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科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从教材内容角度出发,分析初中科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对策,以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科学学科;融合教育
一、引言
前段时间,一则13岁少年的新闻刷爆朋友圈,无独有偶,某地区一名初三学生在晚餐时间携水果刀将班主任捅成重伤。《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分析指出:初中生发生心理问题比例最高。这些极端现象提示我们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中提出学科教学中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科学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课程,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初中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成熟的价值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生殖发育内容融合性心理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性意识刚刚萌发,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信息不加筛选地涌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极大冲击。[1]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所学内容,恰如其分地展开相关的心理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调适心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讲解《走向成熟》时,不能只干讲书本上的知识,可以结合播放性教育视频的方式,揭开青春期身体发育神秘的面纱,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幫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青春期的变化、消除因青春期来临而产生的困惑。
三、科学史内容融合挫折教育
在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下,现代初中生心理比较脆弱、意志水平较低。而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在知识的难度、学习的目标、教学方式、考试要求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于是许多初中生产生挫败感,表现出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逃学、休学、退学等现象。
科学史以科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为轮廓的一部科学发现史、科学社会史、科学思想史。[2]科学家在探索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没有放弃,最终取得成果。因此,结合科学史内容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对帮助学生培养坚韧的心性、提高抗挫折能力有现实意义。
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的模型》时,对原子核结构的探索历程是非常值得挖掘的,首先利用宇宙大爆炸引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介绍道尔顿的气体定组成定律和倍比定律实验,让学生明白科学的经验性;视频展示汤姆森的阴极射线实验,请学生尝试推断原子的结构模型,学生辩证地思考汤姆森的原子论;动画播放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用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枣糕模型的矛盾所在,请学生小组讨论解释矛盾,从而推断出卢瑟福的有核模型;教师补充玻尔原子结构模型和现代电子云理论,最后请学生梳理原子结构模型的发现历程,并谈谈体会。将学生代入科学史中,体会科学家的发现历程,明白任何成就的达成都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
四、拓展阅读类内容融合爱国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逐渐成为人们情感的一部分。[3]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可分割一部分,代表着个人与祖国之间紧紧相依的关系,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科学教材(浙教版)中有“阅读”和“科学 技术 社会”两个栏目,这两个栏目中的内容涉及广泛,十分适合展开爱国主义教育。[4]
例如,在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中拓展阅读简单介绍湿法炼铜,教师可以及时补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置换反应炼铜的国家等历史资料;在讲解《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结合阅读内容,教师补充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的抗非典英雄事迹等;在讲解《物种多样性》,教师针对图片介绍我国是生物资源大国,拥有金丝猴、大鲵、水杉等珍稀动植物;介绍我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完成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使得全球实验动物使用数量下降,促进药物研发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科学教学中,结合教材中拓展阅读材料,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知道爱国的意义,还可以让学生明确身为中华儿女所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
五、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和初中科学学科教育,都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融合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笔者仅从教材角度出发浅谈在科学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期望有更多的同仁进一步研究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刘文达.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 2017, 3(2):244-244.
[2] 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 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黎苏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德育探究[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8, v.26(04):155-158.
[4]王学风. 美国现代品格教育运动及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2003(8):26-3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科学学科;融合教育
一、引言
前段时间,一则13岁少年的新闻刷爆朋友圈,无独有偶,某地区一名初三学生在晚餐时间携水果刀将班主任捅成重伤。《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分析指出:初中生发生心理问题比例最高。这些极端现象提示我们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中提出学科教学中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科学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课程,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初中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成熟的价值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生殖发育内容融合性心理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性意识刚刚萌发,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信息不加筛选地涌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极大冲击。[1]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所学内容,恰如其分地展开相关的心理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调适心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讲解《走向成熟》时,不能只干讲书本上的知识,可以结合播放性教育视频的方式,揭开青春期身体发育神秘的面纱,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幫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青春期的变化、消除因青春期来临而产生的困惑。
三、科学史内容融合挫折教育
在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下,现代初中生心理比较脆弱、意志水平较低。而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在知识的难度、学习的目标、教学方式、考试要求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于是许多初中生产生挫败感,表现出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逃学、休学、退学等现象。
科学史以科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为轮廓的一部科学发现史、科学社会史、科学思想史。[2]科学家在探索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没有放弃,最终取得成果。因此,结合科学史内容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对帮助学生培养坚韧的心性、提高抗挫折能力有现实意义。
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的模型》时,对原子核结构的探索历程是非常值得挖掘的,首先利用宇宙大爆炸引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介绍道尔顿的气体定组成定律和倍比定律实验,让学生明白科学的经验性;视频展示汤姆森的阴极射线实验,请学生尝试推断原子的结构模型,学生辩证地思考汤姆森的原子论;动画播放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用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枣糕模型的矛盾所在,请学生小组讨论解释矛盾,从而推断出卢瑟福的有核模型;教师补充玻尔原子结构模型和现代电子云理论,最后请学生梳理原子结构模型的发现历程,并谈谈体会。将学生代入科学史中,体会科学家的发现历程,明白任何成就的达成都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
四、拓展阅读类内容融合爱国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逐渐成为人们情感的一部分。[3]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可分割一部分,代表着个人与祖国之间紧紧相依的关系,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科学教材(浙教版)中有“阅读”和“科学 技术 社会”两个栏目,这两个栏目中的内容涉及广泛,十分适合展开爱国主义教育。[4]
例如,在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中拓展阅读简单介绍湿法炼铜,教师可以及时补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置换反应炼铜的国家等历史资料;在讲解《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结合阅读内容,教师补充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的抗非典英雄事迹等;在讲解《物种多样性》,教师针对图片介绍我国是生物资源大国,拥有金丝猴、大鲵、水杉等珍稀动植物;介绍我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完成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使得全球实验动物使用数量下降,促进药物研发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科学教学中,结合教材中拓展阅读材料,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知道爱国的意义,还可以让学生明确身为中华儿女所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
五、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和初中科学学科教育,都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融合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笔者仅从教材角度出发浅谈在科学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期望有更多的同仁进一步研究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刘文达.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 2017, 3(2):244-244.
[2] 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 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黎苏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德育探究[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8, v.26(04):155-158.
[4]王学风. 美国现代品格教育运动及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2003(8):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