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同课同构是指两位老师共同备课,共同上课。共同上课的方式分两种:一种是两位老师共同上一节课;另一种是某位老师先上一节,另一位接着上下一节。在这里,我们采用的是两人共同上一节课的上课方式。八年级信息技术《电子相册》这一课,学校尝试采用“同课同构”的教学模式。两位上课老师有一定的年龄差距,旨在通过共同备课,共同上课这样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共同学习和提高。年轻与成熟的碰撞,希望能给彼此的日常教学带来更多的想法和做法,为日常教学注入新鲜的思想。
设计思想与教材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VB程序设计,已经开始体会到了程序设计的乐趣,有一定的挑战高难度任务的勇气。对于程序设计基本过程有了初步了解,对于“控件”“对象”“属性”“事件”等概念基本成形,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代码和功能一一对应的关系。
本节课的电子相册,相比于现在一些导入照片即可生成电子相册的软件来说显得相对比较普通,但是信息技术课编程的内容旨在带领学生认识原理性的东西,我们本着“给学生第三只眼睛,看到表面的背后”“让学生把作业当作品”的思想,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电子相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通过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独立设计这样一环扣一扣的循序渐进模式,与学生一起体会课堂中解决问题,获得掌握新知识的乐趣,让学生有获得感,成就感;通过话题“初三在即,提前制作班级毕业相册”,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掌握新知,也让学生学会珍惜当下,珍惜现在在一起的时间,从而提高班级凝聚力。
本节内容选自广东省初级中学课本《信息技术》B版下册第二章第1节“电子相册”。本章内容注重从生动有趣的问题出发,带领学生沿着任务分析、算法设计、界面设计、程序编写及调试的步骤,从简单到复杂的案例设计制作,学习VB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使用VB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内容,既是对上一章“事件、对象、属性”的进一步巩固,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对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进一步强化,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由易到难的案例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们设定以下教学重难点。第一,教学重点:认识Image控件、LoadPicture函数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第二,教学难点:Image控件和LoadPicture函数的使用。
知识与技能:借助电子相册的制作过程,掌握Image控件、LoadPicture函数的使用,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分析问題——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讨论电子相册的功能;通过自主学习和老师的适当引导,掌握Image控件及LoadPicture函数;通过实践,掌握程序编写与调试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间合作交流、提高互相帮助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子相册”出发,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各类班级活动电子相册进行制作,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班级,团结互助的情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热爱班级的热情,提高他们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教法包括: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评价引导法。学法包括: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自我评价学习法。
教学反思
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对于这一节课,先要从准备工作说起,因为从未接触过“同课同构”这一教学模式,同时VB也是首次引入到八年级信息课堂,就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情况来看,两位老师和学生也是刚接触VB程序设计,不管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备课之初选题开始,两位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题和内容也是作了不少的探究和更改。
对于“同课同构”这样一个教学模式,两位老师可以说是“小白”,只知道“同课同构”这四个字,其他一无所知,完全来自网络上为数不多的相关资料,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采取两人共同上一节课,而不是以相同的教学设计一人上一节课,主要在于没尝试过,心里没底,琢磨着两人共同上一节课,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用于辅导学生(一人教学的时候,另一人可以同步辅导)。但从最后上课效果来看,这一节课的内容,可能更适合于一人上一节课。后期也会考虑两人再次合作,在各自学校的相同年级不同班级进行上课,相互听课对比教学效果,以期在“同课同构”这样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能够更好地为我们教学日常所用。
在正式的课堂上,两位老师达成共识,对于程序设计这样偏逻辑思维锻炼的课程,应该以真实的任务情境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去理解并运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考虑将内容拓展化,多加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从学生反应来看,“制作毕业纪念相册”这样的主题让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了兴趣;两位老师同上一节课,默契很重要,本节课,两位老师配合得很好,过渡得也很好,听课得老师甚至都没反应过来上课的老师已经换了。
课后评课环节,感谢来听课的老师给予了很多好的建议,比如:同样的导入,如何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怎么样阐述更能够让学生理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怎么样的点拨更为及时有效?怎么样让两位老师的作用辐射到最大,这些都是同课同构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对“同课同构”这一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也让我们对于后面的教学内容如何采用“同课同构”这一教学模式来多次尝试有了可以依托的出发点和思考。
八年级学生,初次接触VB,对于“对象、属性、事件”这三个概念,还不太了解。本节课,从学生完成情况来看,效果也并不理想。但正是这样一节完全真实的课堂,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对接下来的VB教学,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一些程序设计的习惯,比如“遇到问题时会使用VB的帮助文档”“程序出错时,能够根据提示找出错误所在,并修改代码”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改进教学方式,比如,遇到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适当制作一些小而精的微课或者帮助文档,帮助学生去理解消化重难点,提高课堂的效率。
结束语
