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与法治在初中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确立更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学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义。为迎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道德与法治要实现德育教学的改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以创新的眼光看待道德与法治的教学。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创新视角
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其带来的影响伴随着学生一生,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初步了解法治社会。近几年来,伴随着教学模式的固化,学生们对道德与法制课程的积极性逐步下降,很多学生认为它是一个死记硬背的科目。所以在当前创新社会时期下,我们要注重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以前教学方式大多数都是灌输式教学。之后推崇素质教育,所以人们重视起了探究性学习。例如在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的教学中,将学生步入初中后要面对的一些新问题,通过漫画中两个人物的对话所展现出来。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立适合的问题情境。但是探究性学习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缺点[1]。第一,班级人数较多时,不易实现。第二,消耗的时间比较长,不利于课时少的课程。而道德与法治在初中教学中并不占有过多的课程时间。所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不是很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而现如今看来,教学模式出现了过度的探究式学习,没有能够发挥其真正的学习主动性[2]。所以我们应该适当的控制探究式教学的出现,与其它的教学模式交替出现。
二、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构建
(一)实践性
与初中的其他课程相比,道德与法治要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指导,树立其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很多课本知识都是基于现实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更多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得学生能够辨别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的对错,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
(二)民主性
教学分为教和学两个阶段,而不是老师一味的说教,否则会让这门课程成为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丧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我们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教学内容进行发言和探讨,在交流中引领学生获取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教学内容的深刻含义,同时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可以在教学的时候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讨论我们所提出的问题[3]。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授人以鱼好还是授人以渔好?”之后让每个组都来发表每个组的观点和理由,在激烈的讨论氛围中,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课堂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主动进行探讨,在不断的思考中,学生会对这一讨论结果印象深刻。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能够积极快乐的完成课堂目标,使学生爱上这门课程。
(三)以人为本
只有学生认可这门课程的知识,教学才能够更加顺利的展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恪守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并且教师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制定中,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主动性,促进道德与法治的普及,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问题往往都是开放性的。因此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产生,这就要求教学者在教学准备的时候,能够位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寻找其与答案之间的联系,然后才能够在课堂上避免手忙脚乱,正确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动性。
(四)平等性
相比于道德与法治对知识点的掌握,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理念的培养才是教学重点,从而促进我国公民的基本素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带着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当中,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
(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该与生活实际多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1]。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些社会现象并发表感受,也可以对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发表感受。让学生对身边发生社会现象所产生的感受进行讨论。如在学习《生命的思考》这一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成长的故事。同时,教师也可以分享关于自己的故事。这样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成长时期遇到的问题,更好的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例如,老师可以这样说:“在我刚上初中之后,我也想弄个发型,彰显出自己的性格,与众不同,平常遇到了挫折和问题,也不愿意与父母分享。不知道现在的你和当时的我有没有同样的感觉?我们可以交流交流。”这样老师就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更快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更加热爱课堂,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后布置作业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在讲授《爱在家人间》一课中,老师可以布置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望长辈等生活方面的作业。使学生通过这些作业的布置不再感受到作业带来的压力,享受作业完成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六)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联系
学习任务结束时,引导学生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所以我们在教授知识时,要通过身边的案例讲授我们要学习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与立场,能够对案例进行正确的分辨。如在讲授《法不可违》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身边发生的违法行为及其危害[3]。然后交与教师总结,通过播放视频宣传这些行为的危害性。這样才能让学生清楚的认知到这些违法行为带来的危害。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法律的运用和道德的培养。
结束语:
要想使道德与法治的作用分发挥出来,教师就应该增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身边的事物中领略道德与法治这一课中知识给予的魅力,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课程。在平常的教学中,要避免单一模式的多次出现,利用多种教学模式交替的使用来避免课程变得枯燥[2]。只有这样才能过上学生真正的学会道德与法治带来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有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成为一名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有斌.浅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9(24):117.
