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请看下面两道高考题:
1.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2012年高考重庆卷第14题)
2.解释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012高考全国卷第15题)
面对这种考查“含义”或“含意”的高考题,笔者和同事们曾花费大量时间,试图找出答题思路的不同。结果是,费了力没讨到好。难道“含义”和“含意”可以混用?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阅读文学类文本·鉴赏评价”有这样的表述:“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说明》中,同样的位置,却表述为:“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同样的语境,一个用“含意”,一个用“含义”,是不是二者真的可以互换呢?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需要首先辨析“含义”与“含意”的区别。
一、词义侧重点不同
这两个词中不同的语素是“义”和“意”。《说文解字》:“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 “义”的古字写成“羛”,所以说“从我羊”,“己之威仪”意思是“自己庄严的容止”。由此来看,“义”的本义是指“仪表、外观”,后来引申出“善、美”“合乎正义的行为和事情”“合理的主张和思想”“意义、意思”“用来周济公众的”“拜认的亲属关系”“假的”等义项(《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含义”中的“义”当取“意义、意思”这一义项。现代汉语中常用这一义项的词还有“广义、狭义、同义词、反义词、褒义词、贬义词、顾名思义”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词语中的“义”字,都偏重指词语本身含有的客观意义。所以《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刘叔新主编,天津出版社1993年版)解说“含义”具有“‘所指的意义客观而确定地存在’的意味”。
“意”,《说文解字》:“志也。从心、旨声。”其中的“志”意思是“心意、志向”,是指内心的想法,所以“说文”说它“从心”。有趣的是,含有“意”这一语素的词语如“意得、意气、意识、意志、意会、本意、任意、词不达意”等,都指向人内心的主观情感。当然,“含意”也不会例外。所以,“含意”的侧重点应是指“含有的主观上的意思”,即指“内心的想法”。《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刘叔新主编,天津出版社1993年版)解说“含意”:“侧重于意思是什么,意味着什么;所指的意义除代表某种事物对象的内容外,还包括、甚至着重地指暗示或提示的意思、倾向、感情态度等;有‘须主观加以捉摸、理解’的意味。”
二、使用对象不同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含义”为“(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深奥。也作涵义。”“含意”的解释为:“(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猜不透她说这话的~。”
我们发现,“词典”中对两个词的适用对象进行了区分,“含义”的使用对象是“词句”,“含意”的对象是“诗文、说话”。但这种划分并不明确,因为“词句”不是诗中的就是文中的,要么就是说话中的。“词句”和“诗文”或“说话”是从属关系。
有没有可能《现代汉语词典》的“诗文”指的是整体,即指整首诗、整篇文,而不指其中 “个别”的“词句”呢?从实际应用来看,我们不说“这首诗的含意”或“这篇文章的含意”,涉及整体时,我们常说“这首诗(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感情)”,所以,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
《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把“含义”的用法界定为“常为语言学的分析、表述所用”,虽然它没有明确“含意”的使用对象,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对“含意”的解说中加以推断:含意常用于文学性作品以及一般论述类文章或者口语表达,因为它们的语言常含有暗示性或主观倾向、感情态度,需要我们“主观加以捉摸、理解”。
那么,结合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的解说,笔者认为“含义”的使用对象应该为“语言学分析、概念”,“含意”则适用于“诗文中的词句或说话”。
各地各版《高考大纲》的“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理解”一项,都对“含义”和“含意”的使用对象做了严格区分,全部表述为:“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种表述中所蕴含的区分,完全符合两词的意义及使用特点。
综上所述,“含义”是指科学性、概念性词句中蕴含的客观性意义;“含意”则是指蕴含在诗文中的词语与语段中的作者的主观想法与情感,或者是话语中说话人的主观意图。
笔者认为,本文开头列举的例1:“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其中的“含义”应该为“含意”。例2“解释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中使用“含意”是正确的。同样,2012年四川卷中“14.根据全文概括‘柴禾’的含义”中的“含义”也应改为“含意”。这样在答题时,顺着《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解说“含意”的几个方面思考就可以了。而《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说明》(2012版)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含义”改为“含意”更恰当。
“含义”和“含意”有不同的使用环境,也有不同的侧重和特指,因而在高考题中不可混同使用,以免造成考生及教师们的困惑,使其质疑高考题的权威性以致失去对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参考资料:
张丁乙《“含义”与“含意”辨》,《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
