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与“含意”不可混用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y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请看下面两道高考题:
  1.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2012年高考重庆卷第14题)
  2.解释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012高考全国卷第15题)
  面对这种考查“含义”或“含意”的高考题,笔者和同事们曾花费大量时间,试图找出答题思路的不同。结果是,费了力没讨到好。难道“含义”和“含意”可以混用?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阅读文学类文本·鉴赏评价”有这样的表述:“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说明》中,同样的位置,却表述为:“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同样的语境,一个用“含意”,一个用“含义”,是不是二者真的可以互换呢?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需要首先辨析“含义”与“含意”的区别。
  一、词义侧重点不同
  这两个词中不同的语素是“义”和“意”。《说文解字》:“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 “义”的古字写成“羛”,所以说“从我羊”,“己之威仪”意思是“自己庄严的容止”。由此来看,“义”的本义是指“仪表、外观”,后来引申出“善、美”“合乎正义的行为和事情”“合理的主张和思想”“意义、意思”“用来周济公众的”“拜认的亲属关系”“假的”等义项(《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含义”中的“义”当取“意义、意思”这一义项。现代汉语中常用这一义项的词还有“广义、狭义、同义词、反义词、褒义词、贬义词、顾名思义”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词语中的“义”字,都偏重指词语本身含有的客观意义。所以《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刘叔新主编,天津出版社1993年版)解说“含义”具有“‘所指的意义客观而确定地存在’的意味”。
  “意”,《说文解字》:“志也。从心、旨声。”其中的“志”意思是“心意、志向”,是指内心的想法,所以“说文”说它“从心”。有趣的是,含有“意”这一语素的词语如“意得、意气、意识、意志、意会、本意、任意、词不达意”等,都指向人内心的主观情感。当然,“含意”也不会例外。所以,“含意”的侧重点应是指“含有的主观上的意思”,即指“内心的想法”。《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刘叔新主编,天津出版社1993年版)解说“含意”:“侧重于意思是什么,意味着什么;所指的意义除代表某种事物对象的内容外,还包括、甚至着重地指暗示或提示的意思、倾向、感情态度等;有‘须主观加以捉摸、理解’的意味。”
  二、使用对象不同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含义”为“(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深奥。也作涵义。”“含意”的解释为:“(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猜不透她说这话的~。”
  我们发现,“词典”中对两个词的适用对象进行了区分,“含义”的使用对象是“词句”,“含意”的对象是“诗文、说话”。但这种划分并不明确,因为“词句”不是诗中的就是文中的,要么就是说话中的。“词句”和“诗文”或“说话”是从属关系。
  有没有可能《现代汉语词典》的“诗文”指的是整体,即指整首诗、整篇文,而不指其中 “个别”的“词句”呢?从实际应用来看,我们不说“这首诗的含意”或“这篇文章的含意”,涉及整体时,我们常说“这首诗(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感情)”,所以,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
  《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把“含义”的用法界定为“常为语言学的分析、表述所用”,虽然它没有明确“含意”的使用对象,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对“含意”的解说中加以推断:含意常用于文学性作品以及一般论述类文章或者口语表达,因为它们的语言常含有暗示性或主观倾向、感情态度,需要我们“主观加以捉摸、理解”。
  那么,结合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的解说,笔者认为“含义”的使用对象应该为“语言学分析、概念”,“含意”则适用于“诗文中的词句或说话”。
  各地各版《高考大纲》的“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理解”一项,都对“含义”和“含意”的使用对象做了严格区分,全部表述为:“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种表述中所蕴含的区分,完全符合两词的意义及使用特点。
  综上所述,“含义”是指科学性、概念性词句中蕴含的客观性意义;“含意”则是指蕴含在诗文中的词语与语段中的作者的主观想法与情感,或者是话语中说话人的主观意图。
  笔者认为,本文开头列举的例1:“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其中的“含义”应该为“含意”。例2“解释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中使用“含意”是正确的。同样,2012年四川卷中“14.根据全文概括‘柴禾’的含义”中的“含义”也应改为“含意”。这样在答题时,顺着《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解说“含意”的几个方面思考就可以了。而《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说明》(2012版)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含义”改为“含意”更恰当。
  “含义”和“含意”有不同的使用环境,也有不同的侧重和特指,因而在高考题中不可混同使用,以免造成考生及教师们的困惑,使其质疑高考题的权威性以致失去对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参考资料:
  张丁乙《“含义”与“含意”辨》,《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