这虽然不是一节精彩的公开课,但于两位老师,却是一节深刻的课堂。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一次新的尝试,两个不同老师的反复交流探究,在共同的备课和上课、反思中一起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深圳市宝安区实验学校)
设计思想与教材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VB程序设计,已经开始体会到了程序设计的乐趣,有一定的挑战高难度任务的勇气。对于程序设计基本过程有了初步了解,对于“控件”“对象”“属性”“事件”等概念基本成形,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代码和功能一一对应的关系。
本节课的电子相册,相比于现在一些导入照片即可生成电子相册的软件来说显得相对比较普通,但是信息技术课编程的内容旨在带领学生认识原理性的东西,我们本着“给学生第三只眼睛,看到表面的背后”“让学生把作业当作品”的思想,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电子相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通过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独立设计这样一环扣一扣的循序渐进模式,与学生一起体会课堂中解决问题,获得掌握新知识的乐趣,让学生有获得感,成就感;通过话题“初三在即,提前制作班级毕业相册”,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掌握新知,也让学生学会珍惜当下,珍惜现在在一起的时间,从而提高班级凝聚力。
本节内容选自广东省初级中学课本《信息技术》B版下册第二章第1节“电子相册”。本章内容注重从生动有趣的问题出发,带领学生沿着任务分析、算法设计、界面设计、程序编写及调试的步骤,从简单到复杂的案例设计制作,学习VB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使用VB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内容,既是对上一章“事件、对象、属性”的进一步巩固,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对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进一步强化,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由易到难的案例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们设定以下教学重难点。第一,教学重点:认识Image控件、LoadPicture函数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第二,教学难点:Image控件和LoadPicture函数的使用。
知识与技能:借助电子相册的制作过程,掌握Image控件、LoadPicture函数的使用,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分析问題——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讨论电子相册的功能;通过自主学习和老师的适当引导,掌握Image控件及LoadPicture函数;通过实践,掌握程序编写与调试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间合作交流、提高互相帮助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子相册”出发,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各类班级活动电子相册进行制作,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班级,团结互助的情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热爱班级的热情,提高他们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教法包括: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评价引导法。学法包括: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自我评价学习法。
教学反思
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对于这一节课,先要从准备工作说起,因为从未接触过“同课同构”这一教学模式,同时VB也是首次引入到八年级信息课堂,就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情况来看,两位老师和学生也是刚接触VB程序设计,不管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备课之初选题开始,两位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题和内容也是作了不少的探究和更改。
对于“同课同构”这样一个教学模式,两位老师可以说是“小白”,只知道“同课同构”这四个字,其他一无所知,完全来自网络上为数不多的相关资料,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采取两人共同上一节课,而不是以相同的教学设计一人上一节课,主要在于没尝试过,心里没底,琢磨着两人共同上一节课,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用于辅导学生(一人教学的时候,另一人可以同步辅导)。但从最后上课效果来看,这一节课的内容,可能更适合于一人上一节课。后期也会考虑两人再次合作,在各自学校的相同年级不同班级进行上课,相互听课对比教学效果,以期在“同课同构”这样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能够更好地为我们教学日常所用。
在正式的课堂上,两位老师达成共识,对于程序设计这样偏逻辑思维锻炼的课程,应该以真实的任务情境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去理解并运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考虑将内容拓展化,多加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从学生反应来看,“制作毕业纪念相册”这样的主题让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了兴趣;两位老师同上一节课,默契很重要,本节课,两位老师配合得很好,过渡得也很好,听课得老师甚至都没反应过来上课的老师已经换了。
课后评课环节,感谢来听课的老师给予了很多好的建议,比如:同样的导入,如何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怎么样阐述更能够让学生理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怎么样的点拨更为及时有效?怎么样让两位老师的作用辐射到最大,这些都是同课同构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对“同课同构”这一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也让我们对于后面的教学内容如何采用“同课同构”这一教学模式来多次尝试有了可以依托的出发点和思考。
八年级学生,初次接触VB,对于“对象、属性、事件”这三个概念,还不太了解。本节课,从学生完成情况来看,效果也并不理想。但正是这样一节完全真实的课堂,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对接下来的VB教学,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一些程序设计的习惯,比如“遇到问题时会使用VB的帮助文档”“程序出错时,能够根据提示找出错误所在,并修改代码”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改进教学方式,比如,遇到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适当制作一些小而精的微课或者帮助文档,帮助学生去理解消化重难点,提高课堂的效率。
结束语
这虽然不是一节精彩的公开课,但于两位老师,却是一节深刻的课堂。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一次新的尝试,两个不同老师的反复交流探究,在共同的备课和上课、反思中一起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深圳市宝安区实验学校)