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方法中,精读与略读是相对的。精读,从字句的确认开始。词义有基本义,也有引申义,但在具体的文章中还有语境义。语境一般指上下文,但也可涉及相关的背景。词语是句子的组成部分,所以词义的确认离不开句子的理解。朱熹认为:“凡读书,须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著一字。”若泥著一字,而不贯通文意,往往难以索解。阅读的单位是句子,但句子不是孤立的,则应从语句的连贯中来确认含义,且含义丰富的句子不仅有字面的意思,还有深层之意。至于言不尽意,则又有言外之意。文章中语句的关联,又处于一定的层次之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一种程序上的由小而大,也可谓逐级扩大。清代的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将文章结构分为界限、段落与节次。段落居中,小于段的节次就是段内的层次,大于段落的则是界限,界限可包括若干个段落。这样由节次而段落而界限,便是由小到大,把握起来甚有条理。
关于精读,叶圣陶有“三想”的说法。一“想”词与词的关系:“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理论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一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二“想”段内句与句的关系:“读过一节停一节,回转去想一下,这一节说的是什么”。三“想”段与段的关系:“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很显然,这里所说的三想,把握起来也是由小而大的。但精读除了把握意思,还要能够品味语言。文章中语句的组织蝉联而下,有其节奏之美。汪曾祺谈论语言,经常引用一段书法上的论述,即包世臣《艺舟双楫》所说:“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吴兴书如士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竞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而在《自报家门》中又这样说:“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懂得书法中字的连贯,即可明白语言也有流畅之美。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不同于徐庶等人的务求精熟。所谓观其大略,就是略读的方法。略读不像精读那样不离字句,而是大可略过一些字句。韩愈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文章写作无外乎记事记言,而提要钩玄,才便于领会。鲁迅在《读书的方法》中说到:“我以为并非万能的我们,也还不如仍是竭力捉住要点,而忘掉了枝叶之点的好。”文中的要点好比钱串子,能够串起那些枝叶一般的散钱。大致说来,有的文章条理较为分明,往往可分出若干个要点。抓住了这些要点,也就提纲挈领地把握了文意。至于有的文章头绪纷繁,则可突出一些主要的。主次之分本是相对的,撇开次要的条目,才能抓住主要的内容。
略读的一个着眼点是抓线索。或时间或空间或物事,都可作为线索。比如鲁迅的小说《药》便以药即人血馒头为线索,关联起各方面的人事来。不过抓线索还是比较表面的,进一步的功夫则是理思路。关于思路,叶圣陶这样解释:“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踏踏实实搜下来,发现思想走这条路步步落实,没有跳过一两段路,没有在中途走到歪路上去,最后达到的终点正好是这条路的终点,这就是顺畅的话或是流畅的文章。”这里所说的思路,是兼顾了读与写的。在阅读中把握行文的思路,便于贯穿起文意来。至于思路的外在体现,就是分段落。略读,也可从分段落入手。如何分段,由夏■尊和刘薰宇合编的《文章作法》中是这样说的:“一篇文章虽有一个中心思想,但仔细分析起来,总是联合几个小的中心思想成功的。为了使文章的头绪清楚,应当把关于各个小的中心思想的文字作成一段;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小的中心思想应当作一段,而一段中也只应当有一个小的中心思想。文章的内容若十分复杂,一段里面还可分成几小段。”“分段不但使文字易读,且使文字有序不紊。分段有长有短,原视人而不同,但大体也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要每段自成一段落。”分段是为了分出条理,意思上则是相对独立的。这里的着眼点虽在于写,但也通于读,即读也需要掌握分段的依据或原则。
阅读中精读与略读各有其用,精读的程序是由小而大,略读则是以大包小。但不管精读还是略读,都要能在整体上加以把握。换言之就是应有主旨的归纳,才算是求得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但中心思想之类,不是给予一个主题就能完成的。那种归纳仍旧是灌输或填充,却不会内化于自己的思考。凡主旨中心之类,都得自己试着加以归纳,一时间也许会觉得犯难,总担心遗漏了什么,因而不够完整。不过这本就是一个训练的过程,需要长久地坚持下来。
关于精读,叶圣陶有“三想”的说法。一“想”词与词的关系:“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理论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一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二“想”段内句与句的关系:“读过一节停一节,回转去想一下,这一节说的是什么”。三“想”段与段的关系:“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很显然,这里所说的三想,把握起来也是由小而大的。但精读除了把握意思,还要能够品味语言。文章中语句的组织蝉联而下,有其节奏之美。汪曾祺谈论语言,经常引用一段书法上的论述,即包世臣《艺舟双楫》所说:“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吴兴书如士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竞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而在《自报家门》中又这样说:“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懂得书法中字的连贯,即可明白语言也有流畅之美。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不同于徐庶等人的务求精熟。所谓观其大略,就是略读的方法。略读不像精读那样不离字句,而是大可略过一些字句。韩愈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文章写作无外乎记事记言,而提要钩玄,才便于领会。鲁迅在《读书的方法》中说到:“我以为并非万能的我们,也还不如仍是竭力捉住要点,而忘掉了枝叶之点的好。”文中的要点好比钱串子,能够串起那些枝叶一般的散钱。大致说来,有的文章条理较为分明,往往可分出若干个要点。抓住了这些要点,也就提纲挈领地把握了文意。至于有的文章头绪纷繁,则可突出一些主要的。主次之分本是相对的,撇开次要的条目,才能抓住主要的内容。
略读的一个着眼点是抓线索。或时间或空间或物事,都可作为线索。比如鲁迅的小说《药》便以药即人血馒头为线索,关联起各方面的人事来。不过抓线索还是比较表面的,进一步的功夫则是理思路。关于思路,叶圣陶这样解释:“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踏踏实实搜下来,发现思想走这条路步步落实,没有跳过一两段路,没有在中途走到歪路上去,最后达到的终点正好是这条路的终点,这就是顺畅的话或是流畅的文章。”这里所说的思路,是兼顾了读与写的。在阅读中把握行文的思路,便于贯穿起文意来。至于思路的外在体现,就是分段落。略读,也可从分段落入手。如何分段,由夏■尊和刘薰宇合编的《文章作法》中是这样说的:“一篇文章虽有一个中心思想,但仔细分析起来,总是联合几个小的中心思想成功的。为了使文章的头绪清楚,应当把关于各个小的中心思想的文字作成一段;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小的中心思想应当作一段,而一段中也只应当有一个小的中心思想。文章的内容若十分复杂,一段里面还可分成几小段。”“分段不但使文字易读,且使文字有序不紊。分段有长有短,原视人而不同,但大体也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要每段自成一段落。”分段是为了分出条理,意思上则是相对独立的。这里的着眼点虽在于写,但也通于读,即读也需要掌握分段的依据或原则。
阅读中精读与略读各有其用,精读的程序是由小而大,略读则是以大包小。但不管精读还是略读,都要能在整体上加以把握。换言之就是应有主旨的归纳,才算是求得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但中心思想之类,不是给予一个主题就能完成的。那种归纳仍旧是灌输或填充,却不会内化于自己的思考。凡主旨中心之类,都得自己试着加以归纳,一时间也许会觉得犯难,总担心遗漏了什么,因而不够完整。不过这本就是一个训练的过程,需要长久地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