  ——《颜氏家训》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幼儿园的学习阶段,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能够直接的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成长,户外混龄活动是多数的幼儿园选择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特殊课外活动之一。混龄活动其实就是让幼儿能够通过自己的兴趣来进行选择,不再受到年龄的限制,能够自主的打破界限的户外活动,通过不同的运动器械或者是多种游戏的方式来让幼儿能够更好的融入并且适应不同年龄的阶段。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就需要有效的组织幼儿进行混龄的活
传统的美术教育是以灌输为主、以临摹和写生为主要绘画手段。以鼓励幼儿自由创造、并适当地进行艺术技巧训练,则是现代的美术教育所提倡的。  在美术活动中单从创新教育看,它所培养的创新精神可以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头脑中,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将长期地发挥作用。可是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幼儿在作画前的谈话中,滔滔不绝,能用语言大胆勾画一幅想象奇特的画面;而落笔作画时,却由于技巧的缺乏而难以表达想象世界,
[摘 要:数学是一门讲究逻辑的课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数学。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学习数学,学生们不仅仅是要学会算题和做题的方式方法,更关键的是要不断去总结,对于小学生更为重要。同时培养一个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很关键,对于小学的学生们而言,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影响颇深。  关键词:逻辑;数学核心素养;关键]  所谓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和数学相关方面的能力,所涵盖的范
[摘 要:明清女词人在七夕词中使用了多种意象,“鹊”是写牛女神话的传统意象;她们借“雨”比喻牛女的眼泪,刻画凄苦的离情;借“花”营造柔美的情境,抒发细腻的情感;用“月”烘托牛郎织女的柔情与离愁;以“萤”营造出牛女相会相离的情境;用“烛”写时间流逝,表现牛女缠绵之情;借蜘蛛来写七夕“喜蛛应巧”的民俗。  关键词:明清;女性词人;七夕词;意象]  明清时期,才女辈出,她们创作了大量的七夕词。意象是文艺
[摘 要:依据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自主探究才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特别是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此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教师更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渗透,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积极深入思考,不断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开放式教学的模式,还要注重通过评价分析促使学生内化新
什么是有效学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积极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乐学、学会、会学,就称得上是有效学习。那么如何构建有效学习呢?我认为教师应当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关注学生学习兴趣  黄厚江老师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本色语文”的主张。所谓“本色语文”,意思就是:语文不是别的,语文就是语文,要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那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呢?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裴斯泰洛奇曾说过:“
[摘 要: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高中教育正在向“减负增效”的方向发展,高中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也减弱了分数的导向力,而是追求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地理这类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养成提供助益。为探索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方法,本文结合案例教学法的特征,提出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尊重学生主观意愿与追求素质教育目标的策略,以期体现案
初一、初二的语文教师经常有这样一种苦恼:两周一次的作文不知道写什么好,有时因阅读材料的数量庞大,就改为三周一次甚至四周一次。初三的语文教师也会有这样的烦恼:临近中考,很多学生记叙文写作素材老套(扛着棺材进考场——叶兆言),议论文写作思想幼稚,文笔稚嫩。  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窘况,而且还在周而复始地恶性循环?我想这是因为有些教师在作文训练中缺乏体系,没有形成作文教学的线索观念。本文试就初中语文作文训
[摘 要: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观念还并未形成系统,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他们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有一定的帮助,而“立德树人”理念是该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应该将该理念贯穿教学工作。现阶段的初中生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领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要视为关键,把“立德树人”更加重视,要把这门课程加强教育。教师首先要明确“立德树人”理念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落实新课改要
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那里却异化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涣散,说到哪里算哪里;教学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