[2]李前程. 谈谈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 .教育理论研究(第十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3]余佳霖.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创新视角
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其带来的影响伴随着学生一生,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初步了解法治社会。近几年来,伴随着教学模式的固化,学生们对道德与法制课程的积极性逐步下降,很多学生认为它是一个死记硬背的科目。所以在当前创新社会时期下,我们要注重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以前教学方式大多数都是灌输式教学。之后推崇素质教育,所以人们重视起了探究性学习。例如在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的教学中,将学生步入初中后要面对的一些新问题,通过漫画中两个人物的对话所展现出来。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立适合的问题情境。但是探究性学习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缺点[1]。第一,班级人数较多时,不易实现。第二,消耗的时间比较长,不利于课时少的课程。而道德与法治在初中教学中并不占有过多的课程时间。所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不是很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而现如今看来,教学模式出现了过度的探究式学习,没有能够发挥其真正的学习主动性[2]。所以我们应该适当的控制探究式教学的出现,与其它的教学模式交替出现。
二、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构建
(一)实践性
与初中的其他课程相比,道德与法治要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指导,树立其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很多课本知识都是基于现实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更多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得学生能够辨别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的对错,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
(二)民主性
教学分为教和学两个阶段,而不是老师一味的说教,否则会让这门课程成为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丧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我们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教学内容进行发言和探讨,在交流中引领学生获取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教学内容的深刻含义,同时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可以在教学的时候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讨论我们所提出的问题[3]。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授人以鱼好还是授人以渔好?”之后让每个组都来发表每个组的观点和理由,在激烈的讨论氛围中,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课堂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主动进行探讨,在不断的思考中,学生会对这一讨论结果印象深刻。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能够积极快乐的完成课堂目标,使学生爱上这门课程。
(三)以人为本
只有学生认可这门课程的知识,教学才能够更加顺利的展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恪守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并且教师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制定中,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主动性,促进道德与法治的普及,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问题往往都是开放性的。因此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产生,这就要求教学者在教学准备的时候,能够位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寻找其与答案之间的联系,然后才能够在课堂上避免手忙脚乱,正确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动性。
(四)平等性
相比于道德与法治对知识点的掌握,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理念的培养才是教学重点,从而促进我国公民的基本素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带着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当中,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
(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该与生活实际多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1]。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些社会现象并发表感受,也可以对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发表感受。让学生对身边发生社会现象所产生的感受进行讨论。如在学习《生命的思考》这一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成长的故事。同时,教师也可以分享关于自己的故事。这样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成长时期遇到的问题,更好的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例如,老师可以这样说:“在我刚上初中之后,我也想弄个发型,彰显出自己的性格,与众不同,平常遇到了挫折和问题,也不愿意与父母分享。不知道现在的你和当时的我有没有同样的感觉?我们可以交流交流。”这样老师就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更快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更加热爱课堂,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后布置作业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在讲授《爱在家人间》一课中,老师可以布置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望长辈等生活方面的作业。使学生通过这些作业的布置不再感受到作业带来的压力,享受作业完成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六)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联系
学习任务结束时,引导学生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所以我们在教授知识时,要通过身边的案例讲授我们要学习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与立场,能够对案例进行正确的分辨。如在讲授《法不可违》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身边发生的违法行为及其危害[3]。然后交与教师总结,通过播放视频宣传这些行为的危害性。這样才能让学生清楚的认知到这些违法行为带来的危害。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法律的运用和道德的培养。
结束语:
要想使道德与法治的作用分发挥出来,教师就应该增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身边的事物中领略道德与法治这一课中知识给予的魅力,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课程。在平常的教学中,要避免单一模式的多次出现,利用多种教学模式交替的使用来避免课程变得枯燥[2]。只有这样才能过上学生真正的学会道德与法治带来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有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成为一名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有斌.浅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9(24):117.
[2]李前程. 谈谈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 .教育理论研究(第十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3]余佳霖.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