——《颜氏家训》
1.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2012年高考重庆卷第14题)
2.解释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012高考全国卷第15题)
面对这种考查“含义”或“含意”的高考题,笔者和同事们曾花费大量时间,试图找出答题思路的不同。结果是,费了力没讨到好。难道“含义”和“含意”可以混用?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阅读文学类文本·鉴赏评价”有这样的表述:“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说明》中,同样的位置,却表述为:“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同样的语境,一个用“含意”,一个用“含义”,是不是二者真的可以互换呢?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需要首先辨析“含义”与“含意”的区别。
一、词义侧重点不同
这两个词中不同的语素是“义”和“意”。《说文解字》:“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 “义”的古字写成“羛”,所以说“从我羊”,“己之威仪”意思是“自己庄严的容止”。由此来看,“义”的本义是指“仪表、外观”,后来引申出“善、美”“合乎正义的行为和事情”“合理的主张和思想”“意义、意思”“用来周济公众的”“拜认的亲属关系”“假的”等义项(《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含义”中的“义”当取“意义、意思”这一义项。现代汉语中常用这一义项的词还有“广义、狭义、同义词、反义词、褒义词、贬义词、顾名思义”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词语中的“义”字,都偏重指词语本身含有的客观意义。所以《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刘叔新主编,天津出版社1993年版)解说“含义”具有“‘所指的意义客观而确定地存在’的意味”。
“意”,《说文解字》:“志也。从心、旨声。”其中的“志”意思是“心意、志向”,是指内心的想法,所以“说文”说它“从心”。有趣的是,含有“意”这一语素的词语如“意得、意气、意识、意志、意会、本意、任意、词不达意”等,都指向人内心的主观情感。当然,“含意”也不会例外。所以,“含意”的侧重点应是指“含有的主观上的意思”,即指“内心的想法”。《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刘叔新主编,天津出版社1993年版)解说“含意”:“侧重于意思是什么,意味着什么;所指的意义除代表某种事物对象的内容外,还包括、甚至着重地指暗示或提示的意思、倾向、感情态度等;有‘须主观加以捉摸、理解’的意味。”
二、使用对象不同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含义”为“(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深奥。也作涵义。”“含意”的解释为:“(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猜不透她说这话的~。”
我们发现,“词典”中对两个词的适用对象进行了区分,“含义”的使用对象是“词句”,“含意”的对象是“诗文、说话”。但这种划分并不明确,因为“词句”不是诗中的就是文中的,要么就是说话中的。“词句”和“诗文”或“说话”是从属关系。
有没有可能《现代汉语词典》的“诗文”指的是整体,即指整首诗、整篇文,而不指其中 “个别”的“词句”呢?从实际应用来看,我们不说“这首诗的含意”或“这篇文章的含意”,涉及整体时,我们常说“这首诗(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感情)”,所以,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
《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把“含义”的用法界定为“常为语言学的分析、表述所用”,虽然它没有明确“含意”的使用对象,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对“含意”的解说中加以推断:含意常用于文学性作品以及一般论述类文章或者口语表达,因为它们的语言常含有暗示性或主观倾向、感情态度,需要我们“主观加以捉摸、理解”。
那么,结合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的解说,笔者认为“含义”的使用对象应该为“语言学分析、概念”,“含意”则适用于“诗文中的词句或说话”。
各地各版《高考大纲》的“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理解”一项,都对“含义”和“含意”的使用对象做了严格区分,全部表述为:“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种表述中所蕴含的区分,完全符合两词的意义及使用特点。
综上所述,“含义”是指科学性、概念性词句中蕴含的客观性意义;“含意”则是指蕴含在诗文中的词语与语段中的作者的主观想法与情感,或者是话语中说话人的主观意图。
笔者认为,本文开头列举的例1:“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其中的“含义”应该为“含意”。例2“解释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中使用“含意”是正确的。同样,2012年四川卷中“14.根据全文概括‘柴禾’的含义”中的“含义”也应改为“含意”。这样在答题时,顺着《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解说“含意”的几个方面思考就可以了。而《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说明》(2012版)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含义”改为“含意”更恰当。
“含义”和“含意”有不同的使用环境,也有不同的侧重和特指,因而在高考题中不可混同使用,以免造成考生及教师们的困惑,使其质疑高考题的权威性以致失去对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参考资料:
张丁乙《“含义”与“含意”辨》,《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
——《颜氏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