新”的展览,以此探索60年代日本摄影关键时期的重要性。展览的时间是在1991年。  摄影是在1850年代传入日本的,到了20和30年代现代摄影开始成形。作为对摄影的觉醒,摄影家从不同的方面探索了摄影的可能性,包括画意摄影,新摄影,先锋摄影以及新闻摄影,从而对战后的日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战前创建的摄影因为独特的社会状态向战后摄影
期刊
沈:今天我们做一个访谈,或许会比较尖锐。人的成长和进步就是因为我们直面问题,所以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地自我提升,我们今天的访谈就从这个角度展开。  我知道你很早就在艺术界崭露头角了,在市场上也是挺活跃的。这既是一个好事情,也是一个坏事情,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何:我觉得市场是任何一个艺术家都避免不了的,学术和市场并不矛盾,包括国外的顶级大师,不是说仅仅用市场来界定其价值,但是市场的确是其中一个重
期刊
5月12日,韩啸在济南韩氏整形美容医院实施了他的行为艺术“手术”。  整个活动由著名策展人王春辰策划,著名批评家易英、王春辰、段君撰写了批评文章,吴鸿、王春辰、刘礼宾、杭春晓、段君、朱小钧、胡斌、郝青松、夏彦国、李国华、  王栋栋、崔灿灿等12名活跃的批评家和策展人参与了研讨。  由于有网络直播、微博互动以及各大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的报道,『手术』成了引人瞩目的艺术事件。据说,参与讨论评论家们,在『
期刊
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由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而伴生并发展着。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不断变化,女性主义艺术也由初始的对抗状态日渐趋于融合。女性主义及女性艺术家在当下的环境中呈现出的创作状态和作品已经与传统的女性艺术相去甚远。北京草场地艺术区荔空间7月举办的《“无差别”当代艺术展》所遴选的若干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便呈现出“去性别”的作品样态。展览开幕前,荔空间有意在对外宣传时隐去
期刊
记忆还可能引起一种恐惧或者敬畏,甚至我们不愿意重新体验曾有的记忆空间。在历经了十年的奔走和折磨之后,保拉·鲁特林格(Paula Luttringer)回到了阿根廷,这片她并不情愿回到的土地。然而这时候开始学习摄影,带给她从未有过的新的体验。或者,摄影给了一位女性另一种表达空间,一种治愈的可能,而希望说出的历史,则是不再可以重复的自身。  这些影像选择了大画幅的输出,超过了实际物体大小。第一眼看去,
期刊
这个展览的缘起,与策展人管郁达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长期观察和立场有关。他希望做到的是,某种片断式的艺术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叙述,而不是编年史式的事件记录。它首先是作者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史微观写作的批评性陈述,这些“絮语”(Whisper)式的陈述涉及到叙事方式、研究方法以及价值重估、个人旨趣等等方面;其次,和艺术史上所有命名一样,作为展览主题的“玩物主义”(Object-Ruminationism)只是一
期刊
从一开始尹秀珍就不是以一种女性主义者的姿态进入到当代艺术中的,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手可触的普通物品和旧衣物想要呈现的也并非只是性别的差异和男女社会角色分工的不同。如果说那些习惯表现自我形象的女性艺术家是在用自己的视线直面异己的存在,那么尹秀珍则是用记忆和体会呈现出一个人平凡却无常的感受和判断。“女性主义”之于她,既不是进入艺术圈的门禁卡,也不是成功后加冕的桂冠,她不需要先摆出一副女性的姿态
期刊
郑然斗,一位1969年出生于韩国的摄影艺术家。早在2002年的上海双年展上,他就向中国的观众呈现了他的代表作品《常青塔》,并因此在中国一度引起热议,之后受到香港著名视觉艺术组织1a空间的邀请,为48个香港家庭拍摄免费的全家福照片。这位出身于雕塑专业的摄影艺术家,从早期的《交际舞》《IT人》《常青塔》到今天的《Wonderland》,一直都在不断的尝试用照片讲故事,作品给人以亲切,真实的视觉感受。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