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大自然,为孩子们学习科学、探究科学提供了很好的信息资源和研究对象。可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让孩子们探究科学;利用废旧物品和地方物产资源为原料让孩子们制作学具,走进科学;利用身边的物品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培养科学兴趣。
关键词:农村 资源优势 科学探究
一、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让孩子们探究科学
例如在教材设计的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它们是什么做的”、“观察小动物”、“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我们的食物安全吗”、“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等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农村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动植物等,作为我们的学习资源,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课堂、校园、大自然中体验科学生活,使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生活的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道理,并学会用各种方式交流、描述、解释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从赞美家乡自然景观、发现家乡丰富的物产和灿烂的人文习俗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学生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的内容我们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如:将《豌豆荚里的豌豆》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家里的菜地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学生对果实的认识。又如我们在教学《动物怎样生活》一课时,预先布置学生们亲自喂养家禽家畜和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仔细观察它们吃东西的样子及食物类别、生活习性等,这些要求,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可谓易如反掌。教学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启迪,相互补充,不仅加深了对动物生活的全面了解,进而获得了动物的食性分类知识。
二、利用废旧物品和地方物产资源为原料让孩子们制作学具走进科学
实验是科学探究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实验器材缺乏是目前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难点。我们在立足于用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变废为宝,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发动并指导学生制作学具,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了,既弥补了实验器材的不足,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何乐而不为?
在制作活动中,老师要当好孩子们的参谋,选用的材料要符合孩子们的制作条件,从做一些简易的学具开始。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作为科学实验的资源。制作中老师是孩子们的师傅又是助手,要教会他们制作方法,简化制作过程及难度,坚定他们完成制作的信心。学具做好后,给孩子们提供实验、演示、交流、展示、修改的机会,对孩子们好的作品、制作记录、实验报告、研究成果、调查报告等,要给他们积累起来,作为他们的科学课学习成长资料。从中还能选送一批好的材料和作品,参加各级组织的小学生科技成果展示和评比,让他们以各种方式体会制作和实验成功的乐趣。
再如《岩石的组成》、《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等,让学生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场中去捡象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和其它的岩石,也是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这些带“土”气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这样的教学,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来感知事物、参与教学,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获取的知识也比较生动、形象、深刻。通过这样生动、贴近生活的课堂,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三、利用身边的物品让孩子们学习科学
小学科学课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如:在“它们是什么做的”的教学中,利用教室里的各种物品、孩子们自己的书包、学习用品、穿的衣服等作观察对象,进行比较性分析,通过认识材料特征,给一些物品按材料特征和材料来源进行分类,使孩子们在亲历探究过程中认识了常见的材料,了解了生产生活用品所用的材料有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再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用书包里的各种学习用品,自己亲手制造声音,以物体运动方式为实验研究对象,发现提出问题并经过科学探究,在交流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又如:在“微小的世界”里,让学生去观察研究盐、糖、味精等一些熟悉而又易找的调味品,在家里就可以兴趣盎然地既了解这些物品的晶体结构又认识放大镜,在不经意间就亲历了科学的学习,收获了意外的发现。
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力寻找,就一定能找到适合教学内容、学生喜欢的课程资源。要挖掘农村地方资源,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为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开辟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关键词:农村 资源优势 科学探究
一、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让孩子们探究科学
例如在教材设计的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它们是什么做的”、“观察小动物”、“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我们的食物安全吗”、“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等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农村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动植物等,作为我们的学习资源,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课堂、校园、大自然中体验科学生活,使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生活的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道理,并学会用各种方式交流、描述、解释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从赞美家乡自然景观、发现家乡丰富的物产和灿烂的人文习俗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学生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的内容我们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如:将《豌豆荚里的豌豆》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家里的菜地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学生对果实的认识。又如我们在教学《动物怎样生活》一课时,预先布置学生们亲自喂养家禽家畜和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仔细观察它们吃东西的样子及食物类别、生活习性等,这些要求,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可谓易如反掌。教学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启迪,相互补充,不仅加深了对动物生活的全面了解,进而获得了动物的食性分类知识。
二、利用废旧物品和地方物产资源为原料让孩子们制作学具走进科学
实验是科学探究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实验器材缺乏是目前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难点。我们在立足于用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变废为宝,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发动并指导学生制作学具,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了,既弥补了实验器材的不足,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何乐而不为?
在制作活动中,老师要当好孩子们的参谋,选用的材料要符合孩子们的制作条件,从做一些简易的学具开始。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作为科学实验的资源。制作中老师是孩子们的师傅又是助手,要教会他们制作方法,简化制作过程及难度,坚定他们完成制作的信心。学具做好后,给孩子们提供实验、演示、交流、展示、修改的机会,对孩子们好的作品、制作记录、实验报告、研究成果、调查报告等,要给他们积累起来,作为他们的科学课学习成长资料。从中还能选送一批好的材料和作品,参加各级组织的小学生科技成果展示和评比,让他们以各种方式体会制作和实验成功的乐趣。
再如《岩石的组成》、《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等,让学生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场中去捡象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和其它的岩石,也是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这些带“土”气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这样的教学,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来感知事物、参与教学,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获取的知识也比较生动、形象、深刻。通过这样生动、贴近生活的课堂,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三、利用身边的物品让孩子们学习科学
小学科学课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如:在“它们是什么做的”的教学中,利用教室里的各种物品、孩子们自己的书包、学习用品、穿的衣服等作观察对象,进行比较性分析,通过认识材料特征,给一些物品按材料特征和材料来源进行分类,使孩子们在亲历探究过程中认识了常见的材料,了解了生产生活用品所用的材料有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再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用书包里的各种学习用品,自己亲手制造声音,以物体运动方式为实验研究对象,发现提出问题并经过科学探究,在交流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又如:在“微小的世界”里,让学生去观察研究盐、糖、味精等一些熟悉而又易找的调味品,在家里就可以兴趣盎然地既了解这些物品的晶体结构又认识放大镜,在不经意间就亲历了科学的学习,收获了意外的发现。
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力寻找,就一定能找到适合教学内容、学生喜欢的课程资源。要挖掘农村地方资源,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为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开辟一条有效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