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索了大学语文对人格培养的作用以及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子,探索对课堂教学的新角度。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099-01
大学语文是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经济物质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社会的享乐主义、物质主义、自我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造成了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败落和道德的退化,片面追求高享受的生活目标,而忽视了对内心自省和精神审美的追求和塑造。大学语文,是把人格培养与道德熏陶合为一体的学科。它的教学以潜移默化细雨润物的形式让大学生通过学习而培养全面、健康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语文教学的人性化是指语文教学要高扬人性,遵循人道的原则,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人类情感的;既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又满足其心理需求;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求,更是通过人的全而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当代大学语文教育依然依附于传统的纸质版阅读和墨守陈规的课堂方式,上课形式基本处在任课教师一人主讲、同学们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上,同学们在课堂上开口发言的机会太少,教师布置的阅读目标也不够明确,甚至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遗忘了,大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也很弱。究极原因,就是任课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目的,没有引导大学生培养对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把本来形神兼备的文学作品变成应付考试的一门枯燥学科。不读文学作品,又如何形成自己对作品主旨的思考,又何谈对通过阅读语文作品从而对人格的培养呢?
当代大学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应该采取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要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协作的基础上,采取最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
一、 新媒体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当代大学生都是新媒体技术的拥护者和使用者,新媒体颠覆了传统的教育形式,有见效快、更新快、无纸化的优点。任课教师可以及时建立语文教育的微博、微信群等,及时发布最新的文学新闻动态和文学新作品,让学生可以在简短的作品导读中了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在课后进行深度阅读。同时还可以在微信群、微博上建立读者分享模块,让每个同学都畅所欲言。同时,这也是当代90后大学生熟悉的传播方式,让大学生不仅在新媒体中学会沟通,也学会通过公众平台去了互相交流思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 丰富课堂教学的元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书本、ppt,比较单一和枯燥,再优美的诗词再壮烈的语文句子也需要环境的烘托,可以采取音乐和书画的形式,丰富课堂教学的元素。学习诗词,可以先让学生听一段相关的民族音乐,从感性上对诗词有一个把握和了解,再来讲读课文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或者先从一些绘画作品、舞蹈等入手,在欣赏完文艺作品后讲读课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 在课堂中把学生主体放在第一位。在讲读课文前,可以先让学生先行阅读文学作品,并在课堂中让他们对作品畅所欲言,不管是同意的观点还是反对的观点,允许主题理解的多样性和自由性。如果是一本巨著,也可以让学生从一个小角度去理解作品和人物,不要求学生对整部作品都了解得滴水不漏。在课堂上,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代表多多发言,或者让学生制作PPT或者采取演讲的形式,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教育模式。
大学语文正是一门囊括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课程。它同中小学语文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语文学科而言,首先是工具学科,它是旨在发展学习其他学科所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学科;其次,它又是人文学科,是理解、创造或表达思想的学科,它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但大学语文是面向具备中学语文基础的大学生开设的语文学科,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更倾向后者,另外,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其功能在扩展,其重要性也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下面以课文《春江花月夜》为例,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格培养的实操案例。《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品,以清丽优美的文笔,勾勒出江南夜色旖旎动人的朦胧美景,同时,也寄托了对时空变迁、人事更迭、时光飞逝的思考和感慨。整个诗篇空灵梦幻,唯美动人,实境虚景相互交融,在江水、春色、月夜、花开的意象中穿越古今,思考韶光易逝和生命的价值。
本篇课文不仅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而且是各种艺术形式偏爱的题材,例如根绝本文改编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曲子缠绵悱恻、优美脱俗,还有绘画作品等。在课前,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作品和欣赏绘画作品,让学生把呆板的文字转换成有声、有色的形象,以声、色、文三者相结合的形式,让虚幻的文学审美变成可视、可听的理解。
以诗词的第一部分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在天水一色的空间范围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审视平时常见的一些景物,并从而培养对身边常见之物的审美和思考。诗词的第一部分是实景,而诗词第二部分开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则是从景物中转入对时空人生的思考,应该引导学生探索这种触景生“思”的精神高度,引导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之物的表面欣赏,仅仅用眼睛去体验生活,而应该引导学生从自然之物上升到一个理性的审美高度。
大学生人格的培养不仅仅是单靠一门大学语文就能完成的,人格的形成既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有后天科教文卫培养因素的影响,还有一个人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复杂性长期性的育人过程。大学语文只是在课堂教学中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人的思想的熏陶和培育工作,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学作品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099-01
大学语文是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经济物质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社会的享乐主义、物质主义、自我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造成了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败落和道德的退化,片面追求高享受的生活目标,而忽视了对内心自省和精神审美的追求和塑造。大学语文,是把人格培养与道德熏陶合为一体的学科。它的教学以潜移默化细雨润物的形式让大学生通过学习而培养全面、健康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语文教学的人性化是指语文教学要高扬人性,遵循人道的原则,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人类情感的;既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又满足其心理需求;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求,更是通过人的全而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当代大学语文教育依然依附于传统的纸质版阅读和墨守陈规的课堂方式,上课形式基本处在任课教师一人主讲、同学们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上,同学们在课堂上开口发言的机会太少,教师布置的阅读目标也不够明确,甚至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遗忘了,大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也很弱。究极原因,就是任课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目的,没有引导大学生培养对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把本来形神兼备的文学作品变成应付考试的一门枯燥学科。不读文学作品,又如何形成自己对作品主旨的思考,又何谈对通过阅读语文作品从而对人格的培养呢?
