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2+1”实践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我院从2004级学生开始实施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的前两年接受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第三年由学院统一安排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从事某一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工作,即上岗。“1”阶段学生在企业主要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最重要的环节。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2+1”产学合作教育的效果,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我院在2004级学生中首次尝试,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2+1>3”的教学效果。
1.顶岗实习的基本思路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在“2”阶段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在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校企双赢。
2.政策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制定出台了《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意见要求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结合,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行工学结合,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实行半工半读制度。
3.组织保障
学院建立了完整的管理网络,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两名副院长为副组长以及教务处和学生处负责人组成的学生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各系部成立由系主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主任、班主任和骨干教师组成的系级学生实习工作小组;以企业厂长和学校校长为首的合作教育领导小组,以企业车间主任和学校班主任为主的学生工作小组,建立了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社会评价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质量评价监督机构。
4.岗位的确定
为顺利实施这一模式,学院于2006年5-6月先后举办了三次有10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的2007年毕业生顶岗实习招聘洽谈会,为04级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实习岗位。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双向选择,980名学生选择了顶岗实习工作岗位。
5.确定实习指导教师及职责
我们确定了三种形式的指导教师,一是以学生实习地域确定的指导教师,根据教务处的分工,可以跨系安排,由相关系领导和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全院范围内统筹调度;二是以专业和系为单位确定的指导教师,由各系确定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有责任心的骨干教师或辅导员担任;三是各系聘任的实习单位指导教师。
二、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进行深入调研
1. 调研基本情况
06年10月26日至12月底,学院顶岗实习办公室与各系领导组成顶岗实习调研小组,在院长王敬良和副院长丛建国带领下分别赴北京和滨州、淄博、潍坊各县市区、济南、东营、青岛、莱芜、泰安、济宁、菏泽、聊城、烟台、威海等省内外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听取实习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实习工作进行指导,并听取用人单位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此次调研共派出调研人员96人天次,走访160多家用人单位、360多名实习学生。本次调查涉及到的用人单位类型包括事业单位、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民营企业公司等包括机械加工、教育、金融、服务行业、仪器制造、化工行业等。
2、调研结果表明,“2+1”教学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绝大多数同学对“2+1”教学模式表示赞同,认为此模式弥补了学校实践实训的不足,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学到了在校内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90%以上的同学对目前工作岗位表示满意,工作顺心,自身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对学院领导和老师不辞劳苦奔赴各地指导看望学生的做法非常感动。同学们纷纷表示,在工作岗位上要干出业绩,充分显示潍坊教育学院学生高素质形象,以回报学院培育之情。
企业领导普遍对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较高评价,认为我院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实践能力方面都令人满意,专业素质较好,基本上能适应工作需要,学生在顶岗实习工作中能很快进入角色,责任心、敬业精神强。特别是个人素养如敢于吃苦、团结协作、服从领导等方面有较高水平,深得用人单位的肯定。
企业领导对我院实施的“2+1”教学模式表示赞同,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最重要的,学院能抽出一年的时间让学生顶岗实习,锻炼学生的岗位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决策是正确的;顶岗实习拉近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距离,企业将吸收一部分优秀实习生就业,促进了学生的就业;通过和学校合作,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应用水平,增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相当一部分同学已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给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实习,加强了和企业的沟通联系,增强了对现代企业的了解,提高了教师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将书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第一手实践资料,有利于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院采取的“2+1”教学模式弥补了实践教学中的不足,拉近了与企业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奠定了基础。这一模式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可以肯定地说这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成功的、可取的。
三、通过对顶岗实习学生实施与调查,我们的启示
(1)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中,他们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素质方面,如责任心、团队精神等,受访者提出的很多建议都是关于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可以看出,企业并不认为大学只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办事能力,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的学生。而并非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外语成绩;这与学校的评定标准是不一样的。
我们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学院,培养发展性人才”的办学目标,不仅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让学生个人基本素质得到提升,学院提出的培养学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拼搏、特别能合作” 的五种特别的优秀品质正是当今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基本人才素质,我们应对学生大力加强教育和培养,打造我院的毕业生品牌特色。
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增强诚信意识。开始实施的“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及开展的系列诚信教育,正适应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2)要进一步建设好校外实习基地。一是相互沟通,密切联系;二是互补互利,共促共进。除了积极在外拓展实习基地外,还要建设好校内一批模拟实作训练场或多功能综合性的实验室。尽量做到每个专业都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用基地.尽可能满足学生专业实践岗位训练的需要。
(3)制定理论教师到生产岗位的轮训制度。使教师在生产第一线能够了解到最新信息,掌握最新动态,传授最新知识。有计划、有针对性、有任务地安排教师到生产实践中去了解企业、熟悉生产、锻炼能力、完善知识结构。使他们逐步成为行家,坚持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造就 “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4)贴进市场需求、贴进企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加强实践教学。
要加强制造业、食品加工、服务业等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相关的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的强势专业,体现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打造学院的品牌专业。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教育学院)
我院从2004级学生开始实施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的前两年接受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第三年由学院统一安排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从事某一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工作,即上岗。“1”阶段学生在企业主要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最重要的环节。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2+1”产学合作教育的效果,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我院在2004级学生中首次尝试,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2+1>3”的教学效果。
1.顶岗实习的基本思路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在“2”阶段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在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校企双赢。
2.政策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制定出台了《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意见要求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结合,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行工学结合,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实行半工半读制度。
3.组织保障
学院建立了完整的管理网络,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两名副院长为副组长以及教务处和学生处负责人组成的学生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各系部成立由系主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主任、班主任和骨干教师组成的系级学生实习工作小组;以企业厂长和学校校长为首的合作教育领导小组,以企业车间主任和学校班主任为主的学生工作小组,建立了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社会评价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质量评价监督机构。
4.岗位的确定
为顺利实施这一模式,学院于2006年5-6月先后举办了三次有10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的2007年毕业生顶岗实习招聘洽谈会,为04级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实习岗位。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双向选择,980名学生选择了顶岗实习工作岗位。
5.确定实习指导教师及职责
我们确定了三种形式的指导教师,一是以学生实习地域确定的指导教师,根据教务处的分工,可以跨系安排,由相关系领导和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全院范围内统筹调度;二是以专业和系为单位确定的指导教师,由各系确定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有责任心的骨干教师或辅导员担任;三是各系聘任的实习单位指导教师。
二、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进行深入调研
1. 调研基本情况
06年10月26日至12月底,学院顶岗实习办公室与各系领导组成顶岗实习调研小组,在院长王敬良和副院长丛建国带领下分别赴北京和滨州、淄博、潍坊各县市区、济南、东营、青岛、莱芜、泰安、济宁、菏泽、聊城、烟台、威海等省内外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听取实习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实习工作进行指导,并听取用人单位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此次调研共派出调研人员96人天次,走访160多家用人单位、360多名实习学生。本次调查涉及到的用人单位类型包括事业单位、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民营企业公司等包括机械加工、教育、金融、服务行业、仪器制造、化工行业等。
2、调研结果表明,“2+1”教学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绝大多数同学对“2+1”教学模式表示赞同,认为此模式弥补了学校实践实训的不足,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学到了在校内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90%以上的同学对目前工作岗位表示满意,工作顺心,自身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对学院领导和老师不辞劳苦奔赴各地指导看望学生的做法非常感动。同学们纷纷表示,在工作岗位上要干出业绩,充分显示潍坊教育学院学生高素质形象,以回报学院培育之情。
企业领导普遍对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较高评价,认为我院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实践能力方面都令人满意,专业素质较好,基本上能适应工作需要,学生在顶岗实习工作中能很快进入角色,责任心、敬业精神强。特别是个人素养如敢于吃苦、团结协作、服从领导等方面有较高水平,深得用人单位的肯定。
企业领导对我院实施的“2+1”教学模式表示赞同,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最重要的,学院能抽出一年的时间让学生顶岗实习,锻炼学生的岗位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决策是正确的;顶岗实习拉近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距离,企业将吸收一部分优秀实习生就业,促进了学生的就业;通过和学校合作,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应用水平,增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相当一部分同学已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给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实习,加强了和企业的沟通联系,增强了对现代企业的了解,提高了教师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将书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第一手实践资料,有利于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院采取的“2+1”教学模式弥补了实践教学中的不足,拉近了与企业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奠定了基础。这一模式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可以肯定地说这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成功的、可取的。
三、通过对顶岗实习学生实施与调查,我们的启示
(1)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中,他们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素质方面,如责任心、团队精神等,受访者提出的很多建议都是关于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可以看出,企业并不认为大学只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办事能力,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的学生。而并非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外语成绩;这与学校的评定标准是不一样的。
我们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学院,培养发展性人才”的办学目标,不仅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让学生个人基本素质得到提升,学院提出的培养学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拼搏、特别能合作” 的五种特别的优秀品质正是当今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基本人才素质,我们应对学生大力加强教育和培养,打造我院的毕业生品牌特色。
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增强诚信意识。开始实施的“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及开展的系列诚信教育,正适应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2)要进一步建设好校外实习基地。一是相互沟通,密切联系;二是互补互利,共促共进。除了积极在外拓展实习基地外,还要建设好校内一批模拟实作训练场或多功能综合性的实验室。尽量做到每个专业都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用基地.尽可能满足学生专业实践岗位训练的需要。
(3)制定理论教师到生产岗位的轮训制度。使教师在生产第一线能够了解到最新信息,掌握最新动态,传授最新知识。有计划、有针对性、有任务地安排教师到生产实践中去了解企业、熟悉生产、锻炼能力、完善知识结构。使他们逐步成为行家,坚持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造就 “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4)贴进市场需求、贴进企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加强实践教学。
要加强制造业、食品加工、服务业等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相关的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的强势专业,体现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打造学院的品牌专业。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