当代大学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应该采取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要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协作的基础上,采取最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
一、 新媒体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当代大学生都是新媒体技术的拥护者和使用者,新媒体颠覆了传统的教育形式,有见效快、更新快、无纸化的优点。任课教师可以及时建立语文教育的微博、微信群等,及时发布最新的文学新闻动态和文学新作品,让学生可以在简短的作品导读中了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在课后进行深度阅读。同时还可以在微信群、微博上建立读者分享模块,让每个同学都畅所欲言。同时,这也是当代90后大学生熟悉的传播方式,让大学生不仅在新媒体中学会沟通,也学会通过公众平台去了互相交流思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 丰富课堂教学的元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书本、ppt,比较单一和枯燥,再优美的诗词再壮烈的语文句子也需要环境的烘托,可以采取音乐和书画的形式,丰富课堂教学的元素。学习诗词,可以先让学生听一段相关的民族音乐,从感性上对诗词有一个把握和了解,再来讲读课文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或者先从一些绘画作品、舞蹈等入手,在欣赏完文艺作品后讲读课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 在课堂中把学生主体放在第一位。在讲读课文前,可以先让学生先行阅读文学作品,并在课堂中让他们对作品畅所欲言,不管是同意的观点还是反对的观点,允许主题理解的多样性和自由性。如果是一本巨著,也可以让学生从一个小角度去理解作品和人物,不要求学生对整部作品都了解得滴水不漏。在课堂上,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代表多多发言,或者让学生制作PPT或者采取演讲的形式,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教育模式。
大学语文正是一门囊括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课程。它同中小学语文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语文学科而言,首先是工具学科,它是旨在发展学习其他学科所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学科;其次,它又是人文学科,是理解、创造或表达思想的学科,它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但大学语文是面向具备中学语文基础的大学生开设的语文学科,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更倾向后者,另外,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其功能在扩展,其重要性也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下面以课文《春江花月夜》为例,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格培养的实操案例。《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品,以清丽优美的文笔,勾勒出江南夜色旖旎动人的朦胧美景,同时,也寄托了对时空变迁、人事更迭、时光飞逝的思考和感慨。整个诗篇空灵梦幻,唯美动人,实境虚景相互交融,在江水、春色、月夜、花开的意象中穿越古今,思考韶光易逝和生命的价值。
本篇课文不仅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而且是各种艺术形式偏爱的题材,例如根绝本文改编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曲子缠绵悱恻、优美脱俗,还有绘画作品等。在课前,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作品和欣赏绘画作品,让学生把呆板的文字转换成有声、有色的形象,以声、色、文三者相结合的形式,让虚幻的文学审美变成可视、可听的理解。
以诗词的第一部分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在天水一色的空间范围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审视平时常见的一些景物,并从而培养对身边常见之物的审美和思考。诗词的第一部分是实景,而诗词第二部分开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则是从景物中转入对时空人生的思考,应该引导学生探索这种触景生“思”的精神高度,引导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之物的表面欣赏,仅仅用眼睛去体验生活,而应该引导学生从自然之物上升到一个理性的审美高度。
大学生人格的培养不仅仅是单靠一门大学语文就能完成的,人格的形成既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有后天科教文卫培养因素的影响,还有一个人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复杂性长期性的育人过程。大学语文只是在课堂教学中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人的思想的熏陶和培育工作,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学作品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